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孢子體

果孢子體

果孢子體(carposporophyte)是指真紅藻類中所看到的特殊孢子絲狀體。例如梅索麵目(Nemalionales)的大部分種類,果孢受精後,由受精核分生出來的細胞,經伸長而形成短絲狀細胞群,其全部或僅其頂端細胞轉變成果孢子,然後脫離母體。這個絲狀體就是果孢子體。

基本概念

果孢子體(carposporophyte)是指真紅藻類中所看到的特殊孢子絲狀體。例如梅索麵目(Nemalionales)的大部分種類,果孢受精後,由受精核分生出來的細胞,經伸長而形成短絲狀細胞群,其全部或僅其頂端細胞轉變成果孢子,然後脫離母體。這個絲狀體就是果孢子體。

型式類別

果孢子體形成的方式是紅藻類各目的分類標準。大概有下列幾種型式:
1、海索麵(Nemalion)型,從受精後的果孢直接發育成果孢子體。
2、石花菜(Gelidium)型,從受精後的果孢伸長而成的產孢絲和營養細胞連繫在一起而組成的果孢子體。
3、此外還有在果孢子體形成時產生助細胞,此助細胞借連繫絲和果胞相連。由助細胞突起所形成的產孢瓣(gonitmolobe),伸展而發育成產孢絲,進而產生果孢子體。屬於這種型式的有隱絲藻(Dudresnaya)型、杉藻(Gigartina)型、紅皮藻(Rhodymenia)型、仙菜(Ceramium)型等。一部分不孕性的細胞群,有時來自母體的組織,包圍於果孢子體的周圍,起著保護作用,這作為一種器官,可以稱為囊果。在形態結構上,果孢子體以寄生狀態存在於配子體中。

產生過程

果孢子體產生果孢子時,有的經過減數分裂形成單倍的果孢子,萌發成配子體;有的不經過減數分裂,形成二倍體的果孢子,發育成二倍體的四分孢子體果孢子體是二倍的,不能獨立生活,寄生在配子體上。果孢子體產生果孢子時,有的經過減數分裂,形成單倍的果孢子,萌發成配子體果孢子體產生果孢子時,有的經過減數分裂,形成單倍的果孢子,萌發成配子體;有的不經過減數分裂,形成二倍體的果孢子,發育成二倍體的四分孢子體(tetrasporophyte),再經過減數分裂,產生四分孢子(tetrad),發育成配子體。
植物世代交替的生活史中,產生孢子和具2倍數染色體的植物體,由受精卵(合子)發育而來。苔蘚植物的孢蒴及其附屬結構(蒴柄和基足)、蕨類和種子植物的習見植物體都是孢子體。苔蘚植物的孢子體不能獨立生活,寄生在配子體上。蕨類植物孢子體發達,占優勢地位,配子體也能獨立生活,但生活期很短。種子植物的孢子體占絕對優勢,配子體非常簡化,不能獨立生活,寄生在孢子體上。 產生孢子進行無性生殖的世代稱為孢子體世代(sporophytic generation),這個世代的生物體稱為孢子體。在孢子形成中,一般伴有減數分裂。與此相反,形成配子進行有性生殖的,則分別稱為配子世代和配子體。孢子體(核相2n)和配子體(核相n),在生活史上交替出現的現象,稱為世代交替。孢子體和配子體的形態有完全相同的,也有顯著不同的。苔蘚植物和維管植物均屬於後者。此外,F.Mocwus(1940),曾把滸苔屬(Enteromorpha)產生遊動孢子的孢子體,放在配子體的研磨液中,結果發現產生具有2根鞭毛的配子而不是具有4根鞭毛的遊動孢子。統觀整個生物界,其具有高級的形態和機能者,不是配子體,而是孢子體(動物、維管植物、褐藻類),這可能是與核相具有2倍染色體有關。

不親和性

同型不親和性的一種類型,亦稱為整體不親和性。有關花粉親和性的性質,是受產生花粉的孢子體基因型的影響,在柱頭上由於花粉的發芽受到抑制而產生了不親和性。這是由於孢子體中已經產生的物質通過細胞質而影響配子(花粉)的結果。例如把產生花粉的親本的不親和性基因的基因型記為S1S2,把特有雌蕊的基因型記為S1S3,不論花粉的基因型是S1還是S2,在S1S3基因型的柱頭上花粉的發芽總是受到抑制。這樣,花粉所表現的性質是由形成花粉的親本基因型也就是孢子體的基因型來決定的;這種現象稱為孢子體不親和性。已知在菊科、十字花科等植物中有這種現象。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