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常綠喬木,高達20m,胸徑可達1m。樹皮薄,淺灰褐色,縱裂成條片。小枝扁平,直展,排成一平面。葉鱗 形,互動對生,長1-3mm,先端微鈍,位於小枝上下兩面之葉露出部分倒卵狀菱形或斜方形,兩側的葉折覆著上下之葉的基部兩側,外形美觀,呈龍骨狀。葉背中部均有腺槽。雌雄同株;球花單生於短枝頂端;雄球花黃色,卵圓形,長約2mm。
球果當年成熟,卵圓形,長1.5-2cm,熟前肉質,藍綠色,被白粉;熟後木質,開啟,紅褐色;種鱗4對,扁平,背部近先端有反曲的尖頭,中部種鱗各有種子1-2顆。種子卵圓形或長卵形,長4-6mm,灰褐色或紫褐色,無翅或有棱脊,種臍大而明顯。花期3-4月,球果9-11月成熟。
分布範圍
分布於東北南部,經華北向南過廣東、廣西北部,西至陝西、甘肅、西南至四川、雲南、貴州等地。
主要價值
性味
苦澀,涼。
①《唐本草》:味苦,有毒。
②《本草經疏》:苦,微寒。
③《本經逢原》:甘,平,無毒。
④《醫林纂要》:苦甘澀,寒。
《綱目》;苦,平,無毒。
用法用量
外用:入豬或狗的油脂內煎枯去渣,外塗。 內服:煎湯,6-12g;或入丸、散。
功效
治久瀉,久痢,腸風便血,崩漏帶下,遣精,白濁,疳積,蛔蟲,瘡痹。
①《雷公炮炙論》:利溺澀。
②《唐本草》:主甘匿。
③孟詵:女子血崩及產後血不止,月信來多,亦止赤帶下;療小兒疳痢。
④《醫林纂要》:泄肺逆,燥脾濕,去血中濕熱。
治泄瀉、久痢、腸風,崩、帶,小便赤數。
⑤《分類草藥性》:治下血,吐血;發表散寒,攻小兒痘疹。
⑥《中國藥植圖鑑》:治痔瘡,跌打損傷,接骨,消傷腫痛。
⑦《四川常用中草藥》:能發表,透麻疹。
補益藥
《別錄》:主火灼爛瘡,長毛髮。
選方
治熱油灼傷
柏白皮,以臘豬脂煎油塗瘡上。 (《肘後方》)
治火燙傷
鮮側柏根白皮,狗油六兩,煎枯去渣,外塗。 (《常用中草藥配方》)
採收存儲
冬季採挖,洗淨,趁新鮮時颳去栓皮,縱向剖開,以木槌輕擊,使皮部與木心分離,剝取白皮,曬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