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熾賢

男,1965年6月出生於,海南省樂東縣人,民革黨員,教授。1986年7月畢業於華南師範大學生物系,主要從事兩棲爬行動物生理生態與進化生物學的研究工作,以及動物學、動物飼養技術、家禽飼養技術、動物分類的教學工作。現任中國動物學會兩棲爬行學分會會員、海南省生物學會常務理事、海南省《動物學》精品課程負責人、海南省“515人才工程”第二層次人員、瓊州學院院務委員、院學術委員會委員、瓊州學院中青年學術骨幹,瓊州學院生命科學系主任。曾獲海南省精神文明建設積極分子、民革海南優秀黨員、師德先進分子等榮譽稱號。

基本信息

概述

教育教學注重政治學習和專業理論學習。認真學習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將以人為本的理念帶到了平常的教學工作中。有強烈的責任心和使命感,有堅實的政治理論和良好專業素養。積極主動的學習和教育理論的研究,理解、領會先進的教育思想,在穩定系教師隊伍,活躍教師的教育、教學思想,增強系教育改革活力方面,發揮了積極的領頭作用。

林熾賢 林熾賢

自2000年10月任職以來,他把生命科學系的發展放在了第一位,經過他和全體師生的共同努力,使生命科學系從原來只有一個專業的基礎上,發展到現有生物科學和生態學兩個本科專業及生物教育、生物技術、動物生產工程、園林藝術四個專科專業,從原來只有73名學生的基礎上,發展到今天640多人的辦學規模。  1986年畢業後至今,一直堅持在教育第一線,把大部分的時間都投入到了教育教學工作中。他先後承擔了動物學、動物學實驗、動物飼養、家禽飼養技術和動物分類等課程的教學任務。

科研簡介

主持海南省和學院《動物學》精品課程,參與國家教育課題《高等師範專科學校的生物專業專業課程設定的改革初探》和海南省教育廳《國中生物教師新課程實驗培訓的內容和方法》教學改革項目。先後發表《創辦校外實踐基地 強化實踐教學》、《與時俱進, 改革師專生物專業實驗課》、《面向中學 構建高師生物專業課程新體系》等相關教學研究論文4篇。主編《禽類飼養技術》、《動物學學習指導書》《動物學實習指導書》和《動物學實驗指導書》教材4部。

此外,他重視年青教師的培養,關心年青教師的成長,幫助年青教師解決在教材處理、教學方法上的難題,使青年教師教學水平和素質都提高明顯。所指導的邱清波、周娜娜、陳光宙和黃菲四位年青教師分別獲得瓊州學院青年教師教學大賽“教學十佳”稱號和優秀獎。

多年來,他先後主持並參與省部以上項目11項,其中主持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舟山眼鏡蛇卵和幼體特徵地理變異的成因分析》合作項目,主持1項杭州師範學院動物科學與技術杭州市重點實驗室開放研究基金課題。

與南京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計翔教授聯合指導的博士研究生林隆慧,在海南從事海南蠟皮蜥生態學研究2年,完成《海南蠟皮蜥種群密度、熱需求及種群遺傳結構的地理格局》博士論文1篇。

與杭州師範大學生命科學院聯合指導的碩士研究生孫燕燕, 主要在海南多線南蜥生態學研究2年,完成《多線南蜥繁殖期母體體溫和類固醇激素對幼體表型特徵的影響》碩士研究生論文1篇。

自1995年以來,主要從微觀到巨觀的不同角度研究海南蠟皮蜥(Leiolepis reevesii)、多線南蜥(Mabuya multifasciata)、變色樹蜥(Calotes versicolor)、眼鏡蛇(Naja atra)、長尾南蜥(Mabuya longicaudata)、南草蜥(Takydromus sexlineatus)、烏梢蛇(Zaocys dhumnades)、南滑蜥(Scincella potanini)、斑飛蜥(Draco maculatus)等約12餘種爬行動物(有鱗類)生活史、空間利用、數量分布、熱需求、幼體表型特徵的熱依賴和種群遺傳結構等研究。先後在芬蘭《Journal of Evolutionary Biology》、美國《Journal of Herpetology》、德國《Zoology》、動物學報、動物學研究等多種國內外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30餘篇,其中3篇被SCI收錄。

多年來,他利用國際標準收集、處理和報導數據,努力定位在國際科學社群內開展工作,所發表文章的研究實驗設計和研究思路是被國際同行所認同。

2002年以來多次參加全國性學術會議,2006年10月和2007年10月分別在上海野生動物生態與資源保護第三屆全國學術研討會和中國動物學會兩棲爬行動物學分會2007年學術研討會上作了《海南蠟皮蜥的種群密度分布、空間格局和生活史特徵》專題報告,從不同層面介紹海南全境範圍內蠟皮蜥野外種群數量、洞穴分布型和洞穴特徵,並為該物種資源管理和保護策略提供合理的依據,得到了與會專家肯定和好評。

此外在他悉心的指導下,所指導的年青教師發表省級刊物以上10多篇學術論文,省廳級課題立項3項。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