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華大學機械工程學院

東華大學機械工程學院

東華大學機械工程學院的歷史可以追溯到20世紀50年代初,以原私立上海紡織工學院機械系和交通大學紡織機械專業組為基礎建立紡織機械製造系,為學校建校初期三大系之一。1979年更名為機械工程系,1981年,機械系成為我國首批具有博士、碩士、學士三級學位授予權的部門,1999年成立機械工程學院。 學院擁有機械工程一級學科博士點和博士後流動站,擁有工程博士、工程碩士、工程管理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點;機械工程一級學科為上海市一流學科,機械設計及理論為國家重點(培育)學科,機械製造及其自動化為上海市重點學科。學院設有機械設計系、機械製造系、機電工程系、工業設計系、機械工程實驗中心等,建有紡織裝備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上海倉儲物流設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上海航天工藝與設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幾十年來,機械工程學院為我國機械工業特別是紡織機械工業的發展與進步做出了重要貢獻,培養了數以萬計的機械類高級專門技術與管理人才。其中有工程院院士、國內外高校著名教授、政府高層領導、紡織機械領域的知名企業家和高級專家等優秀人才。傑出人才代表有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培根,原紡織工業部副部長劉珩、許坤元,教育部長江學者和國家千人計畫專家章文俊、張丹,加拿大工程院院士吳斌等。 目前,全院教職工128名,擁有以周勤之院士、譚建榮院士領銜的師資隊伍。擁有教育部創新團隊1個,高級職稱教師69人,碩士、博士學歷以上教師占專任教師總數的88%。在校本科生、研究生1700餘名。

學院簡介

幾十年來,東華大學機械工程學院為我國機械工業特別是紡織機械工業培養了大批優秀的科技與管理人才。我國紡織機械製造企業的總工程師、紡織機械行業廳局級以上的領導大多畢業於該院。 傑出代表有中國工程院院士、華中科技大學原校長李培根,原中國紡織工業部副部長劉珩、許坤元,上海市政協副主席黃關從,瑞爾森大學首席科研教授、加拿大工程院院士吳斌等。機械工程學院為我國機械工業特別是紡織機械工業的發展與進步做出了重要貢獻。

研發的靜電紡紗機、摩擦紡紗機、噴氣織機、高速紡絲機等曾獲國家發明獎、國家與紡織部和上海市科技進步獎;發明的“雙擺線齒輪減速器”獲中、日、德、意、法、英、美七國專利及新技術新產品展覽會二項金獎; 主編《機構分析與設計》、《機械原理》、《紗線力學問題》、 《紡織機械設計原理》和《紡紗錠子的理論與實踐》等一批教材專著曾分獲國家級優秀教材獎、國家教委和紡織部優秀教材獎和紡織總會科技進步(圖書)獎。 紡織機械作為紡織大類七專業之一,獲得國際認證,畢業生享有在大英國協國家免試開業資質。

近年來,學院承擔了國家973計畫子課題、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子課題、國家自然基金項目、國家863計畫項目、國家科技支撐計畫項目、國家科技創新基金項目、國家重點新產品計畫項目、教育部重點項目及上海市等省部級科技攻關計畫系列項目。目前,學院形成了六個有特色的、穩定的學科方向:

(1)紡織加工工藝技術與裝備;

(2)先進制造工藝與裝備;

(3)零件成形製造與強化;

(4)機電一體化系統與控制;

(5)現代集成製造技術與系統;

(6)複雜機械系統動力學與機構學。

機械工程學院位於東華大學松江校區四號學院樓,設有機械設計系、機械製造系、機電工程系、產品設計系、設計管理系、機械基礎系、機械工程實驗教學中心、工程訓練中心等教學基層組織和大學生工程創新實踐基地,還擁有上海市首個高校眾創空間,作為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基地。學院擁有紡織裝備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上海航天工藝與裝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上海倉儲物流設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東華大學地毯裝備研究中心、東華大學機器人所、東華大學超精密加工研究中心等,可供大學生開展科學研究實踐和繼續深造的研究基地。同時,學院還與中國恆天集團、上海電氣集團、中國商飛上海飛機製造有限公司、上海汽車工業集團等國家特大型支柱企業,以及三一重工集團、江河幕牆集團、遠大鋁業集團相關的行業龍頭企業建立了多個校外教學實踐基地。

機械工程學院是國家首批“卓越工程教育培養計畫”專業試點學院,開設機械工程(下設機械設計與理論、機械製造及其自動化、機械電子工程3個專業方向)和工業設計(下設產品設計、設計管理2個專業方向)2個本科專業。學院對本科人才培養中的優秀人才施行“拔尖人才培養計畫”,即按照“自主報名、選拔考評、動態調整”的原則,在2個本科專業中組建“機械工程專業卓越班”和“工業設計專業試驗班”,以培養具有突出綜合創新素質和能力、具備團隊協作精神的德智體優秀人才,可享有在校免試攻讀碩士或博士學位的資格。

機械工程學院在教學過程中十分注重培養學生的理論自學方法、實踐動手能力、團隊合作精神和創新意識,學院本科教育實行“寬口徑、厚基礎”的學分制教學模式,同時建立學生興趣愛好與專業知識結合的創新創業培養模式,成立有“幻想未來”機器人科技社、“飛靈”三維設計科技社、“步閱”汽車科技協會等特色學生社團,以社團為依託,組織學生課外科技活動。近5年,學生的科技作品先後獲國家“挑戰杯”大學生課外科技作品競賽二等獎、全國大學生機械創新設計大賽一等獎、全國大學生先進成圖技術與產品信息建模創新大賽一等獎、全國大學生機器人大賽一等獎、全國三維數位化創新設計大賽特等獎、世界“紅點”概念設計競賽優異獎、“挑戰杯”上海市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特等獎、上海市機械工程創新大賽一等獎等獎項。

報考機械工程學院的考生在錄取後均可申請享受多種獎學金、助學金或助學貸款。除了全校的各類獎學金外,還有機會獲得由工業界名望企業和人士提供的專項獎學金,如“唐翔千”“梁溪唐氏”獎學金等。學校、學院均具有完備的幫困助學體系,以幫助家庭困難的學生完成學業。

學科專業

•國家重點(培育)學科

•機械設計及理論

•上海市重點學科

•機械製造及其自動化

•上海市一流學科

•機械工程

•博士後科研流動站

•機械工程

•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

•機械工程

•博士專業學位授權點

•工程(先進制造領域)

•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

•機械工程

•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

•材料加工工程

•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點

•工程(機械工程領域)、工程(工業設計工程領域)、工程管理

•本科專業

•機械工程、工業設計

師資力量

機械工程學院現設機械工程及自動化(由原機械設計與理論,機械製造工藝和設備,機械電子工程三專業合併而成)和工業設計兩個專業,具有學士學位授予權;機械設計及理論、機械製造及其自動化、機械電子工程具有工學碩士和工程碩士學位授予權;工業設計專業具有工程碩士學位授予權;機械製造及其自動化、機械設計及理論具有博士學位授予權, 機械工程學科可面向海內外招收博士後研究人員。截至2016年11月30日,機械工程學院共有本科生1281人,碩士研究生377人,博士研究生66人,博士後研究人員7人。此外,機械工程學院還與加拿大安大略理工大學、美國普雷里維尤農工大學 、德國羅伊特林根套用技術大學、韓國仁荷大學、日本芝浦工業大學等院校達成了合作互派交流生計畫,雙方可互派學生進行短期交流。

機械工程學院現為院、學科組兩級管理體制。目前,全院教職工128人,其中具有高級職稱的教師69人,碩士、博士學歷以上教師占專任教師總數的88%,擁有中國工程院院士2名、國家“千人計畫”3名、國家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人才1名、國家級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1名、上海市“千人計畫”2名、上海市優秀學科帶頭人4名。先後有2人獲“五一”勞動獎章、1人獲上海市巾幗創新獎、3人獲上海市科教系統三八紅旗手(標兵)、5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學院先後有10餘人在教育部科學技術委員會、中國機械工程學會、中國紡織工程學會、中國工程圖學會、中國工業設計協會、中國鑄造協會、上海市工程圖學會等國家或省市學術組織中擔任理事長、常務理事等學術兼職。

學院教師先後承擔了國家973計畫子課題、國家科技支撐計畫課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國家863計畫項目、國家科技支撐計畫項目、國家科技創新基金項目、國家重點新產品計畫項目、教育部重點項目及上海市等省部級科技攻關計畫系列項目。近5年,先後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上海市教學成果一等獎1項,以及各類省市級教學或科技進步獎30餘項,出版國家規劃教材等一系列相關教學用書30餘本。

機械工程學院在全院教職工的共同努力下,一直保持教學嚴謹的優良傳統,注重學生寬口徑的通識教育和全面素質教育。本科生畢業設計連續幾年在上海市地區高校大賽中獲獎,研究生論文多次獲獎。在培養人才的同時,在教學研究方面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教改建設曾獲國家、上海市優秀教學成果獎,出版多本國家級、省部級優秀教材。近幾年,該院教師先後承擔和完成了一批國家“863” 高技術研究發展計畫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國家和省部市級重點攻關項目和企業合作科研項目。 一些成果先後獲得國家發明獎、國家科技進步獎和上海市科技進步獎,一些成果獲國內外發明專利。機械學院在紡織機械、先進制造技術、機電一體化和工業設計等方面已形成特色,在國內外具有一定影響。

面向新世紀,機械工程學院適應現代科技發展,將集中力量、突出重點,堅持不懈,創出水平,為我國社會主義教育事業作出新的貢獻。

學科建設

磨削研究所

東華大學磨削研究所成立於2009年11月,學術帶頭人為中國工程院院士周勤之院士,與上海工具機廠共建聯合實驗室。

建設目標

精密特種製造、自動控制與測量的交叉學科研究特色

研究方向

精密製造:可控精密主軸、砂帶凸輪數控精密磨削、高速磨削;精密軸承:動靜壓軸承;裝備自動化:機電一體化裝備、數控裝備;精密測量:納米測量:圓度儀、平面度儀;遠程監控及故障分析:遠程通訊、磨削故障監控與分析。

新型紡織機械學科組(1)

主要研究方向
計算機控制的全自動紡織機械;計算機控制技術;機構創新設計自動化;;故障診斷的方法與理論;各種液壓泵

新型紡織機械學科組(2)

主要研究方向

新型紡織機械;機器人技術;機電一體化技術;虛擬設計技術。

學術科研及教學成果
獲發明專利授權8項,獲實用新型專利授權3項;在核心刊物發表論文30餘篇;獲美國國家紡織中心優秀項目獎1項;研製成功的中央空調通風管道清洗機器人達到國內領先、國際先進水平。被上海科技報列為2005年上海高校科技回顧10項科技成果之一,於2003和2005年在上海國際工業博覽會展出。指導學生獲科技競全國性獎4項、賽省市級獎7項。

現代設計理論、方法及套用學科組

主要研究方向

現代機械的設計方法及其套用;複雜機械系統的建模與計算機仿真;機械動力學與機構學;新型紡織機械與光機電一體化技術;

學術科研及教學成果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項;國家科技攻關子項目3項;原紡織總會項目1項;承擔和完成企業項目20項;國內源刊、核心期刊及在國際學術會議上發表論文40餘篇。獲國家實用新型專利授權1項;獲上海市教學成果二等獎1項;指導本科生獲上海市高校三維CAD設計比賽二等獎1項,“訊通杯”科技競賽三等獎1項。

主幹課程組

主要研究方向

網路與資料庫技術的套用;機構學及機械動力學;新型紡織機械及光機電一體化技術。

學術科研及教學成果

指導大學生獲得第二屆全國大學生機械創新設計大賽一等獎;面向新世紀的機械原理課程建設”獲上海市優秀教學成果三等獎;“畫法幾何及工程製圖”被評為上海市精品課程;獲國家發明專利授權5項;獲實用新型專利授權1項;發表學術論文30餘篇。

現代集成製造技術與系統學科組

主要研究方向

面向製造、裝配、成本等的設計理論與技術;CIMS,CAD,CAPP,CAM,MRP-II,SCM;智慧型產品設計與質量預測理論與系統;現代工業工程與企業信息化系統;智慧型製造技術與智慧型機器人技術與系統。

學術科研及教學成果

主持完成國家863計畫項目4項;主持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1項,正在主持1項;主持完成上海市自然科學基金1項;主持完成國家創新基金項目1項;主持完成國家信息產業部項目1項;正在主持上海市科委科技攻關重大專利項1項;獲國家發明專利授權1項;獲部級科技進步獎2項;中集CIMS國家系統工程,通過國家863專家組驗收和上海市科委鑑定結論為國內領先,國際先進;智慧型DFA理論與方法通過國家863專家組驗收和上海市科委鑑定,結論為國際領先;智慧型工藝及質量預測通過國家科委驗收和上海市科委鑑定,結論為國際領先;工件安裝評價與夾具CAD系統通過上海市科委鑑定,結論為國內領先,國際先進。

先進制造工藝與裝備學科組

主要研究方向

精密數控加工技術與裝備;精密測量技術與光機電裝備;非傳統的工件安裝技術及其裝備;機械製造工藝過程最佳化與監控;納米製造理論與方法;物流(或生產)系統規劃及其運營管理。

學術科研及教學成果

主持完成國家863計畫項目3項(其中:主動尋位自動化安裝理論與技術項目,通過國家863專家組驗收和上海市科委鑑定,結論為國際領先;計算機輔助工藝技術準備系統,通過上海市科委鑑定,結論為國內領先,國際先進);主持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1項(其中:CIMS環境下CAPP基礎技術與工具,通過國家863專家組驗收和上海市科鑑定,結論為國內領先、國際先進);主持上海市自然科學基金1項;正在完成國防科工集團攻關項目1項;正在主持上海市科委專利二次開發專項1項;正在主持上海市科委科技攻關重大專項目1項;獲國家發明專利授權2項,實用新型專利授權1項;獲部級科技進步獎3項。

零件成型與強化學科組

主要研究方向

紡織機械關鍵零件、汽車關鍵零件、冶金機械關鍵零件成形製造技術;金屬的熱處理強化和各種表面強化技術;納米材料製備。本研究方向直接面向製造、材料加工、材料學、機械設計理論等二級學科,同時涉及紡織工程等二級學科。

學術科研成果

“提高織針性能和壽命的關鍵技術研究”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和上海市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基於數值模擬的網帶爐工藝控制技術及其套用”獲中國紡織工業協會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冶金軋輥的小功率冶金塗覆及快速應力調整關鍵技術研究”通過國家863項目驗收,“冶金軋輥電火花溶覆塗層的研究”通過上海市科委的鑑定,研究水平處於國際領先;承擔國家863項目1項,教育部、上海市重點科技項目6項;發表論文80餘篇,SCI、EI收錄22篇;申請專利10項,其中已授權7項。

機電一體化集成控制技術學科組

主要研究方向

現代紡織機械虛擬設計與控制技術;機電一體化集成控制技術與裝備;嵌入式系統與單片機技術與套用;電火花加工技術與套用;機械運動學與動力學分析;智慧型交通控制技術與套用。

學術及科研成果

主持完成高等學校骨幹教師資助計畫項目2項;;主持完成上海市重點產品開發、生產技術難題攻關項目兩項;主持完成橫向科研項目近20項(為企業產生經濟價值幾億元);國內源刊、核心期刊及在國際學術會議上發表論文60餘篇(其中SCI、EI、ISTP收錄12篇);出版專著1部;獲得實用新型專利授權1項;指導本科生參加訊通杯上海市大學生機電一體化畢業設計大獎賽獲一等獎1次,三等獎2次;指導本科生參加第一屆上海市大學生三維CAD大獎賽獲三等獎1次。正在主持浙江省科委科技攻關重大專項目1項;正在主持企業紡織機械控制系統橫向項目若干項。

微特電機及其智慧型控制技術學科組

主要研究方向

電力電子、電機設計及其智慧型測控技術、磁性材料特性檢測與數值建摸分析;微機實時控制技術、專用IC設計技術、計算機集成製造系統;

智慧型檢測與控制學科組

主要研究方向

機電一體化技術;現代地毯織造裝備研究;新型感測器技術研究。

學術科研及教學成果

承擔國家科技創新基金項目1項;承擔上海市科委專利再創新重大專項1項;獲教育部提名國家科學技術二等獎一項;獲中國紡織協會科學技術二等獎一項;獲江西省科技進步二等獎一項。

設計管理學科組

主要研究方向

設計管理的系統方法理論、市場學、行銷學、價值論、方法論等;產品設計、展覽空間設計、環境設計

學術科研及教學成果

在核心期刊上發表論文8篇;完成上海紡織科技園產業規劃;完成上海紡織科技園VI形象系統規劃;完成上海工具機廠有限公司PIS形象規劃;完成上海三埃弗電子有限公司產品形象系統規劃;完成嘉興秀州地區小家電產業規劃。

工業產品設計學科

主要研究方向

產品造型形態的研究與設計套用;人機工程學與可用性研究;產品的策劃與設計;群產品特徵開發與企業品牌發展戰略的研究;共用性設計

學術科研及教學成果

發表論文20餘篇(其中,在國外發表論文2篇、核心期刊論文6篇);獲實用新型專利授權1項,外觀設計專利授權14項;出版專著5部;獲中國工業設計周院校優秀設計金獎1項;獲中國首屆外觀設計專利大賽一等獎2項;完成科研項目近三十項;指導學生設計作品在多項國際、國內設計大賽中獲獎,如成功入圍數屆大阪國際設計大賽、在連續四屆的上海電氣杯工業設計大獎賽中數度獲金、銀、銅獎。

學科設定

一級學科 機械工程 2007年建立博士後流動站 2010年獲一級學科博士點授予權
二級學科 機械設計與理論 1981年首批獲得博士學位授予權 1982年成為紡織部重點學科 2007年成為國家重點(培育)學科
機械製造及其自動化 1981年首批獲得碩士學位授予權 2003年獲博士學位授予權 2007年成為上海市重點學科
機械電子工程 1996年獲碩士學位授予權 2010年獲博士學位授予權

科研基地

基 地 名 稱 建立時間
紡織機械研究所 1984年
紡織裝備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2007年
上海倉儲物流設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2010年
上海航天工藝與設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2010年
東華大學地毯裝備研究中心 2004年
東華大學磨削研究所 2008年

專業設定

本科專業

本科專業 本科專業方向 備註
機械工程及自動化 機械設計及理論 首批列入全國“卓越工程師培養計畫”
機械製造及其自動化
機械電子工程
幕牆工程與機械
工 業 設 計 產品設計
設計管理

科專業排名

本科專業 全國同類專業排名 上海同類專業排名
2008年 2009年 2008年 2009年
排名/同類專業數 (百分比排名) 排名/同類專業數 (百分比排名) 排名/同類專業數 (百分比排名) 排名/同類專業數 (百分比排名)
機械工程 及自動化 26/320 (8.1%) 22/319 (6.9%) 2/14 (14.3%) 2/14 (14.3%)
工業設計 27/239 (11.3%) 19/238 (8.0%) 2/8 (25%) 2/8 (25%)

註:數據來源:《中國大學及學科專業評價報告2008~2009》 、《中國大學及學科專業評價報告2009~2010》

研究生專業

博士專業 研究方向
機 械 工 程 先進制造工藝與裝備、現代集成製造技術與系統 零件成型製造與強化、光機電一體化技術與智慧型機器人 精密加工與精密測試、工業工程及管理
複雜機械系統及光機電一體化技術、高端紡織裝備與系統 太陽能光伏系統集成與逆變技術、電液伺服系統與智慧型測控
新型紡織機械、現代機械設計、 複雜機械系統建模與計算機仿真、光機電一體化技術與套用、 產品數位化設計
材料加工工程 金屬材料及其高性能化(080503)
碩士專業 研究方向
機械製造及其自動化 先進制造工藝與裝備、現代集成製造技術與系統 零件成型製造與強化、精密測量與控制 物流工程與裝備、機電控制與特種機器人
機械電子工程 機電一體化集成控制系統 智慧型檢測與控制、機電液控制技術 太陽能光伏系統集成與逆變技術 電力電子電機設計及其智慧型測控技術 高端紡織裝備與系統
機械設計及理論 新型紡織機械與光機電一體化技術 現代設計理論方法及套用、機械動力學與機構學 輕質高強複合材料裝備設計、工業設計
材料加工工程 金屬材料及其高性能化

研究生專業排名

專業/學科 排名 百分比排序
一級學科 機械工程 42/198 21.2%
二級學科 機械製造及其自動化 35/147 23.8%
機械電子工程 31/146 21.2%
機械設計及理論 36/178 20.2%

註:數據來源:《中國研究生教育評價報告2010~2011》

科研成果

國家級獎項

序號 成 果 名 稱 完成人( *) 獲獎名稱、等級,時間
1 提高織針性能和壽命的關鍵技術研究 朱世根(1/9) 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200601
2 環錠緊密集聚紡系統關鍵技術研究及套用 程隆棣(2/5) 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 2;200712
3 高導濕滌綸纖維製備關鍵技術及製品集成開發 楊崇倡(6/8) 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200712
4 簇絨地毯織機系列成套裝備技術及其產業化 孫以澤 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2010

省部級獎項

序號 成 果 名 稱 完成人( *) 獲獎名稱、等級,時間
1 數位化地毯簇絨系列成套裝備 孫以澤(1/10) 中國紡織工業協會科技進步獎;一等;200912
2 數位化簇絨地毯織機關鍵技術 孟婥(1/10) 教育部科技進步獎;二等;200912
3 多類型提花地毯簇絨系列裝備研製及共性技術 孫以澤(1/10) 上海市科技進步獎;二等;200812
4 複雜薄壁件精密高效低耗製造的關鍵技術及其工藝裝備 李蓓智(1/4) 上海市科技進步獎;二等;200912
5 CJ60棉精梳機 王生澤(2/8) 中國紡織工業協會科技進步獎;二等;200912
6 地毯簇絨機技術的研究 孫以澤(1/10) 中國紡織工業協會科技進步獎;二等;200512
7 紡織品高質量、低消耗加工的關鍵技術研究與套用 楊建國(1/8) 中國紡織工業協會科技進步獎;二等;200612
8 DHT-200型地毯簇絨機研製 孫以澤(1/8) 江西省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200605
9 高效節能新型精梳機及關鍵技術研發 王生澤(2/7) 上海市科學技術獎,三等;200812
10 系列國家標準GB/T7111.1-.7-2002《紡織機械草繩測試規範》 林申(2/6) 中國紡織工業協會科學技術獎;三等;200810
11 DHT-200型地毯簇絨裝備研製及其關鍵技術研究 孫以澤(1/8) 教育部科技進步獎;二等;200601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