簡介
查哈陽農場始建於1948年,位於大興安嶺南麓,松嫩平原嫩江右岸,黑龍江省甘南縣境內。北緯48°05′--48°30′,東徑123°56′--124°20′。全場幅員面積8.4萬公頃,耕地5.5萬公頃,林地0.8萬公頃,牧草地0.6萬公頃,水面0.27萬公頃。全場下設8個管理區,54個居民點,13個工業企業,固定資產6億元,總人口6.3萬人,年產糧豆33萬噸,是集農、林、牧、副、漁、工、商運、建、服為一體的大型現代化國有綜合農業企業。
查哈陽農場是 黑龍江農墾總局系統國營農場,隸屬齊齊哈爾農墾管理局。位於甘南縣境東北部,嫩江西岸,場部距甘南縣城68公里。是黑龍江省西部最大的國營農場。查哈陽農場,以當地地名“查哈陽”命名。查哈陽,蒙古語,意為“好地方”。1948年1月建場,場部設在甘南縣平陽鎮,定名“平陽農場”,隸屬嫩江省建設廳。1949年10月,場部遷至“大煙筒”,更名為“查哈陽機械農場”。1955年,與甘南、義和農場合併,定名“查哈陽農場”,隸屬黑龍江省農場管理廳。1958年秋,與甘南縣平陽鄉、查哈陽鄉合併,成立東方紅人民公社。1960年2月,“場社分開”,恢復農場體制,仍稱查哈陽農場,隸屬省農業廳。1962年1月,擴建為“查哈陽農墾局”,下屬金邊、豐收、稻花香、太平湖等11個分場。1968年7月,撤銷農墾局,組建“中國人民解放軍瀋陽軍區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被編為第五師第五十五團”。1970年3月,改編成五十、五十五、六十七3個團。1976年生產建設兵團撤銷後,恢復農場體制,將原3個團並為查哈陽農場,下設9個分場。
查哈陽農場地處諾敏河下游、嫩江西岸,境內的查哈陽灌區是我國東北四大灌區之一,有效灌溉面積35萬畝。全場總面積76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69.8萬畝,主要農作物有水稻、小麥、大豆、玉米、甜菜等,1992年糧食總產量12.1萬噸。畜牧業也較發達,1988年奶牛存欄3585頭,豬存欄1.19萬頭。1992年全場農業總產值為1.28億元。場辦工業有造紙廠、乳粉廠、制磚廠、修理廠、糧油加工廠等。場部所在地占地面積2.5平方公里,聚居人口1.4萬餘人,已形成初具規模的農墾小城鎮。
查哈陽農場位於諾敏河一阿倫河的河間地帶,水系比較發育,場內有黃蒿溝、白馬河等河谷,有太平湖和白馬河兩座水庫,匯水面積980平方公里。灌區主要水源諾敏河發源於大興安嶺東麓,水流清澈、礦物質豐富,全長367公里,流域面積2.6萬平方公里,平均年徑流總量為43億立方米,年平均供水量約為7—8億立方米,適合綠色、有機和無公害作物栽培灌溉之用。
查哈陽農場遠離工業區,大氣環境質量達到國家二級標準。境內土壤類型以草甸黑鈣土為主,疏鬆、肥沃,平原區黑土層較厚0.5—1.0米,有機質含量4—6%,全氮含量0.25%、全磷含量0.09%,速效氮91.0mg/kg、速效磷47.0mg/kg、速效鉀126.0mg/kg,PH值為6.5。境內森林覆蓋率13.8%,農田保護率80.3 %,農膜回收率90%以上,糞便處理綜合利用達98%以上。
查哈陽環境優美,氣候宜人,沃野平疇,物阜糧豐。盛產水稻、大豆、玉米等糧食作物和甜菜、葵花、芸豆、西瓜等經濟作物及防風、甘草等中藥材。素有魚米之鄉,塞北江南的美譽。一九九六年被“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確定為“中國首家綠色食品大米生產基地”,查哈陽大米2002年通過日本JOA有機食品認證,一九九八年獲“世界華人食品博覽會”金獎,“東北十大傑出品牌”。農場不斷加大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以“兩牛一羊”為主的畜牧業快速發展,奶牛、肉牛存欄3萬頭,綿羊、山羊5萬隻,建成了墾區小尾寒羊繁育生產基地。這裡水資源非常豐富,屬東北大四大自流灌區之一,為水產養殖,水稻種植創造了得天獨厚的天然環境,水稻面積已發展到27萬公頃,年產優質東北晚粳大米26萬噸,稻草26萬噸。
工業門類齊全,已形成糧食加工、甜菜製糖、乳製品、機械修造、建材生產行業,成為拉動農場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
小城鎮建設初具規模,醫療、保險、金融、、餐飲服務配套齊全,交通快捷便利,拉甘公路、齊查公路縱貫境內,連線周邊縣、旗、鄉公路縱橫交錯,四通八達。農場通訊發展迅猛,程控電話裝機達萬門以上,移動通訊更是便利快捷,已成為甘南縣東部人流、物流、信息流的匯集地和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教育、衛生、文化事業蓬勃發展,已建有初級中學三所、高級中學一所、國家二級乙等醫院一所、衛生院8所、電視轉播台、閉路電視覆蓋全場進入千家萬戶。
境內有被譽為“中國第二長城”金大定年間完顏阿骨打征夫修建的“金界壕”遺址。群山環抱,碧波蕩漾的太平湖水庫。雄偉壯觀的渠首引水工程。沃野千里,渠網交織,稻花飄香的塞北水鄉風光是旅遊觀光,休閒娛樂的佳地。
由來
誕生
1947年9月,遵照黨中央、毛主席關於“鞏固東北根據地”的指示,嫩江省人民政府以省財政廳廳長趙北克的名義在省會齊齊哈爾市發出布告,招募工人和青年學生到原日偽開拓團舊址“大煙筒”地區創辦公營農場。它也意味著查哈陽農場(初建場名稱“平陽農場”)宣告誕生了。從此,一批批轉業官兵、支邊青年、下鄉知青,先後從祖國四面八方奔赴查哈陽大地。半個多世紀裡,他們及其後代高舉北大荒精神以及北大荒文化的旗幟 ,勇於開拓,歷盡艱辛,又大膽改革,奮力拚搏,終把過去一片方圓百里的“荒草連天野茫茫,白雪無垠朔風狂”的滄涼之地,變成了如今的墾區水稻王國,不是江南勝似江南的塞北水鄉,建成了一座初具規模、功能齊全的農墾城。
查哈陽農場有著矚目的輝煌業績,有著優良的革命傳統。然而,在昔日漫長的歲月里,這裡也曾用拓荒者的血淚寫下了一頁頁辛酸、悲滲的歷史。
介紹
在歷史上,北緯48度曾是一條冷酷的界限。查哈陽的年均氣溫只有-0.6度,冬季最低溫度達-41.00C,每年的8個月時間被高傲的冰霜所統治,春旱、秋澇和低溫、早霜四大自然災害幾乎輪番 肆虐這塊土地。在如此惡劣的自然環境中,只有少量北方遊牧民族的剽悍馬隊,偶爾出沒於這一帶的莽莽荒原之上。據史記載,自周秦時期至清朝末葉的數千年里,活動在這一帶的遊牧民族先後有穢貊族,扶餘,北扶餘遺人,室韋,南室韋烏丸部、契丹、女真,達斡爾,索倫(鄂溫克)等。由於氣候惡劣,交通閉塞,生產力落後等因素,直至清朝末葉的20世紀初,查哈陽還是荒蕪邊陲,人煙渺茫。
在歷史上,查哈陽這片高寒地域的黑土地,曾以它的富饒資源引人注目,並有過三次移民墾荒的歷程。
第一次發生在距今約八百八十年前,即金太袒天輔五年(1121年)。當時,金延為了防禦遼國軍隊捲土重來,委派重要將領泰洲總管婆魯火,耗費大量人、物、財力,在橫貫農場境內及其西北漫長的邊境上“列置戍堡”,修築東北路界壕,並且“徵發移民”,“遣戍軍‘猛安’(率領一千人的部落長官)、‘謀克’(率領一百人的部落長官)屯田戍邊”,於是,查哈陽這塊亘古荒原開始出現了定居人口。迄今,在農場太平湖分場八隊與金邊分場十一隊,仍然能夠找到兩處邊堡古城的遺址。可惜,到了金衛紹王大安三年(1211年),當日益強盛的蒙古族對金國發動了一場民族兼併戰爭後,金界壕便被一舉攻破,屯田戊軍或慘遭殺戮、俘虜,或紛紛棄居逃亡異地。於是,這處再度淪為史前無人定居的遊牧之地。
第二次移民墾荒是從清朝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至民國20年1931年)“九·一八”東北淪陷前夕。1904年,清政府對東北地區解除了封禁 政策。1906年,由齊齊哈爾副教統程德全派出官員抵達查哈陽地處的甘南縣境內,開始建立荒務局並丈放官荒,從而出現 吉林、遼寧等地的漢族移民到此墾荒落戶。到1931年9月,甘南境內的定居人口已達48 856人,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也增達14人。其中,1929年接收河南省災區移民總計20 683人,是第二次移民墾荒時期接收移民最多的一年。然而,由於統治者的昏庸腐敗、橫徵暴斂,加上氣候、交通、生產力水平等制約,第二次移民墾荒進展緩慢,成效甚微。
當時,因為查哈陽地區遠離縣城,它八九百平方公里的土地,除了邊緣一帶所建的零星幾個且人口稀少的自然屯以外,依舊是一望無際的荒原及野獸出沒的荊叢。特別是到了東北淪陷後的偽大同元年(1932年),又遇上戰火、匪患、洪水三大劫難,便迫使甘南境內的移民紛紛逃荒外流,農場邊緣地帶的幾個自然屯也幾乎十室九空……,這樣,移民墾荒又以悲慘的結局劃上了句號。
跟前兩次相比,第三次則是打上引號的“移民墾荒”。確切地說,它是日本帝國主義瘋狂掠奪、野蠻霸占的一次赤裸裸的侵略行徑。早在1930年,即日本昭和五年(日寇侵華“九一八”事變前),奉天監運使熊希令擬奏了《東三省移民開墾意見書》,呈日本天皇批准。這也是日本帝國主義為實現霸占中國而出籠的一個“移民墾荒”計畫。它們占領東北後,也看中了查哈陽這個地方——土壤肥沃,地勢平坦,又緊靠諾敏河、阿龍河兩條嫩江支流,擁有十分充沛的水源,就想把這片土地改造成水田、作為解決百萬關東軍軍糧的糧倉。1939年(昭和十四年)始,它們就從日本山形、福井等8個縣先後組織了總人數約3 700人的10個武裝配備的集團性開拓團及1個勤勞奉仕隊,陸續開赴到查哈陽地區實施“墾荒”計畫,並建立了開拓團總部及醫院。當時,為興建這一以種植水稻為主的大型灌區,日本每年驅使大批中國勞工的它們挖渠壘壩,興修水利工程。從1939年至1945年,它們從河北、 山東等地誘騙、強抓而來的中國勞工約幾十萬人。勞工們吃的是豬狗食,乾的是牛馬活,被折磨而死的不計其數。據記載,僅在查哈陽地區黃蒿溝的勞工就有15萬人之多,僅在5年時間內,就有5萬多人喪命,按施工時間計算,平均每天要死34人。黃蒿溝貯水池(現太平湖水庫)南側的萬人坑白骨磷磷,慘不忍睹……
即使如此,直至1945年“八一五”日本垮台前夕,它們在查哈陽所建的水利工程仍尚未完工、配套,僅只開荒播種了3萬多畝水田,不足計畫67萬畝的5%,還有801名日本開拓團成員因病故傷亡被埋葬在異 國他鄉(包括因日本垮台而自殺殉葬的)……。抗戰勝利後,查哈陽地區絕大部分開拓團舊址被毀,遺留未完的水利工程也幾成廢墟,而日本開拓團成員也一批批撤離回國,所謂“移民墾荒”隨之煙飛灰滅。
1945年東北解放後,查哈陽終於回到了人民的懷抱里來。1947年9月,查哈陽農場在解放戰爭的炮火硝煙中誕生。 同年12月,嫩江省建設廳廳長王文、副廳長金樹原及省財政廳秘書高國范3人受省政府的指派,率領了省行政幹校的財政、行政兩個班12名學員和4名水利技術人員共赴查哈陽灌區渠首,著手修復、續建這裡的水利工程,從此,翻開了農場建設史上的第一頁。
1948年1月,西滿軍區二分區經建處處長王蔭庭,率200多人來到毗鄰查哈陽地區、僅有幾百戶人家的平陽鎮,創建平陽農場並任農場籌建主任。1948年2月,嫩江省政府又從農村、齊市各區抽調45名骨幹,從齊齊哈爾聯合中學抽調125名學生,在齊齊哈爾市崔家廟為平陽農場培訓了第一批拖拉機手。4月,經1 000名“解放團”官兵和200名工人數月奮戰,渠首大、小溢流堤竣工。1949年9月,農場場部從平陽鎮遷至原日偽開拓團總部——“大煙筒”地區,更名為查哈陽機械農場。在此期間,東北解放區從蘇聯進口第一批“納齊”拖拉機,就一下調撥農場24台,加上原有4台,全場共有28台拖拉機,成為當時黑龍江地區五省一市(黑龍江、松江、牡丹江、嫩江、合江省和哈爾濱特別市),也是全國創建的第一批9個公營或省營農場(其它8個是花園、趙光、萌芽鄉師、寧安、興凱、通北、大窪農場和哈爾濱農林試驗場)中機械化力量最強的農場。到1949年末,全場已擁有鏈軌與輪式拖拉機達63台,占黑龍江地區總量的31%,拖拉機駕駛員89人;農場兩年總計開荒10萬餘畝,收穫糧豆5 430噸,並將自己生產的糧食送往前線,支援了解放戰爭。
新中國的誕生,為查哈陽的發展帶來勃勃生機。黨和國家十分重視查哈陽的建設,抽調了大批幹部和技術工人支援農場建設,並大量投資進行灌區水利工程的恢復和配套。到1955年,查哈陽農場耕地面積已達24萬多畝,成為當時最大的國營機械化農場之一。在創業中,這些農場建設者的先驅,住的是簡陋的窩棚,吃的是小米、高梁、窩頭及大餅子,啃一口鹹菜喝一口涼水。他們在常人無法忍受的艱苦環境裡忍受著風雪的襲擊,忍受著豺狼的威脅,忍受著惡劣的生活條件,卻硬用他們的頑強精神,忘我工作,真誠奉獻,書寫下了可歌可泣的勞動與建設的詩篇。在他們中,湧現出一大批英雄豪傑,其中有著名的梁軍女子拖拉機隊;連創作業紀錄的全國勞動模範王世成、王士林;全國勞動模範和全國先進生產者孟傑、薩仁、喬文權、楊玉清、方址浩、王奎章。在他們中,還閃現著一大批軍人身影,1948年8月,省軍區後勤部200多名官兵在李長德率領下,在查哈陽鮑家窩棚開墾屯墾,不久,他們集體轉業,成為農墾職工的骨幹力量;1956年2月,著名的農建二師部分官兵參加查哈陽的開發建設;1958年,王震將軍率領十萬轉業官兵進軍北大荒的熱潮中,有473名轉業官兵開赴查哈陽,成為農場建設的生力軍。
進入60年代,三年自然災害給農場帶來了巨大損失,1961年全場糧豆單產僅41公斤,職工吃糧出現困難,但查哈陽人仍然顧全大局,寧可自己吃代食品,也要把最好的糧食上交給國家。1960年至1962年,農場共向國家上交糧食34 520噸。那每一公斤糧食,都體現出查哈陽人對共和國的赤誠!
“文化大革命”中,查哈陽也陷入動盪之際,在十分困難的情況下,廣大幹部職工堅守崗位,一心生產,表現出高度的責任感和政治覺悟。
1968年12月,查哈陽農場組建成瀋陽軍區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第五師五十五團,後來又分設為五十團、五十五團、六十七團3個團。這一時期,來自京、津、滬、哈、齊齊哈爾及雞西等大、中城市的11 900多名知識青年,回響毛主席的偉大號召,以“屯墾戍邊”為己任,似潮水般地湧進查哈陽大地。他們年齡大的20歲出頭,小的僅16歲,正值風華正茂時節。這支聲勢最為浩大的生力軍,如火如荼的青春染紅了查哈陽的天空,為農場帶來了蓬勃朝氣,也帶來了城鄉之間的交流、融合。從此,農場從教育、衛生、體育、文藝乃至風俗習慣諸方面,都發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變化。
在那個特定的年代裡,在老軍墾戰士言傳身教下,知青們表現出戰天鬥地的豪邁激情,他們在十分艱苦的條件下,為農場的發展獻出了自己的青春,那是無悔無恨的青春!也正是這異常艱苦的生活環境,磨練出了他們的堅毅性格,為他們的人生道路鋪就了堅實基礎!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為查哈陽送來了改革開放的浩蕩春風,從此,查哈陽的經濟發展出現了歷史性的轉折。
1981年,查哈陽開始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使廣大幹部職工的生產積極性和責任感都得到極大提高,農場實現了扭虧翻身的目標。
1983年,查哈陽率先在墾區實行大包乾的經濟責任制,60萬畝耕地陸續承包到戶。這樣,將“大鍋飯”徹底改成了“小鍋飯”,打破了國營農場“一切公營”的框框,走出了一條家庭承包經濟責任制的新路子。
1988年,查哈陽深化改革,放權轉型,職工生產費、生活費自理,並調整產業結構,將插秧水稻列入發展方向。
1990年,農場水稻發展出現高潮。全場插秧面積不僅突破了1987年、1988年、1999年連續三年沒實現的萬畝規劃,而且達到33 947畝,占水稻面積的47%。插秧水稻平均畝產達424.7公斤,比直播水稻增產49.6%;水稻總產量比1989年增產8 968噸,增長了48.2%。從此,查哈陽水稻發展走在了墾區的前列。
1991年,查哈陽在80年代末期水稻創下高產、高效紀錄的基礎上,確立了以發揮灌區自流灌溉優勢,發展具有較高科技含量的水稻“旱育稀植”為“鳥頭”,並以此帶動各業發展的農場經濟“鳥型工程”。在農業上加大力度進行種植業的結構調整,提出了“壓縮小麥、穩定大豆、確保甜菜和增加玉米、水稻種植面積”的方針;1991年至1998年,又分段地實施了“農業綜合開發工程”,將20餘萬畝澇窪地塊由旱田改為水田,對數萬畝的貧瘠旱田進行改良,整治和興建了水利配套工程。與此同時,為了促進農場可持續農業和經濟的快速發展,對家庭農場加大“兩自”(生產與生活費用自理)力度,使“兩自”率從1993年以前的40%左右提高到1995年後的95%以上;1995年春秋分兩次出租四年、五年期水田46 860畝,又將全場1 693台(套)農機具全部有償轉讓職工,1997年,將土地“一年一包”改為土地承租期延至2至10年,地租上交以實物(糧豆)代替貨幣;1999年,又將土地承租期延至30年,完善了大農場套小農場的雙層經營體制,進一步激發了家庭農場職工的主人翁意識和生產積極性。
90年代,查哈陽糧豆單產、總產逐年增長,農場經濟效益不斷提高。1997年,農場糧豆單產、總產分別從1991年的189公斤、86 155噸,增至392公斤、216 774噸,增長率為107%與152%。1995年至1997年,農場連續三年創下了北方大面積種植水稻畝產千斤的奇蹟。1998年,儘管遭受百年不遇的洪水,卻仍有11萬畝“擺栽”水稻喜獲豐收,單產達550公斤。1992年,全場糧豆總產首次突破10萬噸大關,之後的4年裡年年超10萬噸;1997、1999年、2000年3年,糧豆總產又均突破了20萬噸大關。
90年代,查哈陽農業生產穩步發展,水稻面積增達36萬畝,中國第一個綠色食品大米基地在這裡誕生,1999年,農場糧豆單產超過400公斤,多少年來,人們嚮往的“上綱要,過黃河,跨長江”的夢想,已經變成了現實!
此外,全場工商運建服各業在90年代逐步深化改革,以明晰產權為特徵的股份制改造和實現民有民營,加快非國有經濟發展速度,實現了經濟結構多元化,使農場的產業結構、經濟成分發生了巨大變化。農場的小城鎮建設在90年代邁上了新台階,十幾棟明亮、寬敞的職工集資樓拔地而起,一座座中、國小教學大樓和中心醫院大樓等建築物星羅棋布,同國內國際聯網的數控直撥電話進入千家萬戶,閉路電視可以收看到全國各地十幾個頻道的節目,筆直寬闊的水泥道路達47 680平方米……展示在人們面前是一派欣欣向榮的氣象。
然而,回首半個多世紀的歷程,查哈陽的前進道路並不是一帆風順。80年代以前,1958年的“一平二調”、“浮誇風”,1960年至1962年的三年自然災害,1966年開始的“文化大革命”等,曾給農場帶來了極大災難,蒙受了極大損失。80年代前期,颳起了一股查哈陽不適應種水稻的論調,致使農場水田僅剩下幾萬畝,灌區大量的水利設施被棄之不用,而形成巨大浪費;中期,由於思想上、理論上、政策上不到位,農場在興辦家庭農場方面一度出現反覆,經濟發展陷入低谷。90年代後期,因市場不景氣、價格低、銷售難、種地比較效益下降等因素,往往是豐產不豐收,農場年職均收入仍不高……
無疑,查哈陽的經濟發展正面臨著許多困難,但也應看到,查哈陽還有大量的資源尚待開發,經濟發展蘊藏著巨大的潛力,機遇和挑戰並存,希望和困難同在,農場的明天將展現出一派更廣闊、更壯美的前景。
走出昨日的輝煌,創造新世紀的未來。
跨入21世紀,充滿信心、勇氣、激情的查哈陽人,在江澤民總書記視察墾區的題詞:“發揚北大荒精神,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鼓舞下,深化改革,與時俱進,奮力拚搏,永不止步,定會為農墾事業的發展做出更大貢獻!
氣候
查哈陽農場屬於寒溫帶大陸季風氣候、半乾旱農業氣候區,年10≥℃的活動積溫在2300—2500℃之間,年平均氣溫1.7℃,無霜期115—125天,年降水量平均470毫米,日照時數2773小時,按省農業氣候區劃,屬第三積溫帶下限,適合中早熟優質水稻種植。
本地國小
查哈陽農場二小是2009年9月成立的,校址是原查哈陽農場第三中學,占地面積31280平方米,現有管理教輔人員25人,一線教師83人,學歷全部達標,工勤9人。學生總數1050多人,住校生近800人,附近地方學生近50人。全校24個教學班,平均每班人數43人,最大班額達到68人。在教育科領導及場領導親切關心和大力支持下,加上我校全體教職工的努力,得到社會、家長們的高度認可。
農產品
查哈陽農場自1997年成立國家第一個綠色食品大米生產基地以來,基地規模由2666.7公頃( 4萬畝)發展到2004年的8000公頃(12萬畝),年生產稻穀7萬噸左右,成品綠色食品大米4萬噸左右,均能在第二年夏季之前銷售完成,無積壓。銷售範圍比較廣,或是出口到俄羅斯、保加利亞、日本、澳大利亞等國家,或是在北京、上海、天津、大連等大中城市內銷售。“查哈陽”牌綠色食品大米深受國內外消費者的讚譽,在1998年5月查哈陽晚粳(綠色富硒米)稻米獲98世界飲食科技與文化交流博覽會金獎。2000年,農場開始進行有機食品認證工作, 2002年有2800公頃農作物(包括水稻、大豆、向日葵、芸豆、白瓜籽)通過了歐盟ECOCERT等國際有機食品認證機構的認證,產品以出口為主、內銷為輔。2003、2004年
連續通過了續認。2004年,農場5.2萬公頃農作物全部完成省級無公害農產品產地認定工作。
景觀景點
是國家大二級水庫,是集防洪、灌溉、養魚、旅遊為一體的綜合性水利工程,它控制流域面積671平方公里,水面1.8萬畝,周邊深林覆蓋率80%以上,有查哈陽農場“後花園”之美譽。
信息
2005年,查哈陽農場深入實施農業部實施的“無公害食品行動計畫”和省委、省政府確定建設綠色食品大省和強省的發展戰略,按照農墾總局黨委擴大會議提出的“要與國際標準對接,開展綠色、有機、無公害等農產品認證取得國際市場的通行證”的任務和目標,增加綠色食品大米生產基地2666.7公頃(4萬畝),完成省級無公害農產品(5.2萬公頃)生產認證工作,2800公頃有機食品生產基地繼續得到認證。
允許使用綠色食品標誌企業:
農墾齊齊哈爾艷林米業有限責任公司 黑霸牌大米
農墾齊齊哈爾大強米業有限責任公司 大強牌大米
農墾齊齊哈爾雙橋米業有限責任公司 雙李牌大米
北大荒米業(查哈陽分公司) 查哈陽牌大米
農墾齊齊哈爾新源米業有限責任公司 綠源牌大米
查哈陽農場乳品有限公司 雪花牌奶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