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吳寺

東吳寺

東吳寺位於江蘇省蘇州市吳中區東方大道醒湖路,始建於元末明初。抗日戰爭時期,淞滬一戰,東吳寺被夷為平地,後重新修建。

歷史沿革

東吳寺位於蘇州葑門外獨墅湖西岸的郭巷鎮浮橋村,始建於元末明初。東吳寺所處的位置,北臨滬寧大運河,東是京杭大運河,在明代是蘇滬、蘇杭水上商貿的重要航道,原東吳寺規模甚大,當時寺基之大,吳地少見,香火鼎盛,佛事興旺,據說可匹敵西園寺。

寺北有座三孔花崗石樑橋——大浮橋,又名大年橋、大牛橋,原在東吳寺門前的航道上,當時這裡沒有橋,去東吳寺敬佛進香必須擺渡,很不方便。元代時村民公建了一座用三根木頭連線的長橋,然木橋經不起日曬雨淋,每年都要更換木料,數十年後木橋終於坍塌,村民不得不仍靠擺渡進香。直到清初灣里村有家朱姓富戶在方丈的勸導下出資造了此橋。清乾隆《元和縣誌》有載:“牛橋(即大牛橋、大浮橋)里人朱國梁造。”太平天國起義,“長毛”拆毀了此橋,並搗毀了東吳寺古剎。辛亥革命後,民國三年,商人錢鼎募資重建。錢氏造橋不為私利,鄉民感動,便集資重修了東吳寺。抗戰爆發,淞滬一戰,日寇轟炸,東吳寺被夷為平地,從此,東吳寺在吳地銷聲匿跡。

近年來,為保護文物,具有歷史意義和文物價值的大浮橋按原樣搬遷至東吳寺後濕地公園的河流上,並重建了東吳寺 ,在明琦法師的悉心操持下,又不斷增建了玉帝殿、文殊殿、普賢殿、地藏殿、萬佛殿、照壁、牌樓、居士樓、齋堂、大雄寶殿等建築,開通了進寺道路,停車場,古剎正日益興盛。

故事傳說

這裡的大浮橋曾有個傳說故事。 傳說這裡直到明代中葉,河上還無橋。當地人去東吳寺進香都得擺渡,所以東吳寺的所在位置又名“擺渡口”。相傳清代初年,有個豪里(現郭巷鎮灣里村)巨富朱百萬,擺渡進香,上得岸來,小和尚急稟方丈,開哪扇門迎接。方丈隨口答道,開東門吧。東門是偏門,朱百萬不能進正門,心裡不悅。正在他燒香拜佛的時候,小和尚又來請示方丈說,有個朱百萬家的女傭要來燒香,開哪扇門?方丈連忙讓開正門,且親自迎接。朱百萬更加惱火了,和方丈論理。方丈直言相告:“你前世是牛,她前生是人,你是牛投人,她是人投人,此其一;你腰纏萬貫,是靠眾人頭上刮來的,她用來燒香的錢是燒飯時候從稻柴里一粒粒揀出來,積了幾年才夠的。你們二人不一樣。佛門規矩,正門進正人,偏門進偏人,非老衲欺人也。”不想朱百萬倒是個明白人,聽了這席話,甚感內疚,便出錢在廟門口造了這座橋,取名“大牛橋”,這也是大浮橋最初的名字。

地理位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