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花江流域規劃
正文
松花江是中國東北地區的主要江河,流經哈爾濱、佳木斯,在同江附近注入黑龍江,幹流全長939km(見圖)。![松花江流域規劃](/img/5/82b/nBnauM3X4gDOykzN5cjMxgDM5ETMwADMwADMwADMwADMxAzLyEzL4g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治理成就 1949年前只有豐滿水電站和鏡泊湖水電站、查哈陽灌區和哈爾濱市堤防等少數工程,1949年後才有計畫地進行水利建設。到1985年,共修建江河堤防1.3萬km,各類水庫1480座,其中大型水庫18座,並建成萬畝以上灌區500多處,配套機電井9萬眼等。這些水利工程在除害興利上發揮了顯著作用。①防洪:現有堤防可保護3000萬畝農田和哈爾濱、齊齊哈爾、佳木斯及長春等城市一般洪水的防洪安全。②治澇:全流域易澇面積5066萬畝,到1987年已初步治理3418萬畝,其中達到5年一遇標準的有1900萬畝。③灌溉:1985年有效灌溉面積1900萬畝,占耕地的10%,其中水稻為1000萬畝。④水力發電:已建成和正在建設的500kW以上水電站46座,總裝機186萬kW,占可開發容量的29%。⑤航運:通航里程2600km,豐水年航道可由松花江上溯至嫩江和嫩江河口以上松花江,下游可與黑龍江和烏蘇里江聯運。⑥水土保持:1987年全流域水土流失面積8.82萬km3,已有30%的面積得到初步治理。
存在問題 ①洪澇災害仍是流域的主要矛盾。多數河流的防洪標準較低,只能防10年一遇洪水,哈爾濱等沿江重要城市也只能防20~30年一遇洪水;在三江平原等易澇地區,土地已大量開墾,但治澇工程很少,生產很不穩定。②已建工程配套差,灌區基本配套的只有30%,不能充分發揮效益。③嫩江幹流和許多支流沒有大型水庫,徑流調節能力很低,乾旱年份工農業用水得不到保證。④不少山林採伐過度,毀林開荒,墾建失調,有的地區水土流失加重,生態環境惡化。⑤工業廢水逐年增加,直接排入河道,乾支流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規劃 松花江流域治理的主要任務為提高松花江和嫩江的防洪標準,合理開發利用水資源,做到除害興利,綜合治理,維護和建立良好的生態環境,以求得整體的最佳效益。①防洪:整修加固現有堤防,有計畫地在嫩江和松花江上修建布西、哈達山和大來等綜合利用樞紐,並在支流上修建一批水庫。結合非工程措施,使農田和鄉鎮逐步達到20~50年一遇防洪標準,重要城市達到100年一遇以上標準。②除澇:工程措施和農、林措施相結合,進一步治理澇區。中部河谷平原和西部松嫩平原澇區一般採用5年一遇的除澇標準。東部三江平原澇區,易澇面積3000萬畝,另有許多可開墾荒地,工程基礎差,近期先採用3年一遇低標準治理。③興利:統籌安排地表水和地下水的開發利用,正確處理上下游和各用水部門之間的關係,開源節流,綜合平衡,完善現有灌區的配套工程,有計畫地發展以水稻為主的灌溉事業。繼續在松花江上游、嫩江和牡丹江開發水能資源,加強水電在東北電網中的調峰作用。合理利用河道和水域,發展航運和水產事業。加強水資源的統一管理,力求在節約用水、合理安排流域各項用水的基礎上,能調出一部分水量接濟鄰近流域。④水資源保護和水土保持:綜合治理山區和丘陵區,大力植樹造林,開展水土保持工作,防止水土流失。加強污水處理,保護水源,建立良性循環的生態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