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文章
朝陽門和東四牌樓
夏開元
解放前,我住在朝內大街南小街北口,那時候我正上國小,因為空閒時間多,家裡也沒人管,我就經常到朝陽門附近玩,當時人們習慣稱朝陽門為齊化門,崇文門為哈德門(明朝名稱)。朝內大街很窄,而便道卻很寬敞,兩邊的開闊帶從朝陽門一直延伸到東四牌樓(現在的東四十字路口)。
解放前,牌樓是北京的名勝景觀,有東四牌樓、西四牌樓,還有坐落在前門箭樓南面的五牌樓。東四牌樓與西四牌樓一樣,是由東西南北四座牌樓組成的,這四座牌樓在十字路口形成一個“口”字,現在說的東四,應該是東四牌樓的簡稱。當時房屋矮小,牌樓就顯得巍峨高大。每個牌樓有三個出入口,中間走汽車、電車;兩邊走洋車、腳踏車,在四牌樓附近有許多大商號,顯得非常熱鬧,平時我願意到四牌樓附近遛彎兒,在牌樓上有一排排的燕窩,一到晚上,無數的燕子圍繞牌樓尖叫著飛來飛去,形成一個獨特的景觀。出了朝陽門一直往東就是東嶽廟。一直往西走,過了四牌樓就是隆福寺,這兩個地方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當時的隆福寺不像現在有許多商場和大廈,而是在一個廟裡面,密密麻麻擺了很多小攤,有賣藝的、吹糖人的、看西洋景的、拉洋片的、賣布頭的,還有許多小吃攤,顯得非常熱鬧。
沿朝陽門內大街兩側的開闊地也熱鬧非凡,雖不像隆福寺那么熱鬧,但也形成了兩排地攤,有賣菜的、套圈的、租小人書的、打鐵的、賣舊貨的,我常到那裡去看小人書。出了朝陽門不遠就是亂葬崗子,即到處是墳頭,還有燒磚留下的水坑,稱窯坑,一到禮拜天,我就找幾個小朋友常到那裡游泳和捉蛐蛐。朝陽門附近沒有什麼公共汽車,只是在東四牌樓有有軌電車,電車是兩節車廂,一面開一面響著叮噹的鈴聲。也稱噹噹車,路線是由東四牌樓往北到交道口,往西拐過小經廠、鼓樓然後往南到地安門、再往西到廠橋、再往南到西單、往東過天安門到東單再回東四。我也曾坐著電車到天安門附近玩,那時不像現在的長安街,根本沒有像樣的馬路,只見一片片的垃圾和煤渣堆積成山,一片荒蕪。
朝陽門大街附近的變化是歷史的見證。在日本侵華時期,每天一到晚上八點就關城門,看見過拿著刺刀耀武揚威的日本兵;看見過排隊買混合面的窮苦百姓;看見過舊北平街上,美國大兵的吉普車呼嘯而過;也看見過解放前夕,堆滿沙袋形成的碉堡和傅作義的軍隊。
1948年12月31日解放軍舉行了入城式,朝內大街上貼著軍管會的公告,人們湧上街頭,扭著秧歌、打著腰鼓,歡慶古老的北京迎來了春天。
星移斗轉,彈指60多年過去。但是,至今我還一直懷念著當年的朝陽門和東四牌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