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中路

林中路

《林中路》為20世紀德國著名思想家海德格爾最重要的著作之一,已被視為現代西方思想的一部經典作品,是進入海德格爾思想的必讀之作。本書匯集了作者30、40年代創作的六篇重要文章,幾乎包含海德格爾後期思想的所有方面。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海德格爾圍繞“存在之真理”問題對藝術和詩的本質的沉思,以及海德格爾獨特的“存在歷史”觀,也即對西方形上學以及西方文明史的總體觀點。

基本信息

版權資訊

譯者: 孫周興

定價: 29.8

出版社: 上海譯文出版社

裝幀: 平裝

出版: 2004-07-01

內容簡介

《林中路》,以這樣的書名,聽來總不像一本哲學書,而倒像一本散文集或詩歌集。的確,它不是一本“嚴格的”哲學著作。在此所謂“嚴格的”,確切地講,應是“通常的”,或“傳統的”。人們所熟悉的德國古典哲學的正經面孔,在海德格爾這本《林中路》中是沒有的。今天我們似乎已經可以說,這是一本“反哲學的哲學著作”。它在當代西方的(海德格爾之後的)後現代的思想中有其位置。要說嚴格性,《林中路》具有它自身的嚴格性,而它的這種嚴格性斷不是傳統“哲學”所要求的嚴格性,毋寧說,是“思”的嚴格性了。

《林中路》一書,正是海德格爾在那個人類命運的非常時期的思想結晶。該書收集了作者在30.40年代創作的六篇重要文章。這些文章初看起來是很難以統一的。而這也可說是本書的一個特點,正如本書書名所標明的:《林中路》——林中多歧路,而殊途同歸。

從內容上看,本書幾乎包含了趨於成熟的後期海德格爾思想的所有方面。舉其要者,其中最為引人注目的方面,乃是海德格爾圍繞“存在之真理”(Wahrheit des Seins)問題對藝術和詩的本質的沉思。這主要可見於本書中的《藝術作品的本源》和《詩人何為?》兩文。此兩文已成為當代西方詩學(美學)領域的名篇而備受關注。而從中傳達出來的海德格爾關於藝術(詩)的主張,實際上很難歸諸西方傳統美學或詩學的範疇了。

作者簡介

海德格爾(Martin Heidegger,一八八九——一九七六),早年在弗萊堡大學研讀神學和哲學,一九二三年任馬堡大學哲學教授。一九二八年,接替他的老師、現象學創始人胡塞爾任弗萊堡大學哲學講座教授。

海德格爾是西方哲學史上一位有獨創性的、影響廣泛的思想家。他的最重要的著作是《存在與時間》(一九二六),由於此書,海德格爾被視為現象學學派的發展者、存在主義哲學的創始人。《存在與時間》的“目的就是要具體地探討存在的意義的問題”,而且,他一生中最關心的問題就是存在與存在者的區別。他關於存在與時間意義的探討,他對藝術理論和技術性的沉思,他的語言格局理論,以及他對柏拉圖、亞里士多德和康德的真理和邏輯模式的徹底矯正等等,對當代西方各種學說都產生了影響。可以稱他為“存在的追問者”、“存在的放牧者”、“詩人哲學家”,也可以稱他為“思想的供奉者”、“思想的神秘主宰者”,或“思想中的思想者”,或用海德格爾自己所稱的“途中的思想家”等等一個普通的平常的人,而不僅僅是一個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 書評人石勇德國哲學家海德格爾曾經承認:存在主義的終點正是宗教的起點。在已經達到“對岸”的宗教徒看來,“存在主義者”正是那些既不能回到當初的出發點,也不能游到對岸,而只能在湍急的河水裡掙扎的人們。

譯者簡介

孫周興,男,1963年生,浙江紹興人,哲學博士,現任同濟大學德國哲學研究所教授,浙江大學哲學系兼職博導。主要研究方向:西方哲學、西方詩學,尤以德國哲學和現象學為重點。著有《說不可說之神秘--海德格爾後期思想研究》(1994年)、《我們時代的思想姿態》(2001年)等;譯有《哲學的改造》、《在通向語言的途中》、《林中路》、《路標》、《荷爾德林詩的闡釋》、《尼采》等;編有《海德格爾選集》(兩卷本)、《世界現象學》等。

目錄

1 藝術作品的本源(1935/1936)

物與作品

作品與真理

真理與藝術

後記

附錄

2 世界圖像的時代(1938)

附錄

3 黑格爾的經驗概念(1942/1943)

4 尼采的話“上帝死了”(1943)

5 詩人何為?(1946)

6 阿那克西曼德之箴言(1946)

說明

編者後記

人名對照表

修訂本後記

媒體評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