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革命志士
柏堃是誰,已沒有幾個人說得上來,包括他的家鄉。但這名字是應當記住的。柏堃(1870~1937),字厚甫,陝西涇陽縣橋底鎮柏家村人。曾先後受業於本縣名師楊鳳軒、陝西著名教育家劉古愚和關中大儒賀瑞麟。同村人柏筱余創辦“惠民國小”後,柏堃被聘為教師。柏筱余是同盟會員,其家乃陝西革命黨人聯絡聚會之地,柏堃於是得以與陝西辛亥革命先驅井勿幕等接觸交往。井欣賞柏的雄辯之才和過人膽略,介紹其加入同盟會。武昌起義炮響西安回響之日,柏堃任學生隊隊長參與奪取軍裝局戰鬥……1918年,美國商人繼第一次盜購昭陵六駿中“颯露紫”、“拳毛騧”之後,又一次與陝西軍閥勾結盜買其餘四駿,時任省咨議局議員的柏堃聞訊後立即聯絡其他議員一起上書,當局迫於壓力,派人趕至臨潼豁口將四駿追回……
作為革命志士,柏堃的名字已載入陝西辛亥革命紀念冊。我之覺得應當記住柏堃先生,主要是因了他對地域文化的搶救、傳播以及對學界研究資源的貢獻。
1924年,柏堃剛從富平縣長任上掛冠歸來,當時的涇陽縣長王兆麟即延聘這位昔日的老師到縣通志採訪處主事。先生因為久慨於“干戈頻仍,民生凋敝,古籍佚亡,百不存一”,欲求補救而每苦無暇,所以慨然應允。他於是邀約本縣同仁立即動手,廣搜博採,將明清兩代涇陽學人著作以及與涇陽人事有關的詩文輯成《涇獻文存》正編十二卷,外編六卷;《詩存》正編四卷,外編三卷。另為王徵、魏學曾等七位先賢編印了個人專輯,總題為《涇陽文獻叢書》,於1925年鉛印行世。
這些文獻的印行對保護和弘揚地域文化遺產的意義顯而易見,不必饒舌。但它的價值遠不止此,像魏學曾、李世達、雒於仁、張問達、王徵、徐法績等,作為歷史名人,他們不僅屬於涇陽,也屬於全國。
仗劍遠行除暴安良的俠客容易被記住,疏財仗義憐貧濟困的富者也容易被記住,官高位顯衣錦還鄉的大人物更容易被記住。但我想,為了文化的傳承不計名利,不憚繁難,且做出了重大貢獻的賢達如柏厚甫先生者,尤其應當長久地記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