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秦[東北大學秦皇島分校]

東秦[東北大學秦皇島分校]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東北大學始建於1923年,是國家首批“211工程”和“985工程”重點建設的高水平大學。2017年9月,經國務院批准,進入世界一流大學建設行列。

東北大學秦皇島分校(Northeastern University at Qinhuangdao)是東北大學的組成部分,是經教育部正式批准成立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學校,培養包括本科生、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等在內的各類高級專門人才。學校自1987年建校以來,通過實施開放發展戰略、人才強校戰略和教育創新戰略,承擔“211工程”、“985工程”、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等重點建設項目, 融入東北大學“雙一流”建設。

學校坐落於濱海城市秦皇島。截至2018年9月,學校占地700.68畝,建築面積348669.12平方米。設有研究生分院和7個學院,34個本科專業,涵蓋經濟學、文學、理學、工學、管理學等五大學科門類,同時共享東北大學全部博士和碩士學科點資源。現有全日制統招在校本科生9866人,博士、碩士研究生614人;教職工828人,其中專任教師554人,專任教師中獲得碩士學位者占94%,教授、副教授227人、“長江學者獎勵計畫”特聘教授1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5人、雙聘海外著名大學教授11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5人,河北省優秀教師、教育工作先進個人7人,寶鋼優秀教師獎獲得者3人,河北省“三三三人才工程”入選者38人。

2016年,與東北大學統一電子學籍;2018年6月,與東北大學統一畢業證與學位證,專業前不再標註“秦皇島分校”字樣。

歷史沿革

民國時期

秦皇島分校南校區 秦皇島分校南校區

1922年春,張作霖命奉天省長兼財政廳長王永江籌辦東北大學。

原國立瀋陽高等師範學校改辦為東北大學理工科,原文學專門學校(原奉天法政學堂)改辦為東北大學文法科。校長由王永江兼任,學生480餘人。文法科設中國文學系、英文學系、俄文學系、法律學系、政治學系;理工科設數學系、物理學系、化學系、土木工學系,機械學系,並成立東北大學籌委會。

1923年4月19日,奉天省公署頒發“東北大學之印”,4月26日正式啟用,東北大學宣告成立,時任奉天省省長王永江為首任校長。[8]

1923年10月24日,東北大學正式開學。學校仿德國柏林大學設計,王永江校長親題 “知行合一”為東北大學校訓。在學校附近另開設東北大學工廠,占地200畝,供學生實習使用,聘留學德國歸來的楊毓楨博士任廠長。剛剛誕生的東北大學已經開始運用現代教育的方式和手段,啟迪學生思想,豐富學術文化。[8]

1925年9月,理工大樓、教授住宅、學生宿舍及相應的附屬設施竣工。校園內,理工科大白樓、化學館、紡織館、圖書館、大禮堂、實驗室、漢卿南、北樓、教授住宅東西新村和當時亞洲最大的體育場鱗次櫛比,建築宏偉、壯麗輝煌。

1927年11月,奉天省省長劉尚清兼任東北大學校長,踵事增華,歷有建設。

1928年8月16日,震驚中外的皇姑屯事件過去兩個多月,剛剛接替其父張作霖主持東北軍政的著名愛國將領張學良將軍繼任東北大學第三任校長,並提出了“研究高深學術,培養專門人才,應社會之需要,謀求文化之發展”的辦學宗旨,先後捐出其父留下的大部分遺產約180萬銀元,用於擴建校舍、高薪禮聘著名學者、購置國外先進實驗設備、資送優秀學生出國。當時,學校設立了理、工、文、法、教育等較為齊全的學科,各學科學會迅速發展起來。文法科成立自治會、夏聲社、社會科學研究社;工學院成立礦學會;理工預科成立英語研究會;理學院孫國封院長為促進科學進步,發起科學教育協進會。這一時期,英、法、美等國家的學者、專家紛至沓來,進駐東北大學講學與交流。

1928年8月,結束歐洲旅行考察的梁思成、林徽因夫婦應張學良校長邀請來東大,著手創建中國第一個建築系。

東秦[東北大學秦皇島分校] 東秦[東北大學秦皇島分校]

1928年9月,由於張學良校長極力倡導男女同校,各科共50名女生走入東北大學校門。

1929年7月1日,東北大學第一屆畢業典禮,張學良校長向120名學生頒發畢業證書,授予學士學位。各系畢業成績第一的學生還由學校選送英、美、德等國留學深造。同年秋,文法兩院學生遷入北陵校區。張學良校長重金禮聘,廣招良師,章士釗、梁漱溟、羅文乾、馮祖荀、劉仙洲、黃侃、劉半農等一批名師執教東大。張學良校長對體育教育也異常重視,增聘體育教員,組織學生代表隊參加各類體育比賽。

1929年,第14屆華北運動會在東北大學舉行,東大破8項全國紀錄,奪得男子田徑賽第一名。東大足球隊、籃球隊還遠征日本進行比賽。東大學子以其強健的體魄駁斥了“東亞病夫”的謬論。

1930年秋,東北大學已發展成為設有6個學院24個系8個專修科,在校學生3000人,舍宇壯麗、設備先進,經費充裕,良師薈萃,學風淳穆的國內一流高等學府。[10]

正當學校蓬勃發展之際,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日軍一夜之間占領瀋陽,東北大學成為日本帝國主義侵華破壞的第一所大學。校舍被日軍占領,設備圖書損失殆盡,著名學者嚴重流失,學生流浪他鄉,學校一夜之間變成流亡大學。全校師生悲憤已極,被迫走上流亡之路。10月,東北大學在北平勉強複課。[8]

參加1932年洛杉磯奧運會的劉長春

1932年7月,張學良校長出資8000銀元資助東北大學學生、百米全國紀錄的保持者劉長春參加在美國洛杉磯舉辦的第10屆奧林匹克運動會。7月30日,劉長春手執中國國旗闊步走在奧運會開幕式上,成為中國首次參加奧運會的唯一運動員。

秦皇島分校校園風景 秦皇島分校校園風景

1933年,著名愛國人士馮庸創辦的馮庸大學9個系全部併入東北大學。

1935年12月9日,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北平市學生救國聯合會組織發動了“一二·九”學生抗日愛國運動,東北大學成為“一二·九”抗日愛國運動的先鋒隊和主力軍,並在其後又舉行了“一二·一六運動”示威遊行。在學生抗日愛國運動中,東大師生衝破手持大刀的軍警包圍,孤軍出動,從崇元觀到西四北大街,再到東郊民巷。他們冒著嚴寒,一直堅持到夜晚,成為鬥爭中的主力和先鋒。鬥爭中,東大學生中有四十多人被捕,張學良校長寫信營救出被捕同學。“一二·九運動” 標誌著中國知識青年愛國運動走向新的歷史時期。[8]

“一二·九”運動以後,華北局勢危在旦夕。“華北之大,已容不下一張平靜的書桌”,在北平各大學紛紛外遷。

1936年初,東北大學工學院率先遷往西安,成立西安分校。正在西安任職的張學良將軍,籌資15萬元,修建東北大學校舍,並在禮堂基石上題詞:“瀋陽設校,經始維艱;至 ‘九一八’ ,懆遭摧殘,流離燕市,轉徙長安,勖爾多士,復我河山!”,告誡師生不忘復土還鄉的責任。[8]

1936年12月9日,“一二·九運動” 周年之日,西安一萬多青年學生舉行了聲勢浩大的紀念“一二·九運動”一周年的請願遊行,東北大學西安分校的學生走在遊行隊伍的最前面,高呼:“停止內戰,團結抗日”、“槍口對外,打倒日本帝國主義” 、“停止內戰,打回老家去!” 等口號向臨潼進發。張學良校長聞訊驅車趕上學生請願隊伍,告訴學生,“你們的願望也是我的願望,前面已經有憲兵架上機槍,大家先回去,我保證一周之內給大家一個答覆”。三天后的12月12日, “西安事變”爆發,促成了國共兩黨第二次合作,成為由國內戰爭走向抗日民族戰爭的轉折點。“西安事變”以後,張學良校長失去自由,開始了半個多世紀的幽禁生活。

1937年1月,南京國民黨政府委臧啟芳為東北大學代校長。在北平的東北大學南遷到河南開封。

1937年5月,東北大學改為“國立東北大學”。同年6月,學校全部遷到西安。[8]

1938年春,日軍轟炸西安,東北大學被迫由陝入川。在四川三台,一批名師齊集東大,陸侃如、馮沅君、金毓黻、高亨、楊榮國、姚雪垠等先後在校任教。

1938年7月, 奉國民教育部令,國立西北聯合大學工學院、焦作工學院併入東北大學。

1940年,著名學者金毓黻到東大籌備“東北史地經濟研究室”。

秦皇島分校 秦皇島分校

1942年,南京政府教育部令:改東北史地經濟研究室為文科研究所,研究生畢業給予碩士學位,東大的研究生教育,由此發端。[8]

1945年8月,抗戰勝利,東北大學六十位師生被授予烈士稱號。

1946年2月,解放區也成立東北大學,張學良校長胞弟張學思任校長。校址初設本溪,後轉遷丹東、梅河口、吉林,6月定址佳木斯市,解放前夕遷到長春。

1946年5月,國立東北大學師生從三台遷回瀋陽,翌年2月在北陵原校址開學。

1948年6月,南京政府令國立東北大學再遷北平。

1949年,國立東北大學文、理和法商學院併入長春解放區東北大學,後定名為東北師範大學。[8]國立東北大學醫學院併入中國醫科大學。[11]國立東北大學農學院參與組建東北農學院,後發展為東北農業大學。[12]

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東北大學終於進入新的歷史時期。[13]

建國初期

1949年3月,東北行政委員會決定以東北大學工學院和理學院(部分)為基礎建立瀋陽工學院。1950年8月,定名為東北工學院,隸屬國家冶金工業部,校址設在瀋陽南湖。[14]

1950年4月,著名冶金專家靳樹樑擔任東北工學院院長,學生12936人,教師2428人。[8]

1952年,全國範圍進行高校院系調整,先後有清華大學、大連工學院、哈爾濱工業大學、山東大學、西北工學院、青島工學院、蘇南工業專科學校、華南理工大學、同濟大學、南開大學、復旦大學、廈門大學等高校的學科和系,包括電機系、採礦系、冶金系、土木系、建築系、市政類系(科)、外國語言系、金融系等併入東北工學院。同年,東北工學院開始招收研究生。

1952年8月,根據中央教育部及東北人民政府關於東北地區高等學校進行院系調整的方案,東北工學院數學系被調整到東北人民大學(現吉林大學),物理系被調整到東北師範大學,化工系被調整到大連工學院(現大連理工大學),[15]由東北工學院長春分院地質系和物理系的一部分、山東大學地質礦物學系合併組成東北地質學院(後更名為長春科技大學)[16]。全國第三次院系調整時,東北工學院建築系、土木系西遷西安,組建了西安建築工程學院(現西安建築科技大學)。[17]

1953年末,東北工學院出版了中國第一本大學期刊《科學研究資料》。

秦皇島分校風景 秦皇島分校風景

1955年初,東北工學院舉行了中國第一次科學報告會。同年,學校召開了學生科學報告會,產生了中國大學歷史上第一個學生科學技術協會。

1955年6月,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會成立,院長靳樹樑教授被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

五十年代初,東北工學院徐灝教授即開始致力於疲勞強度設計領域的研究,八十年代初編

著了我國第一部疲勞設計專著《疲勞強度設計》,並於九十年代提出“Miner定理——干涉模型綜合法”,首次闡述了“機率相對Miner定理”的概念,解決了國內外還未解決的隨機載荷下可靠性設計問題。

1957年,東北工學院謝緒愷教授的 《研究線性系統穩定性的新方法》,在第一屆全國力學學術會議獲大獎,並被編入《一般力學》大學教材,被命名 “謝緒愷判據”。

1958年國慶前夕,東北工學院李華天教授團隊成功研製出中國第一台模擬電子計算機。

1959年,東北工學院負責籌辦中國科學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為此,東北工學院成立電子系,為建所培養人才。東北工學院郎世俊教授任系主任,負責主持建所工作。

1960年10月,根據中共中央《關於增加全國重點高等學校的決定》,東北工學院被列為全國64所重點大學之一。

1978年,學校重新恢復招收研究生。[10]

改革開放後

1978年改革開放以後,學校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

1993年聘請張學良為東北大學名譽校長

1981年,東北工學院被國家確定為首批具有學士、碩士和博士學位授予權的學校。

1986年4月,經國務院批准,東北工學院成為國家33所試辦研究生院的大學之一,這是學校把高層次人才培養作為重要任務的里程碑,也是步入第一層次大學的重要標誌。[8]

1987年秦皇島分校成立 1987年秦皇島分校成立

1987年,東北工學院秦皇島分院在秦皇島設立並迅速得到發展,成為東北工學院的組成部分,畢業證、學生證和學生檔案等統一署名“東北工學院”。

1989年,東北工學院創建中國大學第一個科學園,為高校科研成果直接轉化成生產力提供新鮮的經驗。

1993年,國家教委正式批准東北工學院復名為東北大學,學校聘請張學良為東北大學名譽校長。秦皇島分院隨東北大學復名,更名為“東北大學秦皇島分校”。

1996年,東北大學進入國家首批“211工程”重點建設行列,秦皇島分校也隨之進入“211工程”行列,學校開始得到國家的重點支持。

1998年,東北大學進入國家首批“985工程”大學行列,並劃入教育部直屬,秦皇島分校也同步劃入教育部直屬。

2001年,東北大學校園早期建築(位於瀋陽市皇姑區北陵大街東側的東北大學舊址)被確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同年,首批獲準試辦示範性軟體學院。[8][18]

2001年5月,東北大學科技園被首批認定為“東北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

2002年,在國家教育部首次對全國高校共有的12個一級學科整體水平評估中,東北大學控制科學與工程學科名列第一,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科名列第九,管理工程學科名列第十五,機械工程與自動化學科名列第十八。[8]

2002年1月23日,教育部、遼寧省人民政府、瀋陽市人民政府三方簽訂重點共建東北大學協定。

2002年10月25日,東北大學順利通過教育部“十五”“211工程”建設可行性研究報告專家論證。[13]

2006年,秦皇島分校開始承擔“985工程”建設項目,並同步進入“985工程”全國重點大學。

2007年,學校首次入選國家“111計畫”。

2009年6月,經國務院學位辦正式批准,東北大學工商管理學院正式成為EMBA試辦學院。

2011年5月,被教育部評為“全國畢業生就業典型經驗高校”。[19]

2011年9月,入選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畫”實施高校。[20]

2012年4月,教育部、遼寧省人民政府、瀋陽市人民政府續簽繼續重點共建東北大學協定。[21]

2014年1月,東北大學已經擁有材料科學、工程學、化學、計算機科學等學科進入ESI全球排名前1%。

2014年8月,學校入選國家“2011計畫”。[22]

2017年1月,東北大學入選遼寧省一流大學重點建設高校中的“世界一流大學重點建設高校”。[23]

2017年9月,東北大學入選國家首批“雙一流”(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24]

秦皇島分校老東門 秦皇島分校老東門

2018年1月,學校入選教育部首批國家級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25]

2018年7月,工程學學科進入ESI全球排名前1‰行列。[26]

2018年10月,東北大學共獲批5個遼寧省重點實驗室,年度獲批數量創歷史新高。[27]

2018年12月,東北大學黨委被國家教育部列為首批“全國黨建工作示範高校”培育創建單位。[28]

2019年2月,學校被教育部認定為首批高等學校科技成果轉化和技術轉移基地。[29]

辦學條件

師資力量

截至2018年,現有教職工828人,其中專任教師554人,專任教師中獲得博士學位者占65.05%,教授、副教授227人,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長江學者獎勵計畫”特聘教授1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5人,河北省優秀教師、教育工作先進個人7人,寶鋼優秀教師獎獲得者3人,河北省“三三三人才工程”入選者38人。

教學團隊
團隊名稱負責人級別
自動化專業教學團隊汪晉寬省級

院系概況

截至2018年9月,學校轄9個學院,設定34個本科專業。

院系專業
教學系部專業設定
經濟學院金融學、國際經濟與貿易、經濟學
管理學院工商管理、會計學、市場行銷、工業工程、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行政管理、電子商務、健康服務與管理
計算機與通信工程學院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通信工程、電子信息工程、生物醫學工程、物聯網工程
控制工程學院自動化、測控技術與儀器、機械工程、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車輛工程
外國語言文化學院英語、日語
數學與統計學院信息與計算科學、數學與套用數學、統計學
資源與材料學院資源勘查工程、環境科學、環境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冶金工程、功能材料
體育部-
社會科學研究院-

教學建設

知源亭 知源亭

學校按照"提高培養質量求生存、狠抓學科建設上水平、適度擴大規模求效益、深化內部管理促發展"的辦學思路,實施"3+1"人才培養模式,確立了厚基礎、強專業、重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方案,不斷最佳化課程結構,構建了完整的本科教育教學質量保障體系,使教學質量和教學水平不斷提高。在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中,與東北大學總校一起獲得了"優秀"的成績。學校現有4個省級重點學科——通信與信息系統、區域經濟學、計算機套用技術、材料學;3個省級專業綜合改革試點項目——通信工程專業、自動化專業、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1個省級本科教育創新高地——電子信息教育創新高地;1個省級教學團隊——自動化專業教學團隊;10門省級精品課程。

學校有8個實驗中心,下設二級實驗室多個。2個"985工程"實驗室——測向定位實驗室、下一代網路技術實驗室;4個省級實驗室——河北省電介質與電解質實驗室、微納米精密光學感測與監測技術實驗室、河北省光機電一體化實驗示範教學中心、河北省科普信息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0個市級實驗室——多維信號分析重點實驗室、秦皇島市智慧型健康監護重點實驗室、節水治污與生態修復重點實驗室、區域規劃與政策模擬重點實驗室、工程陶瓷精密加工與刀具技術重點實驗室、養老服務綜合實驗室、秦皇島市電子信息與能源材料重點實驗室、秦皇島市資源清潔轉化與高效利用重點實驗室、秦皇島市納米材料與光電催化重點實驗室,11個校企合作實驗室等。學校歷來重視學生實踐能力培養,建有校內外實習基地74個,其中有3個省級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基地——秦皇島市康泰醫學系統有限公司實踐教育基地、育興高科大學生實踐教育基地、泰盛水務有限公司工程實踐教育中心。

省級重點學科(4個):通信與信息系統、區域經濟學、計算機套用技術、材料學

省級專業綜合改革試點項目(3個):通信工程專業、自動化專業、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

省級本科教育創新高地(1個):電子信息教育創新高地

省級教學團隊 (1個)——自動化專業教學團隊

河北省大學生實踐教育基地(1個):東北大學秦皇島分校—泰盛水務有限公司工程實踐教育中心

省級精品課程(10門):數字電子技術基礎、自動化概論、數位訊號處理、電子商務、區域經濟學、經濟學、數位訊號處理、大學英語、大學日語、大學物理

省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1個):軟體工程實驗教學示範中心

學科建設

秦皇島分校東門 秦皇島分校東門

截至2016年5月,學校有4個省級重點學科,11個博士點,33個碩士點。

省級重點學科(4個):通信與信息系統、區域經濟學、計算機套用技術、材料學

碩士點(38個):控制理論與控制工程、檢測技術與自動化裝置、通信與信息系統、導航、制導與控制、模式識別與智慧型系統、信號與信息處理、計算機套用技術、計算機軟體與理論、計算機系統結構、系統工程、控制工程、計算機技術、電子與通信工程、軟體工程、機率論與數理統計、英語語言文學、外國語言學及套用語言學、國際貿易學、會計學、企業管理、管理科學與工程、環境工程、科學技術哲學、科學技術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環境科學、材料學、材料加工工程、有色金屬冶金、材料工程、礦產普查與勘探、工程力學、機械製造及其自動化、機械設計及理論、機械電子工程、生物醫學工程

博士點(11個):通信與信息系統、導航、制導與控制、控制理論與控制工程、計算機套用技術、模式識別與智慧型系統、信號與信息處理、管理科學與工程、區域經濟學、材料學、生物醫學工程

合作交流

截至2016年5月,學校已與美國、日本等多個國家的高校、研究機構建立了長期的友好合作關係,並本著“請進來、走出去”的原則,定期派出人員到各國學習、考察、講學,在教育、科研和人才培養等方面取得了實質性的成果。

學術研究

科研機構

截至2019年6月,學校有8個實驗中心,下設二級實驗室多個;其中2個"985工程"實驗室,1個國家級實驗室,4個省級實驗室,11個市級實驗室,11個校企合作實驗室。

校企合作實驗室(11個):龍芯開放實驗室華北基地暨龍芯—東北大學(秦皇島)聯合實驗室、羅克韋爾自動化實訓實驗室等

"985工程"實驗室(2個):測向定位實驗室、下一代網路技術實驗室

國家級實驗室(1個):流程工業綜合自動化國家重點實驗室秦皇島分中心

省級實驗室(4個):河北省電介質與電解質實驗室、微納米精密光學感測與檢測技術實驗室、河北省光機電一體化實驗示範教學中心、河北省科普信息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市級實驗室(10個):多維信號分析重點實驗室、秦皇島市智慧型健康監護重點實驗室、節水治污與生態修復重點實驗室、區域規劃與政策模擬重點實驗室、工程陶瓷精密加工與刀具技術重點實驗室、養老服務綜合實驗室、秦皇島市電子信息與能源材料重點實驗室、秦皇島市資源清潔轉化與高效利用重點實驗室、秦皇島市納米材料與光電催化重點實驗室等

•科研概況(部分)

秦皇島分校西體育場(08年奧運會備用場地) 秦皇島分校西體育場(08年奧運會備用場地)

根據2015年3月該校控制工程學院官網顯示,該校控制工程學院先後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教育部重點項目、教育部博士點基金、東北大學“985”重點建設項目、河北省自然科學基金在內的縱向和橫向科研項目總計200餘項,在國內外各類學術期刊和國際學術會議上發表學術論文900餘篇,其中近一半被SCI、EI、ISTP檢索。

2013年,該校經貿學院申報獲批國家、省市級縱向及橫向科研項目36項,其中縱向項目26項,含省級自然基金2項,教育部人文社科項目1項等省部級以上項目17項,多項教學、科研項目獲得省級以上獎勵,其中省級自然科學學術成果三等獎1項。2013年全院教師在不同級別刊物上發表科研論文88篇,其中SCI、CSSCI檢索20餘篇。

根據2015年3月該校語言學院官網顯示,該校語言學院在《中國翻譯》、《英語世界》、《中國科技翻譯》、《日語學習與研究》等國家級、省級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譯文400餘篇,其中,國家級70餘篇。

2009-2014年,該校資源與材料學院參與和獨立承擔科研項目60項,其中國家”863″項目1項,國家自然基金3項,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項目2項,教育部博士點新教師基金1項,省部級項目28項,市級及其它項目25項,年在研科研經費超過四百萬。該院教師以第一作者身份在Journal of Molecular Catalysis A:Chemical、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eramic Society,Superconduct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環境化學等高水平學術期刊和學術會議上發表學術論文200餘篇,其中140餘篇均被SCI、EI或ISTP檢索。

•獲獎成果(部分)

卓勝廣主持的科研項目”玉門及渤海灣地區套損原因綜合分析與修防技術研究”獲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

李明亞作為骨幹參加的科研項目”高性能鉍系高溫超導長帶材的研製與開發”先後獲得2004年北京市科學技術獎一等獎和2006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齊西偉作為骨幹參加的科研項目”新一代片式電感性元件材料的套用基礎研究”獲2004年中國電子學會電子信息科學技術獎二等獎。

齊西偉參加的科研項目”高性能低溫燒結軟磁鐵氧體材料”項目獲2005年度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教師參與的科研項目獲得省部級科技獎5項,獲國家發明專利20項。

學術資源

•學術期刊

東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創刊於1955年,是教育部主管、東北大學主辦的理工類綜合性學術期刊。主要欄目有:信息科學與工程、材料與冶金、機械工程、資源與土木、管理科學、數理化力學等。是全國中文核心期刊、Ei Compendex核心期刊。

東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是由教育部主管、東北大學主辦的綜合性學術理論刊物,1999年創刊。主要欄目有:科技哲學研究、經濟與管理研究、政治與公共管理研究、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法學研究、語言文學研究、教育研究等。是CSSCI(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來源期刊、全國中文核心期刊、全國高校百強社科期刊和RCCSE中國核心學術期刊,被美國《劍橋科學文摘》(CSA)、波蘭《哥白尼索引》(IC)和中國科技論文線上等國內外權威資料庫收錄。

•館藏資源

截至2016年2月,館藏圖書達130萬餘冊,數字資源資料庫59個。印刷版中外文期刊733種。

學校領導

現任領導
職務姓名
校長劉建昌
黨委書記孫正林
黨委副書記武濤、王斌
副校長 王雷震、曹洪剛、李曉奇

文化傳統

校名

校名 校名
東北大學:張學良手書;秦皇島分校:華文行楷

校標

校徽 校徽

白山黑水是東北大學校徽的主題。

東大校徽的原設計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的設計者、著名建築學家林徽因副教授於1929年的作品。校徽在此基礎上做了個別修改,主要是加入了張學良老校長1992年為東大題寫的校名。東北大學校徽主體圖案白山黑水,意為長白山和黑龍江,泛指中國東北地區;水的線條形為易經中的艮卦,艮卦代表東北方位。

校訓

自強不息,知行合一

“自強不息”是東北大學老校長張學良對東大學生的要求,“知行合一”則是東大第一任校長王永江,針對當時年輕人浮華之氣日盛,力戒他們不存虛浮僥倖心理,對學業實事求是,少說話、多做事,而提出來的。

校訓的第一句“自強不息”,出自《易經》中的乾卦的象傳,其詞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它的原意是說,天總是剛勁強健而運行不止的,君子觀此象而感應身受,因而發憤圖強奮鬥不息。後人多取其第二句“自強不息”而用之,以鼓勵、讚譽人們精神振拔、意志堅強、努力奮鬥、自強自立的精神志氣。

“知行合一”是中國傳統的、基本的、具有核心意義的哲學命題。“知”指知識;“行”指行動。

該校訓既有“自強不息”的愛國意識、民族精神和傳統文化思想性格,又有堅持實事求是精神,重視實踐也重視知識的,理論與實際結合、實踐與理論統一的思想作風與工作作風,以及教學做統一的優良學風。

校歌

東北大學校歌

詞:劉半農 曲:趙元任

白山兮高高,黑水兮滔滔;

有此山川之偉大,故生民質樸而雄豪。

地所產者豐且美,俗所習者勤與勞。

願以此為基礎,應世界進化之洪潮。

沐春風時雨之德化,仰光天化日之昭昭。

惟知行合一方為貴,惟自強不息方登高。

愛校、愛鄉、愛國、愛人類。

期終達於世界大同之目標。

啊!使命如此其重大,能不奮勉乎吾曹?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