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林清玄經典散文"菩提十書"之清涼菩提》為《菩提十書》第六本。知性和感情的結合,有如醍醐與甘露,給熱惱的人間帶來清涼!林清玄人生美文,遇見快樂的自己!星雲大師、南懷瑾、于丹、張德芬力薦!絕版20年,經典重現。
林清玄,台灣文學大師,當代散文八大家之一。其文字被稱為“世紀之交最清明的文章,人世之間最美妙的聲音”。《菩提十書》是其最重要的作品,其中有對人世的思考,有對生活的深層探索,有對生命的崇高敬畏。《菩提十書》每冊印量都超過100版,十冊共印行1000版以上,被媒體選為“四十年來最暢銷及最有影響的書”。
作者簡介
林清玄,台灣高雄人。著名散文作家。曾任台灣《中國時報》記者、主編、主筆等。八歲立志成為作家,十七歲正式發表作品;三十歲前獲遍台灣各項文學大獎;三十二歲遇見佛法,入山修行;三十五歲出山,四處參學,寫成“身心安頓”系列,成為20世紀90年代台灣最暢銷的作品;四十歲完成“菩提系列”,暢銷數百萬冊,被推為當代最具影響力的圖書,同時創作的“現代佛典系列”,掀起學佛熱潮;四十五歲錄製《打開心內的門窗》、《走向光明的所在》有聲書,當年錄音磁帶總銷量達三百二十多萬盤,被稱為有聲書的經典;五十歲完成《茶言觀色》、《茶味禪心》和“人生寓言系列”,被選為青少年最佳讀本;五十二歲完成寫作奧秘三部曲《林泉》、《清歡》和《玄想》,被選為中學生優秀讀物。三十多年來,著書百餘部,且本本暢銷,作品風靡整個華人世界,被海內外譽為最有影響力的當代華語散文作家之一。
專業推薦
媒體推薦
林清玄出版過一百多本書,曾創造連續3年台灣年度暢銷書排行榜第一名的佳績。林清玄說:“我一生都在追求愛與美,我的散文都圍繞這個主題,但是我深知人生的不完美,所以才不斷努力。有人說我的文章酸腐或蒼白,我不會太介意,我知道我自己的創作是飽滿的,無論情感還是行文。”幾十年來,林清玄筆耕不輟,仍然堅持每天早晨寫3000字,每月給年輕人演講,是值得學習的文化楷模。
——《新京報》
林清玄坦言:“從人生底層出發最後成功的人,他們有五種共同的特質、共同的特色。這些特色就是窮人的寶藏。它們分別是:每一餐都吃得下、每一晚都睡得著、隨時笑得出來、處處無家處處家、不害怕生命的轉彎。”正因為如此,才成就了林清玄的文學高峰。
——《南方日報》
林清玄的散文文筆流暢清新,表現了醇厚、浪漫的情感,在平易中有著感人的力量。林清玄不僅是一位作家,他的境遇也比較特殊,對生活和生命有著獨特的體會、感悟。
——《北京青年報》
現在的林清玄,寫作、讀書、與家人散步、教孩子泡茶,偶爾出來演講,他是一個稱職的講演者,輕鬆,幽默,一些道理放在他自己人生的小故事裡面,總會給人帶去啟發。
——《成都日報》
現在的人們有時太過於急躁,只顧追求眼前的名利,其實仔細想一想,同樣的時間,與其讀淺薄的書,不如花時間在一些有內涵的書上,林清玄的書值得一讀。
——《燕趙晚報》
林清玄的文字清新自然,有著較多的普通人的浪漫情懷在裡面。平易中得到感動和感染。他能把自己對美學的認知和佛教哲學相結合,然後在散文創作中遊刃有餘地發揮。藉助禪宗的頓悟、空靈,闡述人生的價值,開掘生命的意義。
——《甘肅日報》
從容正是林清玄所始終秉持的人生態度。他有一種觀點:人在這個忙碌的社會,為了追求自身的價值,不得不去過一種匆忙的生活,然而當你的生活完全被緊急的事物所占據,那你的人生就沒有了價值。
——《上海青年報》
名人推薦
清玄先生著作致慶:文如流水,語似冬陽!
——星雲大師
林先生的書不用我的推薦也一定會非常好銷的。
——南懷瑾
林清玄先生的文章,大多是從身邊人人都能感受的事例,談人生的至善至美,充滿禪境
的喜悅,吸引人們進入一種質樸尋常、又自主尊嚴的精神。
——余秋雨
我讀了很多林老師的作品,我懂得了有一種感恩的心情叫做林清玄。
——于丹
林老師是我非常尊重的前輩,《菩提十書》是林老師一生中最重要的作品,我鄭重推薦給所有的朋友。
——張德芬
圖書目錄
第一卷 波羅蜜
柔軟心
清風匝地,有聲
吾心似秋月
家家有明月清風
憂歡派對
記憶的版圖
黃昏月娘要出來的時候
懷君與懷珠
無常兩則
血的桑椹
卡其布制服
在夢的遠方
季節十二帖
第二卷 曼陀羅
謙卑心
在“我”中覺醒
踐地唯恐地痛
野生蘭花
種草
兩頭鳥
無風絮自飛
永遠活著
道心第一
唯我獨尊
以自己為燈
札記一束
有情十二帖
文摘
有一天,佛陀走到菩提樹下,對自己說:“如果我不能得證,就不起此座!”
然後,他坐在菩提樹下,接受了魔王及內心的嚴格試煉,經典上說,他進入禪定三昧,經過七天七夜的時間才從三昧中張開眼睛,他已徹底地覺證到生命的實相。
張開眼睛那一剎那,佛陀正好看見天上一顆明亮的星星。他感慨地說:“奇哉!一切眾生都有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
悟道時的佛陀,內心明澈剔透有如月光下的大地,那樣溫柔而明亮,但是他心裡想:“我所悟到的實相,是其他眾生不能體悟的,我也無法把我證得的經驗傳授給別人!”他遲疑了一下,仍然決定努力把自己的經驗傳達給眾生,因為在他的體證里:“佛陀正是每一個眾生,眾生都是佛陀!”
我愛讀佛陀的傳記,時常思及佛陀在菩提樹下的情景,每次想到他張開眼睛看見星星的那一剎那,心裡就充滿感動,仿佛見到了自己的內心也有一顆明亮的星星。
尤其是在深夜的街頭,與擁擠的人群擦肩而過,然後站在紅磚道上,安全島上有在車陣飛馳中依然安靜的菩提樹。抬起頭來,滿天的星星都在眨眼睛,我就想:這天上的星星有一顆是照耀過佛的眼睛吧!現在那顆星星還照耀著我,照耀著這個世界,這滿天的星星里,到處都是佛陀充滿慈愛與悲憫的目光吧!
有一次在海邊的巨石上盤腿看星,星星格外明亮,伸手可及,我感覺到星星非常溫柔,與佛陀所見的昔日星星一樣溫柔。那時心情綿密而感性,使我從星星里幾乎可以感受佛看見星星時也是很感性的,然後我知道佛陀看見星星有其必然,是一種透徹實相以後感性之必然。
星星是靜靜的掛在空中,卻好像帶著聲音,是早晨的幽遠之鐘,也是靜夜中雄渾的鼓聲,有著清脆的節奏與閃耀的聲息。
我是不是有一天也能像佛陀一樣,看見那樣的星星呢?
佛陀的開悟是真實般若智慧的呈顯,星星卻是絕對智慧中感性的閃爍,這看見星星的感動,正是大乘佛法里最動人的剎那。佛陀看見的星星,使我知道了,學習佛法的人不能只有知性,也應該充滿了清明的感情,我們在仰望天星的那一念頃,若不能看見浩渺宇宙中眾生心裡的明亮,如何能進入大乘的階梯呢?我們在街頭與人擦肩而過,若不能觀照到眾生都是星星一樣,又如何有真實的慈悲呢?我們若連自己心裡星星一樣的光芒都無法照及,又如何放射自己的光亮呢?
佛陀所見到的一顆星星,並不是有限的一,它不只是普通的星星,而是有許多超越的心思存在其間,是直觀,充滿了象徵。
我們學佛,認清佛陀的教義固然重要,親自去體驗佛陀曾經體驗過的更為重要,這種體驗的本身就是相當感性的。
就以一顆星星來說吧!我們知道了佛陀夜觀明星,那么,我們不管在何時何地看到星星,心情就完全不同了。就像我們知道佛陀曾在菩提樹下解決了生死問題,那么,即使台北那些營養不良的菩提樹,在我們眼裡也都展現了不凡的風格與莊嚴的實相了。
序言
有一天,佛陀走到菩提樹下,對自己說:“如果我不能得證,就不起此座!”
然後,他坐在菩提樹下,接受了魔王及內心的嚴格試煉,經典上說,他進入禪定三昧,經過七天七夜的時間才從三昧中張開眼睛,他已徹底地覺證到生命的實相。
張開眼睛那一剎那,佛陀正好看見天上一顆明亮的星星。他感慨地說:“奇哉!一切眾生都有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
悟道時的佛陀,內心明澈剔透有如月光下的大地,那樣溫柔而明亮,但是他心裡想:“我所悟到的實相,是其他眾生不能體悟的,我也無法把我證得的經驗傳授給別人!”他遲疑了一下,仍然決定努力把自己的經驗傳達給眾生,因為在他的體證里:“佛陀正是每一個眾生,眾生都是佛陀!”
我愛讀佛陀的傳記,時常思及佛陀在菩提樹下的情景,每次想到他張開眼睛看見星星的那一剎那,心裡就充滿感動,仿佛見到了自己的內心也有一顆明亮的星星。
尤其是在深夜的街頭,與擁擠的人群擦肩而過,然後站在紅磚道上,安全島上有在車陣飛馳中依然安靜的菩提樹。抬起頭來,滿天的星星都在眨眼睛,我就想:這天上的星星有一顆是照耀過佛的眼睛吧!現在那顆星星還照耀著我,照耀著這個世界,這滿天的星星里,到處都是佛陀充滿慈愛與悲憫的目光吧!
有一次在海邊的巨石上盤腿看星,星星格外明亮,伸手可及,我感覺到星星非常溫柔,與佛陀所見的昔日星星一樣溫柔。那時心情綿密而感性,使我從星星里幾乎可以感受到佛看見星星時也是很感性的,然後我知道佛陀看見星星有其必然,是一種透徹實相以後感性之必然。
星星是靜靜的掛在空中,卻好像帶著聲音,是早晨的幽遠之鐘,也是靜夜中雄渾的鼓聲,有著清脆的節奏與閃耀的聲息。
我是不是有一天也能像佛陀一樣,看見那樣的星星呢?
佛陀的開悟是真實般若智慧的呈顯,星星卻是絕對智慧中感性的閃爍,這看見星星的感動,正是大乘佛法里最動人的剎那。佛陀看見的星星,使我知道了,學習佛法的人不能只有知性,也應該充滿了清明的感情,我們在仰望天星的那一念頃,若不能看見浩渺宇宙中眾生心裡的明亮,如何能進入大乘的階梯呢?我們在街頭與人擦肩而過,若不能觀照到眾生都是星星一樣,又如何有真實的慈悲呢?我們若連自己心裡星星一樣的光芒都無法照及,又如何放射自己的光亮呢?
佛陀所見到的一顆星星,並不是有限的一,它不只是普通的星星,而是有許多超越的心思存在其間,是直觀,充滿了象徵。
我們學佛,認清佛陀的教義固然重要,親自去體驗佛陀曾經體驗過的更為重要,這種體驗的本身就是相當感性的。
就以一顆星星來說吧!我們知道了佛陀夜觀明星,那么,我們不管在何時何地看到星星,心情就完全不同了。就像我們知道佛陀曾在菩提樹下解決了生死問題,那么,即使台北那些營養不良的菩提樹,在我們眼裡也都展現了不凡的風格與莊嚴的實相了。
……
這一冊《清涼菩提》是近一年我對生命的感悟,本質上雖是菩提系列的繼續,在風格與觀照上,是與從前有一點不同了。
好像華嚴獅子,一步一步往前走,每一步都留下一些腳印,這是十分自然的發展。
我在生活里學習佛法,學習著把人人都看成是純潔的,我希望每一位與我相遇的人,我都看到他的好品性,用他們的好品性來提升我;也學習著把我遇到的每一事物,都看成對我有益,用這種有益來使我走進菩提性海里清淨空明的世界。
就像從前有一位大官問馬祖道一禪師是否可以飲酒吃肉。
馬祖說:“飲酒吃肉是你的祿份,不飲酒吃肉是你的福氣!”
這確實是生活里的偉大教化,我們在生活中的或悲或喜都是我們的祿份,只是我們應在這樣的祿份里創造一些福氣罷了。信仰,就是如實地接受生活本身,隨緣消舊業,任運著衣裳,如是如是。
我但願在承受生活的苦樂時,也能把福氣回向給眾生,而把苦汁留下來給自己獨飲。如果這本書有任何功德,我願將一切功德回向給所有飲著生命苦汁的眾生。
最後,讓我們隨普賢菩薩來發願:
願禮敬諸佛
願稱讚如來
願廣修供養
願懺悔業障
願隨喜功德
願請轉法輪
願請佛住世
願常隨佛學
願恆順眾生
願普皆回向
林清玄
一九八九年一月於台北橋仔頭客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