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況
東華街道位於龍游縣中部。面積54.4平方千米。總人口26468人(2009年末),其中農村人口18197人。轄2個社區、22個行政村。辦事處駐城南工業區開發大道2號。
沿革
1949年6月設城關區,1956年改鎮,1958年屬燈塔公社,1959年7月復置城關鎮,12月改稱龍游鎮,1963年析置龍游公社,1983年龍游公社併入龍游鎮。1996年,面積78平方千米,人口7.4萬人,轄西門、北門、新橋頭、橋下、雞鳴、蔬菜村、驛前、小高山、湖底葉、唐堯、下洋、十里舖、新建、高仙塘、方門街、寺後、柳村、蘭石、曹家、白坂、山底、馬墩、獅子橋、半爿月、項莊、大板橋、官村祝、後田鋪、上圩頭、橫路祝、下楊村、上楊村、方坦、魏家、官村、鵓鴣頭、甘溪壟、瑤山、街路、岩頭40個行政村和18個居委會。
2005年末,撤銷龍游鎮、官潭鄉,設立東華街道、龍洲街道;東華街道管理原龍游鎮靈山江以東行政區域,轄東華、靈江2個社區和橋下、雞嗚、小高山、湖底葉、唐堯、下洋、十里舖、新建、高仙塘、蔬菜村、上圩頭、岩頭、橫路祝、下楊村、上楊村、方坦、言村、鵓鴣頭、甘溪壟、瑤山、街路、魏家22個行政村,辦事處駐開發大道(城南工業區內),面積51.5平方千米,人口2.59萬人。2007年末,將湖鎮鎮項家、槐王、童家、張王等4個行政村劃歸東華街道管理;調整後,東華街道管理2個社區、26個行政村。
地理
東華街道,是浙江省衢州市龍游縣下轄的一個鄉鎮級行政單位。 2005年,原龍游鎮撤銷後拆分為龍洲街道與東華街道,同時,原官潭鄉併入龍洲街道。東華街道於2005年12月27日正式掛牌成立,辦事處駐城南工業開發區。
下轄
東華社區、靈江社區、橋下村、雞鳴村、小高山村、湖底葉村、唐堯村、新建村、高仙塘村、官村、上楊村、下楊村、橫路祝村、街路村、瑤山村、橋蔬村、張王村、槐王村、項家村、童家村、十里舖村、方坦村、岩頭村、上圩頭村。
詳細介紹
東華街道下轄東華街、靈江2個社區和雞鳴、橋下等22個行政村,轄區總面積53.2182平方公里,總人口3.5364萬人。2010年工業總產值40.6億元,同比增9.1%。固定資產投資17.05億元,同比增17%。培育規模企業14家,園區規模企業達到91家。2006年,實現工業產值20.56億元,完成年度計畫102.8%;完成規模企業培育59家,實現銷售收入19.8億元;招商引資新引進項目14個,千萬元以上項目12個,續建項目12個,實際到位資金1.24億元,完成全年任務178%;完成固定資產投入7.21億元,完成全年任務120.2%;農民人均純收入5926元,增長8.01%。2010年完成招商引資11.37億元,完成全年計畫的126%。2010年完成稅收12028萬元,其中地稅2662萬元、國稅9366萬元。
城南開發區
龍游縣東華城南工業新城建立於1992年,位於龍游縣城南部,西起靈山江交橋,東至46省道,南至東環線以南500米,北抵浙贛鐵路,規劃總面積11平方公里。工業區交通便捷,浙贛鐵路和46省道橫貫東西,並與320國道及杭金衢高速公路相銜接,為連線閩、贛及溫、麗等地的必經之地,距衢州機場30公里,具有良好的區位優勢。
一、堅持科學發展觀,工業經濟發展再上新台階
一是做好挑商選資文章,培育特色優勢產業。2007年,全辦事處引進項目12項(引進外資企業1家),其中億元以上項目2個,5000萬元以上項目6個,千萬元以上項目9個。強化園區產業培育,五金機械、汽摩配等產業初具雛形。
二是做好盤活引進文章,使“存量變增量”。對園區現有項目進行認真梳理,對土地閒置面積、資產閒置大的企業,進行認真排查分析審議,督促項目開工3個,承諾限時開工1個,清理項目1個,整合土地資源56.71畝,讓有限的土地資源發揮最大的效益。
三是做好項目建設文章,項目建設進度加快。建立了項目推進工作機制,將18項重點項目、52個新入園項目和7個園區基礎建設項目的推進情況列入領導班子成員的目標考核內容,通過加快項目督查、跟蹤服務和一對一聯繫,力促項目全面抓緊建設。
二、積極推進產業化建設,農業產業結構更加趨於合理
一是加強農業龍頭建設。積極擴建街路茶葉市場和籌建瑤山苗木市場,成立街路茶葉協會、官村果蔬專業合作社,逐步提高農業產業化組織程度。
二是加強農業特色基地建設。以街路村為中心的千畝無公害無性系茶葉良種基地,現已形成覆蓋周邊各村1700餘畝的種植規模;以瑤山村苗木良種母本園基地為依託,大力發展苗木業,現已形成500多畝苗木的規模,提升了苗木質量;以官村標準化無公害、有機蔬菜基地為目標,新發展無公害蔬菜面積133畝,已形成一定無公害蔬菜種植規模,畝經濟效益明顯提高。
三是加強農村基礎建設。投資380餘萬元,完成了3個村村莊整治,10個村農村垃圾集中收集處理。完成上圩頭、鵓鴣頭、岩頭、官村、魏家、上楊村、街路等7個村的土地整理,完成宅基地整理和建設用地復墾項目各2個,新增有效耕地2.069公頃,新修十里舖村水渠,為今後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增添了後勁。四是加強農民素質建設。不斷加強農民培訓和轉移力度,完成農民技能和農業技術培訓432人次,為勞動力就業和轉移增加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