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土屋村

在山寨的東南角,有一個2米高,1.5米寬的石門,是紀家寨寨門。 ”紀尚賓活埋其妻之後,山寨人心離散,再也見不到往日的熱鬧場面。 然而,紀尚賓這次突圍,就把突破口選在了北面的懸崖峭壁上。

村莊名片

清康熙《萊蕪縣誌》記載:“山口保·土屋。”據《劉氏譜》記載,明景泰五年(1454年),劉姓遷此建村。因家貧無力建房,在東山土崖下挖洞穴居住,取名土屋。因重名,改稱東土屋。
建村前本地原是水流沖刷形成的大土溝,土層厚達十幾米,乾隆8年(公元1743年),苗山柳子河有柳姓人家3口逃荒至此,在東坡依勢挖洞穴居住。因此地劉姓為大戶,柳家勢單力薄便改姓劉。乾隆9年,又有黃姓從曾家莊遷此居住,後又有王、張、趙、畢四姓移遷至此,集聚成村,以王、黃二姓居多。當時村西已有人依山挖洞居住,取名“土屋”,本村因位置居東,故稱“東土屋”。建國後,洞穴殘跡猶存。

行政區劃

民國初,東土屋屬萊蕪縣雪野區:1958年屬大王莊公社;1964年至今屬羊里鎮。

歷史文化

1991年冬,東土屋修環山路,在北山坡曾出土過三腳銅盆一個,雙刃寶劍兩把,鉤鐮槍一桿,據初步鑑定為明代所鑄。
東土屋地下有蛭石、長石、石英石等礦藏資源,雖儲量不大,但易於開採。1983年,藉助資源優勢,村里曾在東坡建蛭石窯一座,冶煉保溫材料,1986年停產。1978年在村南窪地建磷肥廠一處,1983年停產。
東土屋人吃苦耐勞,世代墾荒種田,然亦有精明商人。抗日戰爭前期,村民黃家業以獨輪推車為運輸工具,往返濟南販運細紗線,曾以1800斤小麥換得德國進口腳踏車一輛,跑濟南當天打來回,兩頭不見太陽,為當時周圍一帶最先進的交通運輸工具,後販布、油、米,面,家業漸大,為村內首富,方圓幾十里小有名氣。
東土屋人崇尚正義,“芝麻官司贏縣官”,即為見證:民國十四年,有劉姓村民迫於生計竊取鄰居芝麻,雖悔過自新,仍被兩名地方差役當作把柄進行敲詐:三番五次,引起族人公憤,遂集壯士6人共商對策。時隔不久,地方差役10人又來勒索,發生口角,族人群起追打,一直追至山口。後差役隱瞞真情,告知縣府,縣府聽其一面之辭,捕劉氏入獄。村人不服,推善辯之人韓詩潮寫訴狀至濟南府,全村集資支持,後又聘得有名律師王隨之。官司一打3年,最終勝訴,萊蕪縣官被罷免,兩名差役被監斃:此案在當時萊蕪一帶影響很大。
建國前,該村無學校,學生上學要到土屋寺。1948年,村民張長傑自任教師,自辦學堂,集中本村學生20餘人,傳授《四書》、《三字經》、《百家姓》、國語、算術等科目。兩年後,又移至土屋寺國小。1957年,村里建五年制國小。1990年合班並校歸入紅嶺子村國小。l978年恢復高考以來,全村共考取大中專生8名。
1985年秋,王成武同志擔任村支部書記後,立即提出了“3年治水、5年治村、10年治山”的三部曲計畫。至今,該村已修築塘壩3座,揚水站l座,打大口井5眼,170米深的深水井l眼,改河道l條,靠天吃飯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從前全村皆是土坯草房,富裕的土屋村統一規劃,全部建起了磚石結構的大瓦房,村委建起了辦公樓,硬化了長300米的南北大街,街兩邊栽上了風景樹,安上了廣告燈箱,村前建起了高大的“凱旋門”1座。幾年來,村民造良田40多畝,修40華里環山路一條,2000畝荒山承包到戶,家家有果園,荒山禿嶺全部綠化,2001年被評為“萊蕪市文明單位。

人文自然

東土屋三面環山,東面是雀山,西面是蒙山,北面是紀家寨,其中以紀家寨最為出名。紀家寨因明朝嘉靖年間(1522年至1566年),東溫石人紀尚賓曾在北山築寨為王而得名。紀家寨山海拔400米,山勢險峻,奇石林立,風景優美。上有仙人床、蛤蟆石、老雕石、老翁石等自然景觀,皆惟妙惟肖,逼真傳神。
紀家寨
(1)紀家寨的傳說
站在東土屋村後的水庫大堤上,向西北眺望,雲霧繚繞間的那座蘑菇狀山頭就是遠近有名的紀家寨,是紀尚賓揭竿造反的地方。山頂東西狹長250米,南北長近百米,山體北半部巨石突兀,南半部較為平坦。據考,當年紀尚賓百餘人馬在南部平坦地段搭棚紮寨。山寨的北面是懸崖峭壁,如斧劈刀削一般,崖下是百丈深淵。站在懸崖之上,聞山谷風濤震耳欲聾,令人膽戰心驚。山的南面和東面,是陡峭的山坡,攀登十分困難。為了防禦官兵侵襲,山寨在山頂用石塊壘起1米多高的寨牆。在山寨的東南角,有一個2米高,1.5米寬的石門,是紀家寨寨門。從寨門向下,依稀可見一條狹窄的石徑,猶如一條掛在空中的雲梯,是出入山寨的唯一通道。山寨西面有一魚脊形的狹窄山丘,可與西部大舟山相連,設有巧妙機關防敵偷襲。紀家寨可謂是地形險要,易守難攻。由於山頂狹小又不平坦,山寨習武練兵只能在山下的東坡進行。在山頂的東北部,有兩個直徑30厘米,深40厘米石穴,是當年山寨舂米的石臼。當年在寨門北面懸掛黃底、紅邊、黑字的“紀家寨”寨旗。
(2)智退官兵
紀尚賓揭竿造反,率領百餘人駐紮紀家寨,不時下山攔截南來北往的官家金銀糧草和商家錢財,劫富濟貧。官兵幾次討伐都損兵折將:有人向官府獻計:紀家寨地勢險要,不易強攻。因山寨缺水,屯糧又少,可採取圍而不打,斷其水糧的辦法智取。前幾次圍剿多是在雨季和冬季,山寨容易蓄水。如在春節攻察,不難攻破。官兵依計而行,調集大量兵馬,將紀家寨圍了個水泄不通,官兵們日夜在山下守候,從不叫戰,整整圍了半月。寨內百餘口人,每天每人只吃一頓飯,連馱糧運水的馬也殺了吃肉。最大的難題是喝水,多數弟兄開始喝人尿,半數染病。正在危急關頭,一位謀士向紀大王獻策:山下兵馬圍而不打,就是衝著小寨缺水來的,如果山下看到我們山寨水源充足,自會退兵。他建議,把寨內百餘人的尿集中起來,將待洗的衣物用尿浸濕放在寨牆上涼曬。這一招真靈,山下官兵看到圍了半月,山寨不僅沒有斷水,反而有水洗衣物。遂懷疑情報不實,圍寨斷糧斷水的決心開始動搖,次日便收兵回營。山寨趁官兵撤退,運水籌糧。待官府得知實情,整個山寨已做好了反圍剿的充分準備。
(3)活埋妻室
紀尚賓占山為王,唯我獨尊,寨中大事小事,均由他獨自定奪。一日黃昏,他巡視小寨,見一起入伙的弟兄與他夫人嬉鬧,紀大王十分惱怒、,認為堂堂一寨之主的壓寨夫人竟然和自己的部下隨意笑鬧,有失寨主尊嚴,遂下令將夫人活埋。此令一出,全山寨議論紛紛,跟隨紀大王一起上山的眾弟兄輪番苦勸,說“嫂子小叔見面搗鼓”,開句玩笑無需大驚小怪。好話說盡,紀尚賓仍不聽勸阻。眾兄弟深知大王的脾性,便不再上門勸說。時隔三日,就是活埋其妻的時刻。時至中午,紀尚賓讓人將夫人綁縛,推至土坑前。此時他才看到,平時情同手足的眾兄弟再無一人前來說情,不禁熱y目橫流,仰天長嘆:“想不到我紀尚賓眾叛親離,這是蒼天在懲罰我呀!”紀尚賓活埋其妻之後,山寨人心離散,再也見不到往日的熱鬧場面。
(4)懸羊吊鼓
紀尚賓活埋其妻之後,昔日與他一起聚伙上山的弟兄悄悄離去,使當初的百餘人減少到30多人。往日的積蓄幾乎花光用盡。走的是精兵強將鐵桿弟兄,留下的是孤老寡小,連守山看寨也捉襟見肘了。正是山寨最困難的時刻,官兵的圍剿也越來越緊。有了往日的教訓,官兵的進攻不再選在白天,而多在夜幕降臨之時。落日之後,山上能見度差,官兵人多勢眾,易於偷襲。
正是初春天氣,山上寒風凜冽,經過幾天的激戰,山寨上的人馬在官兵的輪番進攻下,已是三天三夜沒有合眼,入困馬乏,無力再戰。太陽快落山的時候,紀尚賓把幾位謀士叫到跟前,共商突圍之計。他說,我們這些弟兄在這山上十幾年了,官府再也不讓我們在這裡安生了,今夜我們就離開這裡,到別處尋找活路。說完,淚如雨下……
紀尚賓雖一草寇,未讀過什麼兵書,但卻懂得一些戰法,曾用一些靈活戰術打退官兵的數次圍剿。這一次他又想出了一個退兵妙計:大寨北面是令人生畏的懸崖峭壁,官兵在這裡幾乎不派兵將把守。官兵以為只要堵住了東、西、南三面,紀尚賓插翅難飛。然而,紀尚賓這次突圍,就把突破口選在了北面的懸崖峭壁上。他讓人準備了一條大繩索,一頭牢牢拴在山崖的一塊巨石上,30多個人抓著繩索順崖而下。他深知官兵隨後追趕,特設了懸羊吊鼓之計。他讓部下抬來一面戰鼓,藉助山崖,鼓面朝上固定好,又將一隻山羊的頭和前腿綁住,將山羊吊在崖邊的松樹上,羊的後蹄正好能擊到鼓面。當全部人馬下山以後,山羊由於脖子和前腿被縛,用力掙扎,後蹄即不斷擊鼓,鼓聲在山洞中發出咚咚咚咚的回聲。官兵又要在夜幕降臨時進攻了,但這一次使官兵大為震驚,他們聽到山上傳來激烈的鼓聲,不明白山上究竟發生了什麼事,更不敢冒然行動。等到半夜鼓聲停止以後,前哨人馬在沒有抵抗的情況下摸上山來,才發現人走寨空,被懸吊的山羊已經氣絕。此時,紀尚賓及山寨人馬已不知去向。
(5)大王之死
紀家寨大旗一倒,紀尚賓及眾弟兄隱匿民間,兩三年不見蹤影。然官府並沒有放鬆對紀尚賓的追緝。他們知道,紀尚賓如同一隻暫臥荒丘的猛虎,一有時機就會捲土重來,掀起更大的風浪。這正是:
今朝遁去覓無蹤,
隱姓埋名風波平:
他日如若逢良機,
餓虎撲食更兇猛。
此時官府上下才真正感到如今躲在暗處的紀大王比當年明火執杖的時候更可怕,因而日夜如坐針氈,唯恐什麼時候紀尚賓和他的兄弟們突然執刀夾棒冒出來。於是官府上下一面加緊提防,一面尋計問策,欲挑精銳兵將伺機捉拿紀尚賓及其散兵游勇。
且說泰安府有一位姓洪的謀士一日獻策:“紀尚賓隱匿民間,派兵捉拿如同大海撈針,只能暗中打探行蹤,相機行事。”他王張重金收買紀尚賓的親友,用其友剪除紀尚賓。此計果真奏效,不到半年時間,紀尚賓的幾個盟兄弟就先後被官府捉拿而送進監獄。然三年過去了,官府仍然沒有發現紀尚賓的蛛絲馬跡。
正當官府無計可施之時,一位農民打扮的不速之客投府獻策。這人自稱是紀尚賓的叔伯舅,說紀尚賓雖為草寇,但他卻是個孝子,其母年事已高,體弱多病,將不久人世。紀尚賓如果聽說母親去世,勢必回家奔喪,到時可設計剪除。
官府對紀尚賓這位“大義滅親”的母舅倍加讚賞,賞以布匹銀兩,並授計於他。不到兩個月,紀尚賓母親果然病逝,隱匿三載的尚賓深夜回家。然而在家守靈的時候,日夜有四、五個彪形大漢陪伴左右,外人不能近前,就連飲食都是隨身攜帶,不吃家中一口飯,不喝家中一滴水。
紀尚賓的家鄉有一種習俗,母親去世之後的三天內為停靈子女守孝日,第三天正式出殯,稱為三天大喪。出殯時雇有吹鼓手,並由死者的娘家打頂靈祭5其子的丈人家、女兒的婆家等做銘旌,打左右邊祭或前去擺祭。出殯前,眾子女手拄柳木哀杖披麻戴孝,跪謝打祭弔孝的眾賓朋。此時作為長子的紀尚賓不僅在出殯時要於靈前長跪,而且要在舉哀眾兄妹前領頭叩謝眾親朋。
紀尚賓自幼聰慧,又占山為王,久經淒雨風霜,深知這次奔喪凶多吉少,因此處處提防。他想,自己在守靈時可以有人在門外走動守護,但靈前謝客卻不能有人陪伴。於是他想出了一個絕招,暗地裡專門製作了一根又粗又長的柳木哀杖,先將柳木挖空,把一柄長劍插在中間,又用白布條纏繞起來:舉哀期間他一手握柳杖,一手抓劍柄,真箇像諸葛亮過江弔孝叮囑趙雲時說的“手不離劍,劍不離手”,時時提防不測。
下午五時左右,按照當地喪葬習俗,開始在大街上擺祭,頂靈祭、兩邊祭……足足擺了一條長街。由於是山大王的母親出喪,又加上紀尚賓親自為母親舉哀,全村的父老鄉親都來看熱鬧,連周圍村裡的人也來了。大街上擠滿了人,有的乾脆爬到牆頭上,樹權上。這是東溫石村多年沒有的大喪局。此時的紀尚賓也緊張極了。他知道只要謝完了祭,一切兇險都躲過去了。他深怕此時官兵化妝包圍,那他就插翅難飛了。但行孝又不能找人代替,唯一的辦法就是提防,隨機應變。
關鍵時刻到了,喪務禮賓沙啞著嗓子高喊:“謝頂靈祭呀!”紀尚賓面對著祭案前一拉溜並排站立著臉上毫無表情的幾位母舅和表弟,雙手高高舉起哀杖,雙膝跪地,上體低伏施磕頭大禮。說時遲那時快,就在他伏身的一剎那,受禮的那排客中有一人跨步向前,只見一道白光閃過,“咔嚓”一聲,紀尚賓人頭落地。殺人者正是他那位歪脖子舅,斷頸中噴出的鮮血染紅了頂靈祭客人的孝服,紀尚賓的孝服全然成了一件血衣……。他那歪脖子舅父受官府收買,弔孝前就在孝服寬大袖筒內暗藏了一把菜刀,單等紀尚賓拜謝頂靈祭時出手將其殺掉。紀尚賓雖聰明過人,並事前將劍藏於哀杖之中,卻萬萬沒有想到在施禮之時被舅父所殺。後人戲說紀大王避殺身之禍防不勝防,推出一歇後語:“溫石埠的哀杖——指不得。”意思是說雖作好了充分準備,哀杖內暗藏了武器,但危急時刻用不上,這哀杖靠不住。有詩為證:
自幼倔強逞剛強,
揭竿舉旗上山崗。
官兵萬千無奈何,
母舅刀下一命亡。

地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