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路[清代華僑]

林路(?~1929年)字志義,因捐輸清廷獲賜名雲龍。南安南廳後埔村(今屬美林鎮滿山紅村)人。約生於清鹹豐年間(1851~1861年)。19世紀後期南渡新加坡,初從事建築業,嗣兼制磚瓦,開設福安磚窯。20世紀初開設永盛興、華林行等商行,經營橡膠土產,晚年增開餅乾廠,均有成就。

生平簡介

林路(?~1929年)字志義,因捐輸清廷獲賜名雲龍。南安南廳後埔村(今屬美林鎮滿山紅村)人。約生於清鹹豐年間(1851~1861年)。19世紀後期南渡新加坡,初從事建築業,嗣兼制磚瓦,開設福安磚窯。20世紀初開設永盛興、華林行等商行,經營橡膠土產,晚年增開餅乾廠,均有成就。

社會貢獻

林路為著名建築家。1901年投標承建高200英尺的新加坡維多利亞紀念堂(即大鐘樓)。當地中外建築商因嫉妒,拒絕借用建築工具,他採用中國傳統搭棚法,逐層興建,至1905年建成。其建築技術遂為中外建築界所注目。

在擔任新加坡早期南安同鄉團體鳳山寺董事部總理時,於1908年捐巨資倡議重建新加坡鳳山寺。他總理建寺事務,從設計到施工均親自操勞。並回家鄉聘請能工巧匠,運去建築材料,歷時5年,於1913年建成。該建築金碧輝煌,規模宏大,為新加坡古建築藝術傑作。1914年,又假鳳山寺倡辦南明學校。

光緒末年,林路在家鄉後埔村建造一座半宮殿式民居,中間為正屋、疊樓,兩旁為祖廳、書房,共有房屋99間。主體建築於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竣工,全部工程至民國初才完成,建築材料採用鋼筋、水泥、紅磚、釉瓦,不用杉木,開泉州新建築風格之先。南安一帶曾流傳“有林路富,無林路厝”的諺語,充分反映其建築的獨特與華麗。林路在廈門鼓浪嶼田尾亦建有鋼筋水泥樓房,以供國內部分眷屬和子弟返鄉讀書居住。

林路為人急公好義,對失業的旅外僑胞熱情資助,為勞動界所讚譽。曾捐輸巨款給清朝政府,被封為福建花翎道,賞戴花翎。

1929年,在新加坡去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