枕大孔畸形

枕大孔區畸形是指枕骨、上頸椎和此區域的腦、脊髓先天性畸形。顱頸移行部為一特殊區域,發育過程相當複雜。如果胎兒在發育過程中受到某種影響,則可形成多種畸形,臨床上包括:顱底陷入症、寰椎枕化、寰樞椎脫位、頸椎融合和小腦扁桃體下疝。

【診斷】
(一)病理分類
1.顱底陷入症是一種顱底及上頸椎發育畸形,系指以枕骨大孔為中心,周圍的顱底結構向顱內陷入,樞椎齒狀突高出正常水平,甚至突入枕骨大孔,枕骨大孔前、後徑縮短和顱後窩狹小,因而使延髓受壓和局部神經受牽拉。
2.扁平顱底是指蝶骨體長軸與枕骨斜坡構成的顱骨基底角變大。基底角是蝶鞍中心點和鼻根部及枕骨大孔前緣連線構成的角度。正常值是123°~143°,超過143°即為扁平顱底。
3.寰椎枕化枕骨與寰椎部分或完全融合,寰椎成為枕骨的一部分,引起寰椎鏇轉或傾斜,頸椎位置上升,樞椎齒狀突亦隨之上升,重度者可造成延髓或頸髓的壓迫。
4.寰樞椎脫位 由於寰椎韌帶或樞椎齒狀突發育不良或齒狀突分離,寰椎向前、樞椎向後脫位,以至該段椎管管腔狹窄。
5.頸椎融合這一病變頸椎數目減少,頸項縮短,頸部運動受限。頭顱重心前移使頭顱傾斜或鏇轉。
6.小腦扁桃體下疝(Arnold—Chiari畸形) 多由於顱後窩中線腦結構在胚胎時期的發育異常,導致延髓下段移人椎管,小腦扁桃體異常延長呈楔形,並向下移位至枕大孔前後唇連線以下3mm以上,往往伴有延髓和第四腦室尾向移位,部分病人伴有腦、脊髓積水。
(二)臨床表現
1.頸項短粗,後髮際低,面頰不對稱。
2.有頸神經根刺激症狀。
3.有顱內壓增高症狀存在,在腦脊液循環受阻而產生腦積水時,可引起頭痛、嘔吐、視力障礙和視乳頭水腫等症狀。
4.有眩暈、共濟失調、面部感覺減退和視力障礙等椎動脈供血不足症狀。
5.腦神經和上頸神經受累症狀,表現為枕頸部疼痛、面部麻木、聲音嘶啞、吞咽困難和舌肌萎縮。
6.延髓和上頸髓受壓症狀,可出現偏癱、四肢癱、偏側或四肢感覺障礙、腱反射亢進、病理反射陽性、括約肌功能障礙和呼吸困難。
7.小腦症狀,表現為步態不穩、共濟運動障礙和眼球震顫等。
(三)輔助檢查
1.X線平片X線平片可顯示伴發的頭顱或頸段椎管畸形,如顱面比例失調、低位橫竇、顱後窩小、顱底凹陷、寰樞椎半脫位、寰枕融合等。在X線平片的顱頸側位像上,自硬齶後緣至枕骨大孔的後上緣做一連線,如樞椎齒狀突超出此連線3mm以上,即可確診為顱底凹陷。
2.頭顱MRI能清晰顯示延髓、頸髓的受壓部位和有無小腦扁桃體下疝。
【治療】
(一)手術指征與目的
有神經結構受壓症狀和(或)顱內壓增高症狀時,特別是MRI上顯示脊髓空洞(脊髓積水)形成者需手術治療。目的在於消除壓迫和降低顱後窩壓力,維持顱頸交界處穩定。
(二)手術原則
1.根據延髓一頸髓受壓的情況,分別採用前路或後路手術減壓。
2.凡顱頸交界處不穩定者,應做內固定。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