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山南音

被譽為“中國古典音樂的明珠”、“中國音樂歷史的活化石”。

解釋

南音,又稱南曲,是歷代積澱多元文化形成的中國現存最古老的樂種之一。源於兩漢晉唐和兩宋等朝代的中原移民,把中原音樂文化帶入福建,盛行於閩南一帶,與當地民間音樂相結合而成的。其樂器始於漢唐,定型於五代至宋;其樂曲始於隋唐古曲,後又從宋詞、元曲及崑腔逐漸演變,具有自己的指法,工尺譜和閩南方言唱詞,自成體系,演奏時,右為琵琶、三弦,左為洞簫、二弦,唱者居中,親執拍板,依韻而唱,與樂和歌,一氣呵成,曲調委婉優美、悅耳動聽。被譽為“中國古典音樂的明珠”、“中國音樂歷史的活化石”。

歷史發展

東山的南音,主要分布在銅陵鎮,銅陵“御樂軒”南音社,俗稱“老爺宮”、“下間”,位於銅興村布埕文峰街130號東側,軒宇建於清代中葉,即清乾隆年間,樂社組建年代可能更早,現存門額題“御樂軒”楷書三字,門聯為“御苑簫笙吹白雪,樂軒歌舞奏黃鐘”,該軒孟昶雕像、拍板、琵琶為南音界罕見文物。“御樂軒”南音社活動直至上世紀五、六十年代。1991年10月復辦以來,盛況空前,經常舉辦奏唱、教學活動,並且多次參加廈門、泉州舉辦的國際南音大會唱,國際南音邀請賽,並先後應邀出訪菲律賓和澳門,進行文化交流,切磋技藝。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