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文蔚

柏文蔚

柏文蔚(1876-1947年4月26日),字烈武,安徽壽州人。1899年就讀於求是學堂。1905年入江蘇新軍,鏇任第三十三標二營管帶,並加入同盟會。1906年因參與謀刺兩江總督端方事泄而離職。1907年投吉林新軍吳祿貞部,曾任屯田營管帶、奉天督練公所參謀處二等參謀等職。辛亥武昌起義爆發後,南下任民軍第一軍軍長,參與江浙聯軍會攻南京。1912年任安徽都督兼民政長。1913年參加討袁,宣布安徽獨立,失敗後經上海流亡日本。1947年病逝上海,時年七十二歲。

基本信息

人物生平

柏文蔚 柏文蔚

柏文蔚(1876~1947),字烈武,生於安徽壽縣南鄉柏家寨一個世代書香門第。幼年習讀《山海經》、《爾雅》、四子書、七經等,還常常帶領小夥伴們模仿軍人擺陣操練,他邊指揮邊對大家說:要殺盡一切惡人及貪官污吏。年齡稍大後,他研究農學,雖“胼手胝足,處之夷然,不以為苦。”柏文蔚16歲時,代父到私塾館授課3年。柏文蔚父親望子成仕,多次要他參加科考應試。父命難違,21歲那年他前往應試,從州試、府試、到院試,得心應手,一發即中。父母高興,鄉里羨慕,而他自己卻認為:“經國大計,不在此雕蟲小技也。”

中日甲午戰敗後,柏文蔚與孫毓筠、張樹侯等人在壽城內創立了“閱書報社”,同時改良藏書樓,創立天足會,把改良思想付諸初步實踐。

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夏,柏文蔚考入求是學堂(後改名安徽大學堂)。知清廷與俄羅斯訂西藏密約,乃奔走呼號,痛斥清廷喪權辱國之非。他曾多次去南京,結識了趙聲、張伯純等革命志士,共同組織了反清革命團體“強國會”。光緒二十九年,陳獨秀、潘贊化等留日學生回國,在安慶召集各校學生於藏書樓前集會,柏文蔚在演說中慷慨激昂,強烈抨擊清廷“寧以土地送友邦,不以土地遺漢人”的謬論,激勵青年攜手“革除惡政,拯民於水火。”與會人驚呼:柏君真英雄也!安慶知府聞此,惱羞成怒,查封了藏書樓,迫害參加集會的學生,柏文蔚憤而退學。

光緒三十年春,柏文蔚投武備練軍學堂充當學兵。他聯絡熊成基、倪映典等一批志同道合的同學,發起組織“同學會”,探討如何推翻清王朝、推動社會進步的道路。在練軍學堂卒業後,柏文蔚應安徽公學校長李光炯邀約入校任體操教習。任教期間,他與李光炯等加入了劉光漢(即金少甫)組織的專門從事暗殺活動的“黃氏學會”。同年秋,柏文蔚與陳獨秀、常恆芳、宋少俠等人聯絡了一些優秀青年學生,秘密建立了反清革命團體“岳王會”。柏任南京分會會長,效仿民族英雄岳飛,決心“精忠報國”。其主要任務是發動青年學生及清軍內的中下級軍士,暗殺清廷軍政要員。光緒三十一年9月,柏文蔚應南京鎮軍三十三標第二營管帶趙聲之邀,辭去安徽公學教職,在趙營中任前隊隊官。同年冬,他率領南京岳王分會全體會員加入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不久,趙聲升任三十三標統帶,柏文蔚即被提升為管帶。光緒三十二年底,孫毓筠奉孫中山之命由日本回國,在南京與柏文蔚、趙聲密議謀炸兩江總督端方,但事泄未成,孫毓筠被捕,柏文蔚難以存身,遂離職。光緒三十三年2月,柏去吉林胡殿甲統制的吉強軍,充任文幫帶兼馬步隊總教習。7月,吉林邊務幫辦吳祿貞組織督辦公署,吳舉薦柏為二等參謀。宣統元年(1909年)4月,吳又委任柏文蔚為屯田軍一標標統。柏在東北5年間,與吳祿貞一起,先後資助過被清廷通緝的吳昆、熊成基等革命黨人逃往日本。同年冬,柏奉督辦之命赴韓國漢城,與韓國交涉東北的延吉問題。柏因購得一份東北地區全圖,被駐韓的日本偵警認定為“國事偵探”,遂回國。吳祿貞去職後,柏文蔚任屯田營管帶,不久回奉天(今瀋陽市)任督練公所參謀處二等參謀。

宣統三年,武昌起義爆發後,柏文蔚受陳其美電邀,南下赴滬,與黃興等在陳其美家集會,決定由黃興負責收復武漢,柏文蔚負責南京。柏遂趕抵南京,與同盟會負責人凌毅、李華儂等商討起義方案。會後柏又趕回上海籌措槍枝彈藥。然後率領百餘名敢死隊員,帶著上海革命黨人趕製出的1200顆炸彈,連同購買的300支手槍,乘坐三等車潛回南京。柏與新軍第九鎮統領徐紹楨決定於農曆九月初十晚10時起義。此事被兩江總督張人駿偵知,徐紹楨被迫依令將部隊撤出南京,起義之舉暫擱淺。此時,張勛在城內布防捉人,徐紹楨率領的第九鎮人心思散,隨同柏文蔚來的人亦紛紛離去,最後只剩下柏文蔚、李華儂夫婦、凌毅4人,所幸第九鎮正副目代表兵士來迎接柏文蔚,這才化險為夷。柏文蔚見徐紹楨畏難情緒很重,便耐心勸說誘導,曉以革命大義,使徐堅定了起義決心。當時全鎮缺乏槍枝彈藥,柏文蔚再回上海,從總部領取槍彈10萬發、炮彈3000發、炸彈2000顆、手槍500支、步槍300支、現款20萬元,運到鎮江。柏文蔚與林述慶等一起指揮了進攻江寧的戰鬥,趕跑了張勛,遂於10月12日收復南京。為統一思想,統編部隊,各省革命黨人代表集會南京,會議決定首先擴編柏文蔚所領導的部隊為革命軍第一軍,柏任軍長,駐蚌埠一帶。

該年年底,柏文蔚奉命北伐,聯合粵軍分左右兩翼,首先向北進攻固鎮。革命軍勢如破竹,張勛等人敗退。袁世凱急電要求和談。北伐軍參謀部命令柏文蔚停止前進。柏認為革命軍如不乘勝追擊到黃河以北,占領大片軍事重鎮,談判桌上才會有主動權。因此,他口頭上奉命停戰,實際上沿津浦線繼續向北進攻,進占徐州。但是,革命軍內部主和妥協派占了上風,參謀本部電斥柏文蔚“奉令停戰,竟前進不止,是有意破壞和局,特令申斥,勿得再誤。”從而使本次進攻半途而廢。

同年除夕(1912年2月17日),柏文蔚連線參陸兩部4封急電,召柏立即回寧。柏的幕僚力阻,以防不測,但柏自問無罪,遂坦然星夜南下,於18日拂曉抵浦口,7時謁見孫中山說:“吾人兵力不過黃河,苟且以和,吾人毫無地位,北洋系力量完全存在,吾恐不及兩年,袁氏反手,吾人無立足之地,大總統感想如何?”孫中山回答:“一人倒在地下,牽其一根頭髮而拽之立起,吾知其萬萬不能;大眾皆願講和,不願再事兵戎,吾豈能要大家犧牲,為吾一人爭總統耶。”但是柏堅持反對議和的立場,並在陸軍部召集的軍事會議上闡明了自己的觀點。他的主張未被到會大多數人員接受。

南北議和達成後,柏文蔚奉命協助皖督張毓筠統一安徽政局。柏即馳電廬州軍政分府孫萬乘、蕪湖軍政分府吳振黃、大通軍政分府黎宗岳,勸他們維護大局,早日取消分府。孫、吳先後依電宣布取消,唯黎宗岳置之不理。3月,柏文蔚奉命統水陸各軍,武力解決黎宗岳潯軍。潯軍一股攜械逃往山區,其餘在胡聘臣指揮下投降,黎宗岳乘夜逃武漢。安徽軍政終歸於統一。4月下旬,柏文蔚接任安徽都督兼民政長,柏在督皖期間,制定和頒布了一系列法令、政策,推進資產階級民主政治,在發展教育、實業、交通等方面,做出了很大努力。他嚴令查封鴉片煙館,嚴懲毒販,警方偵知英商太古公司的一艘輪船上裝有大量鴉片,柏即令將鴉片全部查封,於都督府門前“和鹽焚銷”。英駐上海總領事羅磊率兵艦兩艘馳皖威脅,要求賠償損失。柏督師嚴陣以待,並予嚴詞駁斥。10月間,孫中山巡視長江中下游各省途中,於安慶登岸向軍民發表演說,稱讚柏文蔚及安徽人民禁菸的正義行動。

民國2年(1913年)3月,孫中山發動“二次革命”,武裝討伐袁世凱。柏文蔚堅決支持。不久,袁即以“不服從中央”為藉口,於6月下令將安徽都督柏文蔚免職。7月中旬,柏文蔚出任安徽討袁軍司令。下旬,柏由南京至蚌埠,成立討袁軍司令部,並集中皖軍向潁州方向推進。當時袁軍倪嗣沖部正向潁上進軍,柏本欲赴前線督軍驅倪,不料,8月7日安慶第一師師長鬍萬泰叛變,率部進攻都督府,並與討袁軍戰於城郊獅子山。討袁軍失利,柏率少數隨從突圍至蕪湖。後柏文蔚轉赴上海,不久出走日本長崎。

民國4年5月,柏文蔚在日本獲悉袁世凱接受了喪權辱國的“二十一條”,憤激至極,與黃興、李烈鈞、陳炯明等流亡日本的革命黨人聯合通電袁世凱,要袁必須對日施行“強力抵抗,即至破裂亦不顧恤”,並表示革命黨人暫“不作討袁之舉,俾政府與國民安心對外”。不久柏文蔚即加入了孫中山的中華革命黨。是月下旬,柏文蔚離日赴南洋,與白楚香以“水利促成社”名義,在海外各埠奔走,半年後籌款12萬餘元,資助革命。由於勞累嘔血日重,遂回新加坡住院治療。是年秋,被唐繼堯、蔡鍔聘為南洋籌款總代表。12月12日,袁世凱公開稱帝,次年2月,柏文蔚回到上海。5月,黃興命柏文蔚用其從日本借貸的300萬元日幣即刻組練成一軍,由柏任司令,以備討袁。柏即奔走浙江、安徽一帶,募集人馬,籌措給養軍需。6月袁世凱死,柏文蔚接黃興函,組軍作罷。

民國7年,柏文蔚任靖國軍川鄂聯軍前敵總指揮,先後在四川夔州、湖北恩施一帶指揮作戰。民國9年又兼任鄂軍總司令。柏文蔚自結識孫中山以來,發現有些人常在孫面前讒言挑撥。民國10年秋,柏文蔚到上海謁見孫中山時,坦誠相告:“文蔚自忖,自(隨)從先生至今,不服從先生之事,絕想不出來。服從以何為定義?有一種人面見先生,脅肩諂笑,絕對服從;至與先生離開,所言所行無一不違反先生之主張。再有一種人,與先生若干年不見面,又或與先生相隔幾萬里,或幾千里,他的所言所行絕不絲毫有違背先生之處;若與先生見面,研究重要問題,絕不敢昧乎良心,以順為正,行妾婦之道以待先生。”交談中,柏文蔚還向孫中山先生暢談了導淮計畫(柏的意見後在孫中山的《建國方略》中多有採納)。並欣然應約協助孫中山將中華革命黨改組為中國國民黨。孫中山就任非常大總統後,柏文蔚被委為建國軍第二軍軍長。民國12年,孫中山指派柏文蔚參加改組國民黨,並參加國民黨臨時中央的工作。民國13年1月,在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柏文蔚所做軍事報告,對正式形成第一次國共合作起了積極作用。在這次會上,他當選為中央執行委員。同年秋,柏文蔚赴北方策動軍隊,奔波於豫、魯、冀、察各省和上海之間,為北伐做準備。同年底至翌年春,柏文蔚奉命赴河南,協調國民革命軍第二軍、第三軍的團結,並在黑石關洛河東岸擊敗了北洋軍隊。此間柏文蔚曾任河南軍校校長。民國15年1月,在國民黨第二次代表大會上,他再度當選中央執行委員。翌年1月,柏文蔚以淮上軍為基礎,組建國民革命軍第三十三軍,並任軍長。民國17年2月,在國民黨二屆四中全會上,被選為中央軍事委員會委員和國民政府委員。

民國16年4月12日,蔣介石發動反革命政變,捕殺共產黨人,實行獨裁統治。柏文蔚強烈反對,他率領第三十三軍營以上軍官發出通電,宣布擁護孫中山的“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敦促蔣介石下野。在其軍長職務被撤銷前後,儘管處境維艱,但仍挺身而出,掩護、營救了許多共產黨員,如柯慶施、王更生、李運鶴(原名鄭鼎),以及被關押在鄂、川、黔“剿匪”指揮部的共產黨員楊金龍、楊宗貞等。蔣介石被迫下野後,柏文蔚給某要人電文中稱之“獨裁政治之不良,今者獨裁已倒”等由此獲罪蔣介石。蔣授意何應欽撤免了柏的第三十三軍軍長職務。柏以北路宣慰使的空銜,在壽縣創辦“學兵團”,熱忱歡迎中共派廖運澤協助開展創辦工作,並依廖的推薦,任命在南昌起義中任二十五師七十五團團長的孫一中為學兵團團長,接納了參加南昌起義的共產黨員廖運周、孫天放、許德華(許光達)、葉守成、吳勤吾、張威武等人進學兵團。民國17年蔣介石復職後,柏文蔚的宣慰使空銜亦被免去。

民國20年9月,日本入侵東北,柏文蔚猛烈抨擊國民黨當局“先安內後攘外”的反動政策,並聯絡馮玉祥、方振武等抗日將領,為不受外侮,竭盡全力奔走呼號。對危害革命或專擅營私舞弊者或直言以爭,或予以揭露。柏文蔚的一身正氣,更加遭到蔣介石疑忌。民國22年,蔣介石密令安徽省主席劉鎮華嚴密監視柏的行動,後竟密遣特務尋機刺殺。一日清晨,柏文蔚的一個部下突然來到柏在上海寓所流淚不止,柏問其何以如此,來者說:“我不是為自己傷心,而是為先生傷心”,“先生禍在旦夕,我特來報信兒,請先生速速離開,否則生命難保。”柏問為什麼,來者說:“特務隊捏造先生反動,已經很久了……已得到上級命令,要直接對您下手了。為先生著想,請您快速離開為好。”柏文蔚當即搭快車離滬赴寧,找到于右任,陳述情況,並申明:一旦遇難,一不向你求援,二不是用你伸冤,只要你為我作證,我是為什麼而死,是被誰殺害的。因得于右任的保護,柏文蔚才免遭暗害。

民國26年盧溝橋事變後,柏文蔚數次請纓抗日,“均不獲準”。晚年離開重慶,到湘西永綏(今花垣縣)賦閒,每日誦經向佛,消極避世。此間曾撰寫了《柏烈武五十年大事記》及許多詩詞楹聯。他一生追求真理,寄希望於共產黨,曾作春聯貼大門:“渴望國共合作,倭奴奸暴終必滅;吾神威靈顯化,土豪劣紳不容昌。”

民國36年,柏文蔚登報聲明辭去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和國民政府委員等職,以示同蔣介石的獨裁統治徹底決裂。4月26日,因患肝膿瘍醫治無效在上海逝世,終年72歲。

生平年表

1899年就讀於省垣求是學堂,因痛陳清廷喪權辱國,被勒令退學。

1900年與趙聲等在南京組織強國會,密謀反清,事泄走安慶,入安徽武備學堂。

1904年任南京防營第二十三標管帶。與孫毓筠等謀炸兩江總督端方,事敗亡命關外,在東北邊防督辦吳祿貞任管帶。

1905年與陳獨秀在蕪湖成立岳王會,不久到南京任第九鎮三十三標二營管帶,秘密加入同盟會。

1909年於朝鮮購得《大東輿地圖》,此圖為朝鮮地理學家金正浩繪製,成圖於1861年。此圖不但證明現在的延邊地區是中國的,還證明長白山天池在勘界中也在中國境內。

1911武昌起義爆發後,策動第九鎮統制徐紹楨率部起義,占領南京、任第一軍軍長兼北伐聯軍總指揮。

1912年任安徽都督兼民政長。

1912年1月15日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授予陸軍左將軍加大將軍銜。

1912年8月25日,同盟會等5團體正式改組為國民黨,在北京召開成立大會,出席並與閻錫山、張繼、李烈鈞、胡瑛、王傳炯、溫宗堯、陳錦濤、陳陶遺、莫永貞、褚輔成、松毓、楊增新、于右任、馬君武、田桐、譚延闓、張培爵、徐謙、王善荃、姚錫光、趙炳麟、沈秉堃、孫毓筠、景耀月、虞汝鈞、張琴、曾昭文、蔣翊武、陳明遠一起被推舉為參議。

1912年9月24日中華民國北京政府授陸軍中將並加上將銜

二次革命時,宣布安徽獨立,任安徽討袁軍總司令。失敗後逃亡日本

1913年6月被袁世凱撤職。

1914年參加中華革命黨。

1915年隨李烈鈞等赴南洋募集軍資。

1916年10月8日再授陸軍中將並加上將銜。

1917年歸國,到川、湘、鄂邊區策動軍隊進行護法運動,並任川鄂聯軍總指揮。

1920年起歷任鄂西靖國軍總司令,長江上游招討使、建國軍第二軍軍長等職。

1924年國民黨一大上當選為中央執行委員,奉命北上,整飭西北黨務,同時與馮玉祥部進行聯絡。

1926年北伐戰爭開始後,任國民革命軍第三十三軍軍長。

1928年改任北路宣慰使。

1929年3月與汪精衛、陳公博、顧孟余、何香凝等聯名發表《關於最近黨務政治宣言》,反對南京中央,被撤職。

1929年10月被開除黨籍,受通緝。

1930年任反蔣派的北平國民黨中央黨部擴大會議常務委員。

1931年11月恢復黨籍。

1932年日軍進攻上海,條陳抵抗意見,為時論所推崇。抗日戰爭勝利後,任國民黨中央政治委員會委員兼國府委員,

1945年5月在國民黨“六大”上被選為中央執行委員。

1945年9月兼任國民政府委員。

1947年4月病逝於上海。終年72歲。著有《五十年革命大事》。

大東輿地圖

1908年初,清政府東北督辦公署督辦陳昭常和吳祿貞商議,決定派二等參謀柏文蔚去朝鮮的漢城,了解一下朝鮮的形勢。柏文蔚化裝成商人冒著嚴寒從局子街出發,晝夜兼程,經朝鮮的會寧、清津、西湖津、元山、釜山,到達漢城。由於日本的入侵,朝鮮內部分成兩派勢力,兵部尚書閔東鎬主張拒日,結果媚日求榮的李完用占了上風,把國王給廢了,日本控制了朝鮮。通過關係,柏文蔚認識了朝鮮戶部尚書的兒子,此人系紈子弟,家裡有一本十分珍貴的《大東輿地全圖》,這張圖在他的手裡無足輕重,但在“間島”問題的交涉上,卻是一份鐵證。因為這份歷史地圖清晰地標明了延吉地區為中國領土。有人願出500元的高價買一張破舊不堪的地圖,令這位戶部尚書的公子喜出望外,因此柏文蔚很順利地得到了這張地圖。不久以後,這位公子哥才知道闖了大禍。日本警察探聽到了這件事,並據此逐級上報。統監府得知有人購走了《大東輿地圖》,而且是一個叫柏文蔚的中國人,無異於有人在統監府內扔了一顆炸彈。伊藤博文立即下令追查,不惜一切代價追回原圖。柏文蔚來漢城的任務雖已經完成,但處境越來越危險,只好到中國駐朝鮮領事館暫避。總領事馬廷亮怕引出意外事件,因此囑咐他立即返回國內。路上,日本警憲到處設卡盤查行人。一名日本憲兵攔住了柏文蔚,手裡還拿著一張寫著“柏文蔚”的字條問他:“認識這個人嗎?”柏文蔚搖搖頭稱不認識。憲兵不放心,又對他搜了身,沒有查到什麼,只好把他放了。柏文蔚乘車趕到仁川,而後乘輪船到煙臺,轉回奉天。此時,柏正巧遇到了也在奉天的吳祿貞,於是將漢城之行作了報告,並呈上了那份珍貴的地圖。日後,這份地圖成了對日交涉的重要依據。《大東輿地圖》為朝鮮地理學家金正浩繪製,成圖於1861年。此圖不但證明現在的延邊地區是中國的,還證明長白山天池在勘界中也在中國境內。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