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介紹
林文鏡說,第一次創業是為了擺脫家庭的困境,第二次創業是為了幫助家鄉福清脫貧致富。1936年,7歲的林文鏡隨母親離開福州的福清市(當時叫福清縣)的陽下鎮,到印尼跟隨父親做生意。17歲那年,父親去世,林文鏡不僅承擔起養家的重擔,還從跑單幫開始闖入商海,到上個世紀60年代末,林文鏡先後開辦了20多家企業。後來,他與父親的一位朋友合作,成立了著名的林氏財團,創辦了世界上最大的麵粉廠和水泥廠,擁有自己的礦山和船隊,成為名震南洋的一代巨商。
人物簡歷
1929年出生。
1936年,赴印尼。
1953年,參加華僑體育代表團回北京比賽。
1965年左右,成立華仁誼有限公司,後發展成林氏集團,並出任集團總裁。其後,建立印尼麵粉廠和印尼水泥廠。
1987年,回福清創業。
1989年,成立融僑集團。
2005年底,“冠捷”工業產值超80億美元,融僑集團累計房地產投資總額250多億元人民幣,開發總面積已超過400萬平方米。
人物經歷
1936年,7歲的林文鏡隨母親離開福州的福清市(當時叫福清縣)的溪頭村,到印尼跟隨父親做生意。17歲那年,父親去世,林文鏡不僅承擔起養家的重擔,還從跑單幫開始闖入商海,到上個世紀60年代末,林文鏡先後開辦了20多家企業。後來,他與父親的一位朋友合作,成立了著名的林氏財團,創辦了世界上最大的麵粉廠和水泥廠,擁有自己的礦山和船隊,成為名震南洋的一代巨商。“一個成功的企業家,是不能置家鄉貧窮落後於不顧,否則就是失職,就是人生的失敗。”這幾乎是他的座右銘。也正因為如此,在1987年,他回到家鄉,第一件決定要做的事就是幫助家鄉脫貧致富。
他在全縣幹部民眾大會上承諾:“要用5年時間幫助家鄉建一個年工業產值5億美元的工業區。”而當時,福清全縣工農業總產值不過4.3億元人民幣,幾乎所有人都認為林文鏡在痴人說夢。之後,他把海外的事業全部交給他人處理,自己紮根家鄉,默默耕耘,5年之後,不僅順利地實現當初的承諾,建成產值5億美元的工業區,到2000年,工業產值便突破了50億美元。而如今,這個當年經濟實力排名福建第58位的小縣城,已經躍升到第2位,年工業產值突破700多億元人民幣。
在他看來,那些在改革開放後走出國門的新僑,由於在僑居國沒有拿到永久居留權,他們多將異域打工辛苦所得寄回家鄉,而家鄉親人由於沒有投資意識和辦廠經驗,往往將這筆僑資揮霍一空。
林文鏡估計,目前世界上的華僑中至少有1萬億美元的閒散資金,如能把這筆巨大的遊資吸引到祖國建設急需用錢的大項目上,讓這些新僑們在建設家鄉的同時,又實現自有資金的保值和增值,這會讓新僑與家鄉的感情更為密切。也正因此,林文鏡身體力行,在他的引領下,已有300多億美元投入了江陰海港、西部開發和三峽水利建設中去。
即便如此,林文鏡還是感到依靠個人的帶領,恐怕作用還不夠明顯,尤其是他的年齡和健康的壓力促使他想尋求一個更好的吸引新僑資金的辦法。“就在今年,我想到了一個好辦法,那就是建立一個新僑銀行。”林文鏡很高興。他現在正利用各種場合和機會推薦他的“新僑銀行”。9月6日,上海召開的華商領袖圓桌會就是一個好機會,他說自己樂於做一個“大膽的代表”。
“我們可以合法廣泛吸收新華僑的資金,利用各種方式參與國家建設。可能是100億美元,也有可能1000億美元,甚至是1萬億美元,這些都可以吸收進來作為一個股本,既可以解決中國急需的建設資金,又可以使新僑的余資得到保值增值。
而面對金融市場準入制度較為嚴格等問題,他擺擺手說:“這些都是技術問題,暫不用考慮,關鍵是要給新僑一個發展的好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