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狀
發病期為每年的3―5月。典型症狀為:頂芽生長點壞死(解剖頂芽可發現生長點呈黑色壞死狀),近頂芽的葉片小,發黃,畸形。感病植株旱季不能抽發新梢,6―7月份進入雨季後,在感病頂芽下部抽發叢生狀的纖細枝條,不能促進其轉化為結果母枝,形成大量空梢。
病原
乾旱缺水,土壤板結,加之地表灌跑馬水,水分下滲不到吸收根分布層,引導吸收根群向地表上浮生長,在高溫條件下喪失吸收功能,乃至死亡,不能給頂芽蒸騰所需水分,蒸騰受阻,溫度過高導致死芽。據資料介紹土溫5―6C枇杷根系開始生長,9―12C生長最旺盛,18―22C逐漸減慢,30C以上基本停止活動。2004年3月18日至22日,對米易縣海拔1350米四年生枇杷園中午14時地表溫度的調查表明,3月10日以後穩定超過30C,其間3月15日達到35.5C。嚴重高溫乾旱的4―5月地表溫度會更高。深耕改土,改善灌溉方式的試驗,能使感染芽枯病的植株恢復健康,驗證了我們對芽枯病成因的判斷。
防治方法
(1)及時抹芽雨季到來後感病頂芽下的側芽簇生,應及時抹去多餘的芽,只留一個芽,使其生長健壯,為下年結果打基礎。(2)深耕改土6―9月份,趁雨季的晴天,用微耕機翻耕土壤,將耕松的土壤翻起後再深耕一次,打破犁耕層,將土壤與有機肥、過磷酸鈣混合均勻後,回填到翻耕處,五年生果樹,以主桿為圓心,以不傷及2米直徑內的粗根為前提,一圈一圈向外深翻擴穴直至全園改土,有的果園經營者由於感病植株太多,受勞動工具和勞動力所限,無法一次性全園改土,可分步實施,方法是在樹冠滴水線以內,改土4―6處,深度以打破犁耕層、面積以直徑不小於50厘米為宜,深耕回填腐熟廄肥後,做成灌水施肥坑,供旱季灌水施肥用,通過幾年努力達到全園改土。填腐熟廄肥後,做成灌水施肥坑,供旱季灌水施肥用,通過幾年努力達到全園改土。(3)引根深扎深耕改土後,在靠近樹冠滴水線以內,打4―6個30厘米深的灌水施肥坑,改表土撒施肥料為挖坑深施;改表土漫灌為滲灌,灌水施肥坑在雨季即將結束的9―10月挖,以便根系恢復生長,旱季挖坑,對根系造成的損傷難以迅速恢復,容易引起大量落葉加重芽枯病。為避免坑中積水和培育強大的根系,在次年6月下旬至7月初施促花肥(磷鉀肥)後,將坑填平,9―10月需要施壯果肥時,每株樹隨樹冠擴大重挖多個施肥灌水坑。旱季,根據果樹需要,施肥灌水於坑中並及時在坑上覆草。深耕改土結合改水肥表施為打坑深施,既節約了水肥,又可避免旱季因施肥灌溉不當削弱根系,導致芽枯病。(4)適時短切芽枯病3月以後為害停長狀態的老熟項芽,不為害生長狀態的枝梢,在採取上述措施的前題下,1月下旬至2月上旬進行切頂處理,使易發芽枯病時枝梢處於旺盛生長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