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石棺

東漢石棺

東漢石棺是東漢石棺的文物,現收藏於四川博物院。

基本信息

石棺畫像源於商周,至漢代,厚葬之風使畫像石棺藝術進入鼎盛時期。石棺一般由棺身和棺蓋組成,棺身均為長方形,用整塊石頭中間鑿空而成,棺蓋呈屋脊形,四周雕刻著神話傳說、百戲舞樂,漁獵採蓮,日月星辰等圖案。
這些石棺畫像藝術,風格別開生面,獨樹一幟,形成了漢代藝術史上獨特的石棺畫像藝術流潮,在中國美術史冊上譜寫了重要的篇章。它主題突出,布局疏朗,藝術表現雄渾,充分顯示出漢代藝術家卓越藝術創作才能和高超的雕刻技巧。

詳細信息

四川博物院共收藏有六件東漢畫像石棺,這些漢代畫像石棺的圖案形象鮮明,構圖勻稱,布局平衡,造型高度概括、簡潔,注重整體效果。最精美的要數1972年在四川省郫縣新勝鄉漢墓出土一件畫像石棺,高121.5厘米,長237厘米,寬72厘米。
該石棺左側面刻宴飲舞樂雜技、庖廚備宴、車馬臨門內容。石棺左側面的中部刻一歇山式房屋,屋內置兵器,屋前席地坐五人,其前置碗、缽等器具。左部為雜技,兩人長袖舞蹈在下端,一人彎弓立在九層案上,旁一人頭頂長桿,桿上放有盤子。中國雜技早在漢代就形成以“頂功”為中心的形體技巧,頂功就要求有過硬的腰功、腿功、倒立和跟斗基本功,這種傳統一直至今。漢代表現頂功技巧的畫像磚石很多,這件石棺是其典型代表。
石棺左側面的最左上端席地坐兩人,正在觀看他們表演。右部上為庖廚,兩人備宴,下為車馬臨門,一馬駕一輜車,一人坐於車內,前一人牽馬,輜車後兩人隨從。畫像集舞蹈、音樂、雜技於一體,布局井然有序,氣氛熱烈歡快,人物生動傳神,再現了當時風行的“宴飲舞樂雜技”演出時的熱鬧場面。
石棺右側面刻曼衍、角觝和水嬉圖,上層七人頭戴面具,形態各異,似作擒虎之戲,下層右端一人擊鼓,四人彎腰,中部六人,五人舞蹈,一人撐傘,左為漁獵,整個畫面形象生動有趣。
狹義的角觝就是指角力,爭交相撲之類以力的較量為主的節目,在漢代舞樂百戲中占有重要地位。漢畫中常可看到人與人,人與獸,獸與獸之間角牴的圖像。百戲表演者中有一類為“象人”,有人認為就是專業的鬥獸士。
石棺頭檔刻伏羲女媧,托舉日月,月中為玉兔和蟾蜍,日為金鳥。伏羲女媧人首蛇身,對吻交尾,意味著陰陽交合、化生萬物;
伏羲和女媧是人類遠古時代華北地區東部的風姓氏族,以蛇為圖騰,他們活動中心就在魯南的鳧山,他們推演八卦,結繩記事,實行對偶婚姻,教民打漁、遊牧,並在大地震後進行了抗災鬥爭,這些事跡逐漸以遊牧形式傳播到中原廣大地區,因而到處有他們的傳說。石棺足檔刻雙闕恭迎圖,闕中一亭長正雙手捧盾在恭迎主人到來,表達了墓主強烈的升天成仙願望。
四川博物院藏的漢代畫像石棺為我們研究漢代的思想意識、社會經濟、美術、宗教信仰和建築藝術,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