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概況
東旺鄉東面與本縣的格咱鄉接壤,南面與本縣的尼西鄉相鄰,西接四川省得榮縣,北連四川省鄉城縣,全鄉土地總面積1338平方公里,耕地面積9089畝,其中:水澆地4287畝,旱地4780畝。東旺鄉地處橫斷山脈斷層地帶,境內雪山環繞,河谷縱橫。海拔從2180米到4900米,相對高差達2720米。境內所有河流均匯入東旺河,東旺河在東旺境內全長66公里,流入四川省得榮縣與定曲河匯合後注入金沙江。農村經濟
東旺鄉是農牧並重的藏區鄉,至今還沒有擺脫傳統的自給自足的自然個體經濟,對現代農牧業和商品意識比較淡薄,形不成規模優勢。因此經濟效益不理想。基礎建設
從1963年開始在東旺河上陸續修建了幾座人馬吊橋和石拱橋,直到1992年在鄉政府附近才建成了第一座可通行車輛的石拱橋。全鄉實現村村通公路,公路通車裡程達到143公里,直接通公路的村民小組已達43個,占總數的79.6%,公路網已初具規模。程控電話通到鄉政府所在地,移動通信建有3個基站,覆蓋率達90%以上。全鄉建有35kv輸變電工程,境內農網改造已成規模,已有46個村民小組通電,通電率達85%。
教育狀況
東旺鄉共有30所國小,其中有中心完小1所,村完小5所,一師一校24所,教職工51人,其中代課教師6人,全鄉適齡兒童796人,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率達98.8%,遠程教育網站建至各村完小。資源條件
東旺鄉地域寬廣,東西長約50公里,南北寬約23公里,每平方公里居民約5.5人。北部的高山草場盛產優質蟲草,近幾年來價格上揚,產銷兩旺,每公斤蟲草售價3萬—5萬不等。境內大片原始森林中除積蓄著大量木材外,適合生長各種菌類,其中以松茸經濟價值最高,全鄉年產松茸在120噸以上。但由於交通不便,運距遠,以致優質的松茸沒有獲得應有的經濟效益。
東旺鄉早在2000多年前就有人類活動,並達到了相當高的文化程度,由於地處雪山深處,交通閉塞,與外界相對隔絕,形成一種獨具地域特色的地方文化,獨特的民風民俗。加上神奇的雪山峽谷,遼闊的高山草場,形成了雄、奇、險、絕的自然風光,這在興起香格里拉旅遊熱當中具有巨大的開發潛力。
特色產業
東旺鄉地處雪山峽谷,有廣闊的高山草場和原始森林,野生動物資源比較豐富,主要有熊、岩羊、雪羊、狼、雪雞、藏馬雞等。
歷史文化
東旺”系藏語“丟麻絨”的語間異變,意為地下寶庫,因境內高山林立,溝壑縱橫,農田、村舍淹沒其間,故名。東旺鄉有悠久的歷史,根據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在東旺鄉新聯村委會比蝦村民小等地發掘的石棺遺址考證,遠在2000多年前,古老的氏恙人就已在東旺境內活動,創造燦爛古代文化。唐代,興起於青藏高原的吐蕃民族王朝南下經略滇西北,同我縣其他鄉鎮一樣,被吐蕃民族所同化,形成藏族。元代,南征大理的蒙古軍隊經過東旺,現在勝利村委會花拉村民小組之地名“花拉”,新聯村委會霍茸村民小組之地名“霍茸”、“花”、“霍”都系藏族對元代蒙古人的稱謂,這些地名都是當時的蒙古人行蹤有關。明朝時期,世居滇西北麗江的納西族地方勢力木氏土司在明王朝的支持下北進康南藏區,鑒於東旺特殊的地理位置,木氏土司曾著力經營東旺,移民屯兵,派官設治,傳播了內地精耕細作的農業生產技術,促進了東旺經濟的發展,現今東旺鄉新聯村委會滿布江村民小組和躍進村委會打布江民小組都是當時木氏土司移民屯兵興建起來的。“江”是藏族對納西族的稱謂,幾百年過去了,納西族已被當地的藏民族所同化。明末清初青海蒙古和碩特部南下滇西北,東旺歸屬西藏地方政府下屬的巴塘土司管理,清雍正二年(1724年)劃歸雲南中甸,屬格咱境上千總管轄,設八個行政村(俗稱東旺八書)和上、中、下三個把總(相當於村長)。1906年清朝川滇邊各大臣趙爾豐派兵進東旺,魚肉鄉民。1918年當時的康區定鄉縣(今鄉城)農奴主武裝搶劫東旺,全境民房幾乎被燒光,財物被搶劫一空,從此東旺境內匪患不斷,百姓深受其害。1921年因不堪忍受繁重的苛捐雜稅,東旺發生屬民三百抗捐起義。1950年中甸和平解放後,在現今的東旺鄉中心村丁春村民小組設立了東旺辦事處。1958年平息叛亂民主改革後建立了東旺區人民政府,同年底改為東旺公社。1962年復稱東旺區。1968年又改稱東旺公社。1984年又復稱東旺區,同年區政府駐地由原先的中心村習開遷至中心村白玉村民小組的薩哈。1988年區改鄉稱東旺鄉。
民族風情
東旺鄉全都是世居的藏族,具有藏族的文化特色,也有東旺特色的藏式婚姻、婦女服飾、歌舞。也有神奇而古老的藏傳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