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陽東山區有一臨於榕江北河的村落,名叫“東泮”,王姓。人稱“東泮王”。
東泮王氏是於明代從漁湖塘口王村遷來的,這裡古時是河邊灘地,地勢較低,土質肥沃,王氏到此,平高填低,漸成水田,村落形成,建祠坐西向東,村前有兩口池塘,半月形,有似學宮泮池,故取村名為“東泮”,希望今後多出人才之意。後建寨牆,北面開一側門,面向岐山,門口一灣溪水流過,架著木橋,村民汲水、洗衣都賴於此,稱為“水門”。清朝時村中有一秀才,以“水門”為冠首,寫一聯:“水朝龍運觀魚化,門向岐山聽鳳鳴。”用了“魚躍化龍”、“鳳鳴岐山”二個典故,激勵後代努力上進,爭取成才。這對聯年年使用,直至解放後寨門拆去為止。
東泮村因“泮”與“畔”音形皆近,故被人稱“東畔王”,1957年正式改為“東畔村”,但到了1981年又恢復舊名,書面上也用“東泮”。
東泮村雖然不大,在舊時代卻有一定知名度,因為這裡有一種別處沒有的名優土特產,名叫“塗蜞”。“塗蜞 ”是什麼東西呢?
《揭陽縣誌》(乾隆年間編)“特產篇”有載:“禾蟲,乃稻根所化者。揭多潮田,秋間潮水上下即生,狀如蜈蚣,甘脆肥膿,以揭為最。”從舊縣誌看來,古時揭陽很多近溪稻田,秋季間都產塗蜞 ,後因地勢變化至20世紀30年代後,便只有東泮、溝口、缶灶等溪墘田才有,出產則以東泮產的最優。
東泮村的土地處於一個好的地理優勢。
東泮村和梅兜村之間 有一條彼此連線的橋樑,叫做“梅東大橋”。梅指的是梅兜,東指的是東泮。東泮村的西部是溝口村,東北部是望龍頭村。由於某種原因,在靠近十二號街和梅東大橋,屬於東泮村的管轄範圍內,有七個局左右的政府機構在那裡。有些人趣稱“十局”(非本地人可能不懂該詞的含義)。
東泮村有個“王家祠堂”,每年的正月初九和初十就舉行“游老爺”。正月十六那天“忌平安”,就是那天不可以和外村的人說話,活動範圍在村子裡面。一般十六那天都不會有親戚來訪。初一初二初三有燈謎等文化活動豐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