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岸重陽茱萸絳囊

東岸重陽茱萸絳囊

茱萸絳囊由傳統的十二生肖發展到眼下的鳳凰報喜,喜雀登枝,孔雀開屏

基本簡介

東岸重陽茱萸絳囊東岸重陽茱萸絳囊
茱萸絳囊源於上蔡縣東漢時期蔡人桓景為避禍消災,於九月九日登高於蔡國故城西垣中段的蔡河望河樓,佩茱萸囊,飲菊花酒,自此由上蔡廣播天下,形成民俗,成為天下華人時逢重陽節的必佩之物。

歷史起源

茱萸絳囊起源於東漢蔡人桓景登高避災,俗成於晉、唐,盛於宋、明、清時,為天下華人重陽佳節的必佩之物。具有極強的民俗特色和文化價值,其獨特的文化現象和民俗魅力,直接影響著天下華人時適重陽佳節登高向上的民族文化精神。

發展歷程

自民國至今,尤其是建國以來和受十年動亂的衝擊,該項民間工藝技術瀕危現狀嚴重,能縫製茱萸絳囊者寥寥無幾。二00六年張社縫製的茱萸絳囊參加在深圳舉辦的全國工藝品展銷會,二00六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河南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重要價值

茱萸絳囊作為一種民俗手工藝品,具有濃郁的民俗特色,已成為重陽節的一種標誌物和符號,寄託著老百姓禳災祈福的美好心愿。它具有六種價值:
其一,文化認知作用。茱萸絳囊屬於道教文化,和道家著名人物費長房有關係。九月九秋高氣爽,時令宜人,登高以接天、地之靈氣,避低洼地之晦濁瘴癧,達到天、地、人相通和諧。其二,民俗性強。重陽節,登高望遠,佩絳囊,喝菊花酒,吟詩賦曲。此習源於東漢,成俗於晉唐,歷代相沿不絕,已成為節令。其三,和婦女直接有關。絳囊本身為女紅,又為女性佩戴物。既體現女性喜香愛美之天性,又為自身娛樂之方式。其四,地方特色濃厚,又具有擴散性。源自上蔡,在黃河流域乃至華人所在均有表現。其五,個性特色強。茱萸絳囊和端午節香囊相比,內裝材料不同,造型也不同,功用也不一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