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歷史年譜
東嶽行宮位於福建省泉州市東門外鳳山南坡,俗稱東嶽廟。
宋紹興二十二年(1152年)尚書張汝錫建。韓元吉《南澗甲乙稿》卷19,《東嶽廟碑》亦云:“泉州故有東嶽廟,附於開元觀之側,規制狹陋。紹興二十一年,郡人謀於鳳山建廟,右朝請大夫張君汝錫,首施錢五千緡,以倡郡人。施者既集,而張君即世。其子婿右朝奉大夫韓君習始終之。凡廟之位置高下,與夫費用之出納,工役之巨細,皆韓君力也。
明萬曆三十五年(1607年)副使姚尚德、知府姜志禮重建。據明李興縉《第一山青帝宮記》載,明代擴建時將原有一殿拓為三殿,並增建左右回廓;大殿內祀東嶽大帝等神像,東殿稱宏文府,西殿名陰騭司。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提督張雲翼禱雨於此。
乾隆年間(1736年-1795年),山門內及兩廊悉壞。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洛陽司林懋懿捐銀250餘兩,倡諸僚屬、紳士捐助修。嘉慶年間(1796年-1820年),郡守徐汝瀾修青帝宮。道光三年(1823年),邑人陳維逵、林振美、邱克捷修兩廊及後殿。民國以後,屢遭破壞,現僅存正殿,其他殿均為新建。刻有"萬山第一"的明代山門石匾現存放於開元寺。是泉州道教重要廟宇之一[1]。
因東嶽行宮位於此,此境古稱驛路鋪岳口境,宮下村莊則名為東嶽村。
2、重修側記
2002年5月10日,泉州東嶽行宮舉行重修東嶽仁聖大帝殿(正殿)謝土暨東嶽仁聖大帝神像開光儀式。
2014年農曆三月廿八,舉行東嶽大帝誕辰暨西嶽、南嶽、北嶽、中嶽四大帝神像開光儀式。
3、東嶽行宮與泉州道教
道光年間,有泉州籍人在新加坡建立道教天公壇、天福壇、天福宮。民國14年(1925年),泉州岳廟道士陳高迨旅居新加坡,設立混元道堂,傳播道教文化。陳高迨的第三子陳國顯、四子陳國銘父職。故新加坡的道士,均為陳氏的嗣傳。法國漢學家施舟人教授,研究道教法事儀式,赴新加坡拜陳氏為師,成為陳氏道家第24代嫡傳弟子。
東嶽村陳姓道士世代傳承,為正一派在家道士,不持齋。主要為人齋醮、度亡、做法事,畫符念咒,驅鬼降妖,祈福禳災。但難有道教理論修養較高的道士。
1957年4月,泉州東嶽廟道士陳犁頭赴北京,參加中國道教協會成立,選舉陳犁頭為會長。
陳犁頭:道號通恪,泉州東嶽廟著名道士,生於1900年,道士世家出身。1954年參力日籌備“泉州道情組”,1957年赴北京參加全國道教協會的成立大會,被推選為理事,1958年泉州道教協會成立,為會長。1980年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