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塔形墨

松塔形墨,東漢, 中國歷史博物館收藏。

松塔形墨
製造年代: 東漢
材料: 松煙
規格: 高6.2厘米,直徑3厘米
收藏地: 中國歷史博物館
介紹
1973年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縣西郊出土。我國古代墨的使用可上溯到商代甚至更早。殷墟出土的距今三千年的甲骨上,有紅色和黑色的字跡,經過化驗,紅色是硃砂,黑色是碳素單質(即今墨的主要原料)。依據文獻,上古之墨用途主要有三種:一是墨刑,即在罪犯面上用墨刺字,後世稱“黥面”;二是墨繩,建築上以墨線定曲直;三是墨龜,巫師用墨畫在龜甲獸骨上,以火灼燒,視其裂痕,以定吉凶。考慮到商代用墨已很普遍,所以很可能在考古發現中找到更早的用墨痕跡。
不過早期的墨是取諸天然的石墨,是粉末狀的。人工制的墨丸因其是碳素單質(煙、煤)與動物膠相調和加工而成的,動物膠較易變質,年深日久,墨即自行損壞,所以早期人工制墨難以保存。目前所見最早的是1975年湖北省睡虎地秦墓出土的一塊墨丸,較早的還有湖北省江陵鳳凰山西漢文帝十三年(前167年)墓出土的瓜子形墨丸、山西渾源畢村西漢墓出土的圓錐形墨丸等。在望都漢墓壁畫里,也發現了橢圓形墨丸的畫面。這枚松塔形墨黑膩如漆,煙細膠清,手感輕而緻密,雖埋藏地下1800餘年,仍未龜裂,其完整好似剛剛脫模,很可能是當時的極品。如果我們參照河南陝縣劉家渠東漢墓出土的五錠殘墨可以看出,此時的墨可直接用手把握,在硯上研磨,不需另置硯石了,這無疑是墨史上一個重大的發展。
據東漢末年應劭撰《漢官儀》稱:“尚書郎起草,月賜輇糜大墨一枚,輇糜小墨一。”??糜(今陝西千陽)是漢時著名的制墨地。松塔形墨出土地距離??糜不遠,據推測,它可能就是??糜所產之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