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有年

林有年(1464-1552),字以永,號寒谷,明英宗天順八年生於莆田縣城裡後埭。弱冠之年,以士子身份參加興化府試,錄為秀才,後參加鄉試得中舉人,授蕭山縣學教諭。其後升任知縣、南京四川道御史、衢州知府等職。著有《寒谷》、《東山》諸錄,輯有《東莞》、《武義》諸志。

有年(1464-1552),字以永,號寒谷。明英宗天順八年(1464)生於莆田縣城裡後埭(今屬荔城區)的一個貧困家庭。幼年喪父,慈母撫養成人。有年自幼聰穎敏悟,性情直言快語,且能自奮篤學,勤讀《四書》、《五經》,深受鄉閭誇獎。
林有年弱冠之年,以士子身份參加興化府試,錄為秀才。明孝宗弘治五年(1492),他被舉薦赴省垣參加鄉試中式,得中舉人。主考官閱其文,文章華麗,立論新穎,座師薦予朝廷,授蕭山(今浙江杭州東部)縣學教諭,主持孔廟祭祀,宣揚儒家經典和皇帝的訓諭,教導和管束所屬的生徒。因他教學有方,後改任東莞(今廣東珠江三角洲東部)縣學教諭。不久,因母喪,回家守喪,孝序滿赴任。擢升繁昌(今安徽蕪湖西南部)知縣。任間該地域值歲連飢,他以解民之困為己任,首先割俸以賑,後奏疏朝廷,撥糧賑濟災民,免除課稅,緩解庶民無糧之苦。民眾受惠,贊聲不絕,政績卓然,被擢升為南京四川道御史。
林有年是位無神論者,忠於職守,讜言直諫。一年之內七次上表奏疏,都能切中時弊,忠心可鑑。因明武宗信邪,以神佛為依託來保持自己的皇位。派遣內臣前往西域去迎生佛。有年獲悉後,不顧個人安危,把生死置之度外,急忙上《辟邪妄疏》。林有年為了勸說武宗及早醒悟過來,他在奏章中力勸聖上“致力於修治之本”。且有針對性地提出了四條建議:一是“早視朝”;二是“勤經筵以涵養德性”;三是“去好惡,以肅朝綱”;四是“重師保以講明治道,無急於心,無荒於事”。遺憾的是,林有年的一番苦心,忠言逆耳,給自己帶來了牢獄之災。史書載:“上(帝)怒,逮詔獄”。所幸有南京兵科給事中毛玉抗疏救之,乃謫武義縣丞,量移知樂清。
嘉靖改元(1522),冤案平反,林有年官復原職,任御史。不久,出任衢州知府。他以身作則,為人表率,“凡事關教化,下車亟行之”。他還大興水利建設,築塘堰數百座,創建惠民橋,悉為民永利。嘉靖五年(1526)有年擢升貴州按察副使致仕。史稱林有年“宦歷所至,民愛之如慈父母。去皆有碑有祠”。
林有年致仕回莆後,不以功臣自居,不擺老資格。也從不干預地方事務,而是“薄產艱食宴如也”。即是食無求飽,居無求安”。但讀書做學問卻從不放鬆。
林有年著有《寒谷》、《東山》諸錄,輯有《東莞》、《武義》諸志。尤其他致仕後,幫助安溪知縣黃懌、汪瑀先後兩次主纂《安溪縣誌》,並為其書寫序言兩篇,都刻印傳世。是現存最早的刊行本。該志原存於寧波天一閣。
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林有年與世長辭,享年89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