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彪的這一生

林彪的這一生

(三)實事求是,評點林彪這一生。 對林彪,林家寄予了很大的期望。 林彪在這所學校里,初步接受了革命理論的教育。

圖書簡介

作者: 少華,游胡 著
出 版 社: 湖北人民出版社
  • 出版時間: 2003-3-1
  • 字數:
  • 版次: 2
  • 頁數: 430
  • 印刷時間:
  • 開本:
  • 印次:
  • 紙張:
  • I S B N : 9787216014465
  • 包裝: 平裝
定 價:¥28.00

編輯推薦

林彪,這兩個字,對於我們來說,是簡單的;對於中國的某個時期來說,是複雜的。他曾經是歷史的功臣,更是歷史的罪人。由於時間的行走,對他,許多人不甚了解了。《林彪的這一生》,把他奇詭跌盪的一生進行了全景式地曝光,唯物地客觀地告訴讀者一個“歷史的林彪”。

內容簡介

在中共歷史上,林彪是一個引人注目的人物。少華、游湖所著《林彪的這一生》(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第2版)以翔實的史料、優美的文字和獨到的評述,全景式地反映了林彪跌宕起伏、曲折多變的一生,堪稱史學園地一株引人注目的新葩。這本書有三個顯著特點:
(一)有質有文,毫無沉悶之感。
自古以來,中國就有文史不分家的傳統,許多著名的史學論著,如《史記》等,本身就是優美的文字。但不知從什麼時起,史學漸漸遠離了文學,只剩下一幅無血無肉的骨架,也就漸漸遠離了喜愛它的人們。
《林彪的這一生》,作為一部史學人物傳記,大膽採用紀實體裁,以平實的敘述、白描的勾勒、洗鍊的文字,實現了史學與文學的有機結合。在這裡,人們完全看不到一般人物傳記那樣的沉悶之感,凸現在人們面前的是一個鮮活的、豐滿的、獨特的人物形象。這樣既滿足了讀者對作為一個歷史人物的林彪的濃厚興趣,同時也獲得審美的多樣化需求。
我感到有這么幾個特點:一是著力調動藝術手段,對於一些場景、氣氛等,進行了必要而合理的渲染。二是深入細緻地刻劃傳主的特徵,包括人物性格、語言、語氣、手勢等,使人物的形象栩栩如生。三是放開歷史視野,意氣縱橫,任筆揮灑,通過對中共歷史的巨觀關照、通過對林彪與毛澤東等的矛盾衝突的精心評述,寫眾人眼中的林彪,也寫林彪眼中的眾人,這樣,既能從多角度表現林彪的形象,又從一個側面展示歷史波瀾壯闊的進程。
讀著這些清新自然、活潑流暢的文字,簡直就是一種享受,就是在這美的享受中,我們不知不覺地領略了林彪那跌宕起伏、曲折多變的人生經歷。書讀完了,還意欲未了,情猶未盡。
(二)蘊含哲理,揭示人生真諦。
古人云:讀史使人明志。這既是歷史的一個重要功能,又是對歷史著作提出的根本要求。讀了《林彪的這一生》,你就會從中領悟到許多做人的真諦。
對於林彪這樣一個屢立戰功的著名戰將,後來甚至成為黨章規定的接班人,最後卻落得個逃跑國外、機毀人亡的慘劇,這的確是一個悲劇。但悲劇把可以把人生的善與惡,美與醜、崇高與卑微推至極端,它所提供的人生哲理和歷史教訓是無可比擬的。《林彪的這一生》給我們留下了什麼樣的有益啟迪呢?
作者是寫人物的高手。《林彪的這一生》並沒有簡單地就林彪論林彪,也沒有面面俱到,寫盡枝微節末,而是擇其大端,並放到波瀾壯闊的中共歷史進程中,特別是通過人物之間的矛盾衝突來揭示傳主的個性特徵,從來揭示人物的歷史命運。
林彪平時言語不多,但心機甚深,固執已見,患得患失。對此,作者把林彪與毛澤東之間的矛盾衝突、恩恩怨怨構築成本書的另一條主線,極好地烘託了傳主的性格特徵,深刻地揭示了傳主的命運走向。
江西時期,毛澤東在井岡山創建了紅色根據地,林彪卻提出“紅旗到底能打多久?”長征路上,四渡赤水,毛澤東認為是其軍事生涯的得意之作,而林彪卻說這是盡走弓背路,甚至鬧出了要毛澤東離開軍事領導崗位的風波。初到陝北,毛澤東提出東征,到抗日前線去,但林彪卻提出到陝南打游擊。解放戰爭時期,毛澤東要東北野戰軍南下北寧線,打錦州,而林彪卻希望北上打長春。建國初,毛澤東希望林彪出任志願軍總司令,林彪藉機推託。“文化大革命”中,毛澤東不同意設國家主席,而林彪卻反其道而行之……
從中可以看出,林彪的一生雖然為黨作過重要貢獻,但同時私心極重。他與毛澤東等的衝突,雖然也含有對工作的不同看法,但從根本上講卻是他私心的暴露。所以,即使是在他最輝煌的時候,人們也可以預見到他悲劇性的結局。
(三)實事求是,評點林彪這一生。
長時期以來,由於受到眾多因素的影響,人們對歷史人物的評價常常出現兩個極端:對於需要歌頌的人物,往往強調他的功績,而對於其缺點或者錯誤要么輕描淡寫,要么一筆帶過,甚至閉口不談;而對於需要批判的人物,往往著重於他的陰暗面,對於他曾有過的貢獻則少提或不提。
對於林彪,過去也有兩個極端,“文化大革命”時期,人們對林彪歌功頌德、頂禮膜拜,以致朱毛會師成了毛林會師,以致遵義會議上林彪成了主角之一,等等。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一段時間,林彪又成了千人古罪人,他的歷史功績一夜之間“消失”得無影無蹤。
《林彪的這一生》的作者對於一個在歷史上犯過重大錯誤、最後甚至背叛了黨和國家的人,能夠依據大量材料,在對傳主的錯誤和背叛行為進行揭露的同時,對其在中共黨史上曾經有過的貢獻也給予了充分展示:
土地革命時期,林彪以其聰明才智和卓越戰功累遷排長、連長、營長、團長、縱隊司令、軍長,成長毛澤東、朱德麾下的著名戰將,令國民黨將領望而生畏,被譽為“戰神”。
  抗日戰爭時期,林彪指揮了平型關戰鬥,殲敵板垣師團第二十一旅團一千餘人,繳獲了大量軍需物資。林彪打破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一夜之間,“常勝將軍”的美名傳遍神州。
解放戰爭時期,林彪接連指揮遼瀋決戰、平津決戰、渡江戰略追擊戰和解決海南島等規模巨大的戰役,從東北到南疆,林彪和他的四野所向披靡,令國民黨軍聞風喪膽。
……
我們完全可以說,這是一部信史。
除上述幾個特點之外,值得一提的是本書的版式、包裝,也頗具匠心,特別是眾多的,令人賞心悅目,特別有助於閱讀本書。
誰也不能否認,從普通民眾到領袖人物,從士兵到元帥,從關內到關外,林彪曾經在中國革命戰爭的疆場上,指揮過千軍萬馬,創造過神話般的業績。但是,馬克思列寧主義的辯證唯物主義告訴我們,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在變化著的,包括人在內。林彪就是例證。 林彪的一生,跌宕詭奇,曲折多變,經歷了由人到神,由神變鬼的可悲歷程。個人私慾和政治野心是這位山鄉少年由功臣淪為禍首的風火二輪。這是林彪的悲劇,也是林彪的這一生給人們的啟示。

作者簡介:

目錄

一、山鄉少年
二、黃埔從軍
三、井岡浮沉
四、閩贛建功
五、破圍先鋒
六、長征風雲
七、草地波折
八、陝北歲月
九、抗日首勛
十、旅蘇生活
十一、重慶談判
十二、遼瀋大戰
十三、平津戰役
十四、南疆逐鹿
十五、廬山風雲
十六、“文革”風潮
十七、海邊殘照
十八、野火為證
老一輩革命命家評林彪
主要參考書目
媒體評論

書摘

瘦小的身材,清秀的面容,柔弱得像個女孩兒,但卻有一腔孤傲不群的凌雲壯志。林育蓉改名林彪,想添增一點虎氣。
黃岡回龍山走出聞名遐邇的“林氏三兄弟”。林彪是被他兩位堂兄帶出來參加革命的,但他後來的聲威遠遠超過了林育英和林育南。
少年春夢隨風而逝,遭受初戀失敗的林彪投筆從戎,發誓“男兒不展風雲志,空負天生八尺軀”。林彪的童年從這裡開始。
湖北省黃州中部,有一個遠近聞名的地方――回龍山。回龍山,原名棗兒刺嶺,地處大別山南麓,屬天柱山脈。由大崎山主峰南下,蜿蜒起伏百餘里,至此呈游龍回首之狀,故名回龍。這裡的集鎮均依山定名。
據傳,回龍山鎮始建於唐代天寶年間(公元742―755年)。當時廟宇初具,規模不大,集鎮人口僅有百餘人。到明代洪武年間(公元1368―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的皇后陳娘娘在此重建東嶽廟,俗稱大廟,規模宏大,有上中下三重大殿,雕樑畫棟,飛檐翹壁,十分壯觀。殿內塑有佛像,殿外修有鍾、鼓二樓,樓前均有清池碧水,清池之上還有三孔橋。整個建廟工程耗銀百萬,費時數年,於農曆的三月二十八日竣工。這天正是東嶽大帝聖誕之日。自此每年的三月二十八日這裡都要舉行盛大的廟會,方圓幾十里的人們都要前來趕會。
離回龍山鎮不遠,有一個號稱林家大的村莊。全村只有三十多戶人家,全都姓林,無一雜姓。林家大是一個風景秀麗、鄉風淳樸的小山莊,他們的族長名叫林明卿。
林明卿是回龍山有名的大戶。他有良田四十九畝、山林三百多畝、房屋三十五間,另外還兼營織布工場一座。除此之外,林明卿執掌著林家大宗族之權。
1907年12月7日(清光緒三十三年十一月初三),林家老屋的油燈閃了一夜。臨近黎明,一陣嬰兒洪亮的啼哭聲把尚在睡夢中的人們驚醒。不多久,一個訊息便傳遍了全村。
“林明卿又添了個兒子!”
天終於大亮了,純樸的鄉民們紛紛前來林家賀喜。他們瞧著產婦身邊的嬰兒,口裡不停地說著讚美和吉利的話語。他們看到的,只是嬰兒那一張不斷啼哭的小嘴。林母不顧產後的虛弱,興奮地向妯娌和村鄰們介紹說:“生他前我做了個夢,好稀奇!夢見一隻大白虎,盤腳架腿,坐在堂屋上,醒來就生下了這孩子。”
“好兆頭!”妯娌們都這么斷言。中國人有個習慣,為了孩子有個好前程,做母親的總希望夢見些異兆,沒有也要編造一個,反正人們都信。
林明卿這年正好三十歲。他為在而立之年又添兒子而感到高興。嬰兒出生之時,天剛發白,可以看見門前清水塘中團團的荷葉和幾點熠熠透亮的水珠。林明卿苦思一番,給兒子取名叫“林育蓉”。
也許“育蓉”這個名字的女性色彩太濃,脂粉氣重了些,孩子一生下之後就經常病病怏怏,即使不病,也清秀柔弱得像個女孩子。為了使孩子多多增加陽剛之氣,也為了紀念林母產前吉兆,林明卿又給兒子取了個學名,單號“林彪”。彪,是小老虎的意思。
虎氣十足的名字,在林彪的性情、氣質、體魄上未帶來任何變化,林彪依舊如故,小病連連,陰柔怯懦。這一點,是林明卿沒有料到的。
林彪五歲那年,林家由老屋搬到了新屋。新屋緊靠牡羊山,坐落在“神仙垴”上,據稱是一塊“風水寶地”。
牡羊山,舊稱白洋山。光緒八年,《黃岡縣誌》這樣寫道:
白洋山,舊志作白楊山,山側有桃花洞,明主事秦繼宗著書處。……考邑乘車稱白楊,土人又稱牡羊,且有白虎趕白楊之讖。
是山也,三峰並聳,蒼翠插空,朝露夕靄,紺紫百變,其或久旱欲霖若雨,新霽漫浩汗,漾澄湛,始如牽絲,繼如團絮,漸乃光明,百頃如洪波,函肆演迤若無涯。
對林彪,林家寄予了很大的期望。在林家堂屋內,掛著一幅木板對聯,事過多年,木板上的字跡已經黯淡不清,但擦得清潔泛亮。上面,銘刻著林氏祖先的遺訓:
一等人忠臣孝子
兩件事讀書耕地
林家祖宗歷代,奮鬥了多少年,也沒多少人成為“一等人”,惟獨“兩件事”時時在做。林明卿希望自己未能達到的目標由林彪得以完成,基於此,他很早就將林彪送進了回龍山地區有名的一所私塾念書。
這所私塾的先生,名叫李卓侯。他就是中國地質學之父李四光的父親。李卓侯先生思想開放,知識淵博,富有正義感和責任感,是一位頗有聲望的啟蒙老師。
李卓侯執教一生,有三大快事引為自豪。其一,他參加過同盟會,與孫文、黃興等人多次聚首;其二,培養了李四光;其三,啟蒙了“林氏三兄弟”。
在中國革命史上,“林氏三兄弟”曾有過他一段輝煌的時日。所謂“林氏三兄弟”,系指林育南、林育英(張浩)和林育蓉(林彪)三人。他們雖不是親兄親弟,但有著同一個高祖,生在同一個子,進了同一所學堂。共同的相貌特徵,相同的口音習俗,一致的朋友和敵人,使他們兄弟三人有如牡羊山,三峰並峙,相映生輝,儘管林彪最後走向了反面。
林彪的這兩位堂哥都比他大十歲。可以說,林彪是被他的這兩位兄長帶出來參加革命的。然而,他們誰也不會料到,林彪最後的聲威卻大大超過了林育南和林育英。僅自1968年至1969年的一年間,就有一百零八萬人前來林家大“瞻仰林副主席故居”,川流不息的人群把清水塘的水都喝乾了。
作為啟蒙老師,李卓侯對“林氏三兄弟”十分喜愛。他曾說過:“育南秉性聰慧,育英勤奮刻苦,育蓉既聰明又刻苦,日後都會大有出息。只是育蓉性子陰柔,不好把握,是龍是蟲,一切全靠他自己。”
1919年,五四運動席捲全國。京、滬、津等地學潮如火如荼,林育南、林育英也在武漢與惲代英一起領導了轟轟烈烈的愛國學生運動。而與武漢僅隔咫尺的黃州府卻依然風平浪靜,回龍山林家大依舊是過去的林家大,村民們對外界發生的事情似乎一無所知,耕地的仍舊耕地,念書的仍舊念書,打牌的仍舊打牌。
光陰荏苒,林彪長到十三歲了。和往常一樣,他除去念書,便是張弓彈鳥,過得無憂無慮,自由自在。這一年,全國教育界興起了一股尊孔讀經熱。農曆八月初五(9月16日),是各大中國小祀孔日。林彪被同學推舉,寫了一篇《上巳祀孔記》,受到老師的褒獎。
《上巳祀孔記》不過一百九十餘字,記敘了全校師生祭祀孔子的情景。全文如下:
孔子為我國周時代人,仁義愛民,為我國之偉人焉。中華民國九年八月初五日,為仲秋上丁,全國各學校於此祀孔,遵古禮也。吾校師生亦祀孔,同學高初共百餘人,皆敬祀孔子。因孔子聖人,為我中華教宗也。
這篇文章敘事簡明,層次清晰,語言亦通暢。出自13歲孩童之手,說明林彪學習還是用功的。
這年春節,林育南、林育英先後回到了林家大。三兄弟又團聚了,依照慣例,要由兩位堂兄檢查林彪的作業。
“林氏三兄弟”中,林育南性子最為剛猛,人稱“暴徒”。他笑時聲震內外,怒則疾言厲色;林育英為人謙和,和顏悅色,平易近人。因此,林彪敬畏大哥林育南,親近二哥林育英。
當林育南翻閱林彪最為得意的作文《上巳祀孔記》時,臉色陡地一下沉了下來:
“這是什麼?”
林彪心裡一怔,他忐忑不安,囁囁嚅嚅地說:“祭……祭孔文。”
“現在什麼時候了,還祭孔?!”林育南嗓門越來越大,蒲扇大的巴掌在林彪眼前晃來晃去。
林彪趕緊躲到林育英的身後,小聲抗辯說:“先生都說我寫得好嘛。”
“先生說好就好嗎?大哥、二哥在外面領頭高喊要科學、要民主、打倒孔家店,你倒好,在家裡寫起祭孔文來了。”林育南說著又火了,他又掄起巴掌,就要摑了過去,林育英把他攔住了。
林育英說:“育蓉才十三歲,一個小伢,懂得什麼?要怪只能怪他讀書的那所學校。這件事倒使我想起了魯迅先生的一句名言:救救孩子!現在的學校名曰新式,其實腐朽,誤人子弟。我們應該有自己的學校,培養新式的人才。大哥,我看應該恢復‘浚新’學校了吧。”
“浚新”學校是1919年林育南為宣傳新思想而發起創辦的一所新型學校。它與陳潭秋、陳蔭林兄弟二人創辦的“聚星”學校和“青黎”學校一起,鼎足而三,成為黃岡早期馬克思主義傳播的主要策源地。1920年,“浚新”學校因經費不足而被迫停辦。
1921年春,惲代英、林育英等人籌資恢復了“浚新”學校。“浚新”學校的宗旨即是“自覺覺人”。“浚新”學校一開學,林育英就把林彪第一個送進了教室。
“浚新”學校坐落在牡羊山南麓八斗興隆寺內。門前清池碧水,寺後茂林修竹。每逢金秋時節,漫山遍野丹桂飄香,沁人肺腑。在這所新式學校里,師生平等,紀律嚴明,傳授新思想新知識,既學習又勞動,開湖北教育界一代新風,深受社會各界歡迎。不僅一些家長都想把子弟送來這裡念書,連興隆寺里的年輕和尚也積極要求入校讀書,最後興隆寺主持弘忍法師索性將廟產捐出,送給“浚新”學校作經費。
林彪在這所學校里,初步接受了革命理論的教育。他雖然缺乏表演才能,不能像弟弟林育黎那樣參加新劇社,四鄉演出,大出風頭,但也能和大家一起高唱《放腳歌》和《勞動歌》。稚嫩的歌聲在興隆寺外傳揚:
青的山,
綠的田,
藍藍的江河;
鮮的食,
美的衣,
玲瓏的樓閣;
誰的功,
誰的力,
勞動的成果。
“浚新”學校採用新式教育方法,開設國文、算學、地理、歷史、圖畫、音樂等科目,校長唐際盛還編寫大量的鄉土教材,對學生進行啟迪和誘導,培養他們以天下為己任的抱負和“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思想。
黃州是一座人傑地靈的歷史名城。宋代著名文學家蘇軾謫貶黃州數載,在此寫下了膾炙人口的《前赤壁賦》、《後赤壁賦》和《念奴嬌?赤壁懷古》等傳世之作。歷代文人墨客、風流名士紛紛前來憑弔,留下了許多詩文歌賦。
一天,唐際盛請學校幾名學生暢談個人的志向和抱負。
“拯中華於水火,解民眾於倒懸。”
“驅逐列強,振興中華。”
“生當做人傑,死亦為鬼雄。”
…………
在這番慷慨激昂的談論聲中,唯獨林彪顯得十分平靜。林彪沒有發言,他的神情十分冷漠,流露出一絲不屑談論的神態。唐際盛注意到了這一點。
等大家都平靜下來,唐際盛問林彪道:
“育蓉,你呢?能談談嗎?”
被同學們認為聰明孤僻的林彪的回答出乎大家意料之外。他隨口背誦了一段蘇軾的《後赤壁賦》:
於是攜酒與魚,復游於赤壁之下。江流有聲,斷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幾何,而江山不可復識矣!
予乃攝衣而上,履崖,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龍,攀棲鶻之危巢,俯馮夷之幽宮。……劃然長嘯,草木震動,山鳴谷應,風起水涌。……反而登舟,放乎中流,聽其所止而休焉。時夜將半,四顧寂寥。適有孤鶴,橫江東來,翅如車輪,玄裳縞衣,戛然長鳴,掠予舟而西也。
聽罷林彪的吟誦,唐際盛校長多少窺見了這位少年的心跡:“喔,你想像蘇軾那樣,淡泊寧靜,我行我素。”
“不!我要像那夜半孤鶴,獨來獨往。”林彪不假思索,脫口而出。
唐際盛暗暗詫異。借物寓意,頗有一股傲世獨上的氣魄,光這一點就值得稱讚,何況這志向和林彪的秉性脾氣又是那樣貼切。
1923年,林彪加入了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這年他十六歲。
看到林彪迅速成長,林育英十分高興。二十年後,林育英在延安的一次演講上,曾經抑制不住興奮的心情,激動地說:
“當時的人們哪裡料想得到,這樣一個啟蒙學校竟培養出了一個今天的林彪!”
林彪從浚新學校畢業後,林育南把他帶到武漢,送進武昌共進中學繼續學習。這時,林育南已是中共湖北區委負責人之一,同時代理社會主義青年團中央書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