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如烈

林如烈

林如烈,潮劇教戲、編曲,潮安縣人,被譽為“土才子”和“全才”。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林如烈(1906~1981)潮劇教戲、編曲。潮安縣人。

人物經歷

讀過3年國小,至12歲由演醜行的父親帶到新加坡,賣入老賽永豐班為童伶,不久,成為該班的正牌小生。期滿後在該班打鑼鼓兼抄寫劇本。自修文學,因此得就學於名編劇洪遜。經過7年的不懈力學,成為老賽永豐的青年導演。

主要作品

如烈22歲到老正順班,任教戲先生(集編、導、作曲、教唱於一身),教《滴滴淚》等戲,並以當時的黑白電影改編自導的《鐵樹美人》初顯才華。24歲到老怡梨春班,編導的名劇甚多,而以教《王金龍》一戲而出名,被譽為“怡梨越”(“越”指音樂曲調旋律)、“如烈越”。後如烈隨班赴泰國,他編導的《田七郎》、《卓文君》等揚名曼谷。1934年入中一枝香班,不久,該班便紅極曼谷。1938年他到香港老正興班任大簿(相當經理)兼教戲,編導了《翠花樓》、《哪叱鬧海》等戲,因抗日戰爭爆發,攜眷回汕。不久,老玉梨香班主親自登門禮聘,遂入該班,編導了《掃紗窗》、《紅鬃烈馬》、《標準皇后》等劇,其中《紅鬃烈馬》一劇風靡潮汕各地。抗戰勝利後他到新加坡老賽桃等班任教,編導了《國魂》(文天祥故事)、《三門街》等劇。後和李來利等組建“織雲潮劇班”,任編導,又編導了《珍珠塔》、《文武香球》等劇。他一生編導的劇目甚多,人稱“潮劇泰斗”。他所作潮劇曲譜在繼承傳統基礎上博採眾華,又發展徐烏辮大喉粗曠的特色,在潮劇的創腔、過門和拖腔的運用上作了創造性的發揮,因此寫出不少既具潮劇風味,又有所創新的唱腔,奠定了潮劇的板腔體。如《王金龍》的唱腔至今仍傳唱不衰,劇中“雪淚情天”一折中的“風打松聲儂心焦”唱段,已成為現在各潮劇校、班招收演員的固定考題。由於他於教戲之外還能編劇和創造新腔,因而被譽為“土才子”和“全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