枇杷蟲形孢

枇杷蟲形孢是殼霉杯霉科的一種菌類。

枇杷蟲形孢

拉丁綱名

Fungi Imperficti
中文綱名半知菌綱
拉丁目名Sphaeropsidales
中文目名殼霉目
拉丁科名Discellaceae
中文科名杯霉科
拉丁名Entomosporium eriobotryae
中文名枇杷蟲形孢
定名人Takim
參考文獻Discellaceae
枇杷屬薔薇科常綠小喬木,其果實酸甜適口,風味佳美,營養豐富且有醫療的功效,自古以來就深受人們的喜愛。因其為淡季上市的水果,售價高,且生長迅速,投產快,故近年來,其生產發展迅猛,許多產區的枇杷生產已成為當地農村經濟收入的主要來源之一。隨著優良品種的推廣,產地間苗木調運的頻繁,枇杷胡麻色斑點病已由潛在的次要病害上升為較重要的葉斑病類病害,且日趨嚴重。為最大限度地降低該病害造成的損失,現將其發生規律和綜合防治技術簡述如下。 1、症狀 枇杷胡麻色斑點病又名枇杷胡麻斑枯病,俗稱“苗瘟”,多發生在苗木上,尤其以砧木苗上為最常見。輕的造成大量落葉,使植株生長衰弱,從而影響生長勢和嫁接成活率,嚴重的引起苗木大量死亡。 發病初期,在葉片表面出現圓形暗紫色的病班,邊緣赤紫色,以後病斑逐漸變為灰白色或灰色,中央散生黑色小粒點,這是病菌的分生孢子盤。病斑大小約1~3mm,起初表面平滑,隨後略變粗糙;葉背的病斑呈淡黃色。發病嚴重,病斑多時,許多小病斑聯合成大的不規則形病斑,以致葉片大量枯死脫落。葉脈上的病斑為紡錘形。此病也會侵害苗木的莖桿,引起苗木枯死。 2、病原 經鏡檢,該病菌為半知菌類枇杷蟲形孢病菌以分生孢子盤、菌絲體和分生孢子等在病葉或落葉上越冬,翌年春末夏初,產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無色,蟲形,4個細胞成十字形排列。 3、發病規律 該病在全年中均能傳播,感病時間長,尤其是春季溫暖多雨的梅雨季節和陰雨連綿的秋季,更易感此病,特別是幼芽萌發前後為發病高峰期。該病菌由越冬的分生孢子或新產生的分生孢子通過風雨或人為傳播,由傷口或自然孔口侵入寄主體內,引起初侵染,環境條件適宜時擴展蔓延。該病菌的發育起點溫度較低,侵染髮育適溫為10—15℃,氣溫超過20℃明顯下降。刮颱風下雨時也易發生。地勢低洼、排水不良,或土壤板結、透氣性差,生長衰弱,栽培管理不善的苗圃地,發病較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