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吳大學[台灣地區著名私立綜合性大學]

東吳大學[台灣地區著名私立綜合性大學]

東吳大學(Soochow University, SCU)於1900年由基督教監理會在蘇州創辦,是中國第一所西制大學;1951年在台灣復校,也是台灣第一所私立大學,歷史悠久,被視為最佳的私立大學之一,與位於江蘇的蘇州大學同宗同源,並互為姊妹學校。學校現有外雙溪及城中兩校區,分別位居台北市文教、政經精華動線上。文、理、外語三學院位於外雙溪,此處為一文化風景區,毗鄰台北故宮博物院;法、商學院及推广部則位在政治經濟重心之台北市城中區,兩校區周邊交通便捷。 1951年,東吳旅台同學會首議在台復校,先設東吳補習學校於台北市漢口街,三年後奉教育部核准恢復東吳大學法學院,為台灣第一所私立大學,設有法律、經濟、會計、政治、外文等學系;1956年於外雙溪現址擴建校舍,續增設學系;1961年全校遷入外雙溪校區,再越八年而恢復大學建制。 1972年台北市城中校區第一大樓竣工,自此學校即擁有兩個校區;發展迄今已有二十二學系、二十一個碩士班及六個博士班,學生總數約一萬三千人。 秉持中、西文校訓“養天地正氣、法古今完人(Unto a Full Grown Man)”的精神,東吳大學致力發展成一所精緻、有特色、具前瞻性的優質教育綜合性大學,培育兼備專業與通識,富創意及執行力之社會中堅人才;學校地靈人傑,內涵精緻,洵為深具特色而完整之綜合大學。 2016年倡議成立「優久大學聯盟」,其成員包括銘傳大學、世新大學、淡江大學、輔仁大學、台北醫學大學、中原大學等12所創校都超過50年的前段私立大學 。

基本信息

辦學歷史

淵源

東吳大學 東吳大學

東吳大學的淵源可以追溯到監理會在蘇州和上海開辦的幾所學校。1871年,美國基督教監理會(監理會於1939年與美以美會合併改名為衛理公會)在蘇州十全街設立存養書院,1879年遷至天賜莊,並改名博習書院(The Buffington Institute)。後併入上海中西書院(the Anglo-Chinese College,1882年創辦)。

東吳大學實際上是在蘇州的宮巷中西書院的基礎上發展而成的。1895年,中國在甲午戰爭中慘敗,激發了年輕人學習西方知識的熱情。1896年,蘇州監理會宮巷教堂牧師孫樂文(D.L.Anderson)為回應一群年輕的中國學者學習英語的要求,在蘇州開辦了宮巷中西書院(Kung Hang School),第一批學生有25人。到1898年11月,學生已超過100人。

創辦

1899年,監理會決定在蘇州開辦一所大學。1900年12月該校董事會在上海組成,孫樂文被選舉為新大學的首任校長。新大學取名為東吳大學堂,當時成立文理,醫和神學三科,辛亥革命後改稱東吳大學。1901年6月24日,在美國田納西州以“Central University in China”名稱註冊。

1901年3月,宮巷中西書院遷入天賜莊博習書院舊址,東吳大學堂正式開學,成為美國基督教在中國建立的早期教會大學之一。開辦之初,只設中學班,學生不足百人。到1905年開始招收12名大學生。該校西學課程大體仿效美國大學,國學則自作安排,分設有文理,醫和神學三科和附中數所(分別位於蘇州、上海和湖州)。

發展

1907年東吳大學首次授予畢業生學士學位(中國第一個文學士學位(沈伯甫))。

1908年東吳大學在美國田納西州註冊名稱改為“Soochow University”。

1909年東吳大學頒授三個醫學士學位,後未繼續(1912年醫科撤銷)。

1910年東吳大學增設神學科。

東吳大學 東吳大學

1911年3月,孫樂文去世,校董會選舉同一宗派的上海中西書院的校長葛賚恩(J.W.Cline)為東吳大學的新校長。這一任命也就使上海中西書院與東吳大學合併組成了東吳大學的文理科。當時大學生人數為50名左右。

1912年東吳大學頒授第一個神學學士學位(同年神學科撤銷)。

1915年東吳大學於上海崑山路中西書院原址設立法科,規定學生需在大學文理科學習兩年後才能投考。頒授第一個理學士學位。

1917年東吳大學頒授中國第一個碩士學位(徐景韓)。

1918年東吳大學頒授第一個法學士學位。

1927年文理科、法科分別更名為文理學院及法律學院。

1928年東吳大學開始招收女生。頒授第一個法學碩士學位(金蘭孫)。

1929年文理學院分為文學院及理學院。自此東吳大學設有文、理、法三個學院。文學院及理學院在蘇州,法學院在上海崑山路)。

復校

1949年,國民黨政府遷台。東吳大學在台校友倡議復校,1951年籌組董事會,於台北市漢口街借屋設東吳補習學校,設法政、商業、會計及英文四科。1954年台灣當局“教育部”以東吳補習學校辦學績效卓著,核准先行成立台灣東吳大學恢復法學院,設法律、政治、經濟、會計四系並附設外國語文學系,為台灣地區第一所私立大學。1957年購得士林外雙溪土地七甲和士林鎮公所贈與之土地共十五甲,此時石超庸校友接任院長,積極推動建校事宜。

兩年內完成第一棟教學大樓(寵惠堂)及學生活動中心。1961年全校由台北市漢口街遷到外雙溪現址。至此東吳師生終於有了一個屬於自己的美麗校園。在台復校的過程艱辛坎坷,衛理公會及美國基督教高等教育聯合會未予支持,物質條件極其窘困。但在董事會苦心奔走,海內外校友及教會熱誠捐助下,東吳依然堅守嚴謹校風踏實辦學,為東吳學子樹立了良好的典範。

東吳大學在台復校後的關鍵成長期

遷入外雙溪校區後的二十年,是東吳大學在台復校後的關鍵成長期。歷經石超庸(任期1957~1968)、桂崇基(任期1968~1969)及端木愷(任期1969~1983)三任校長。石校長任內全心致力教學水準的提升,學生成績采嚴格的淘汰率,為學校奠立穩定的根基。1969年“教育部”終於核准東吳大學恢復大學建制。

東吳大學舊址 東吳大學舊址

端木校長接任後則積極開創發展,任內增設十二個學系、七個 研究所、三個博士班,圖書館、哲生樓、音樂館及教師研究大樓等校舍相繼建成,又在台北市貴陽街設城區部,並興建兩棟教學大樓。教學設施日趨完善,校區規模已然成型。愛校的熱情凝聚了董事會、全體師生及校友,東吳人憑藉著堅強的毅力走過慘澹歲月,培育英才無數,締造了辦學佳績,也贏得社會的認同與支持。

台灣東吳大學經過過去二十年的耕耘,已成為一結構完整的綜合性大學。此時期的台灣東吳大學發展為兩個校區。外雙溪校區位於文化風景區,安置文、外語及理三學院;城中校區位於政經文化中心,安置法、商兩學院及推广部。兩校區均屬台北市的精華區域。東吳大學已演變成一有特色、有內涵、有制度的精緻大學。歷任校長致力於提升學術研究能力、拓展與國際及大陸的學術交流、推行校務運作制度化,並與社區建立良好互動關係。東吳與附近中國小形成一校群彼此支持。台灣地區各地校友會、系友會及校友總會亦相繼成立。

2000年東吳慶祝建校一百年,展望未來台灣東吳大學仍將秉持“養天地正氣,法古今完人”的校訓精神,以“教育而得天下之英才”的辦學理念,培育“樸實熱誠堅毅,專業通識巨觀”的青年學子。不僅要維護學校作為人才培育的勝境,更在新世紀致力發展成為學術研究的清源。

恢復發展

1951年東吳大學 (蘇州)旅台同學會推動在台復 校,但因為法令限制,先設立東吳補習學校,設法政、商業、會計及英文四科,暫以台北市漢口街為校址。

1954年7月,教育部以東吳補習學校辦學績效卓著,核准先行成立東吳大學恢復法學院,設法律、政治、經濟、會計四系並附設外國語文學系,為台灣第一間擁有私立大學建制的學院,也是第一個設立會計系的大學。

1957年購得士林外雙溪土地七甲加上士林鎮公所贈與之土地共十五甲,由石超庸校友接任院長,積極推動建校事宜。

1958年3月開始遷入位於台北市郊外雙溪之新校址。

1969年奉準恢復完全大學建制,隨後逐步增設各學系與學院。

2000年東吳大學與同源的蘇州大學同慶建校一百年。

2004年由前“行政院副院長”劉兆玄接任校長,即展開多項重大校園制度及建設更新,將東吳明確定位為“一流的教學大學”,連續2年獲得“教育部”教學卓越計畫2億多新台幣,為公私立排名第一。也獲得政治系校友、富蘭克林證券總裁劉吉人捐贈1億元作為人社院學生雙修商學院之獎學金,這也是東吳在台復校53年來,金額最高的一筆捐款。

2008年外雙溪校區第一教學研究大樓及第二教學研究大樓落成,為東吳大學帶來新紀元。

2008年劉兆玄出任“行政院院長”後,副校長馬君梅暫代校長一職。10月15日黃鎮台教授接任校長。

2010年台灣東吳大學與江蘇蘇州大學同慶建校一百一十周年。

學術研究

學術資源

館藏資源
圖書資料
圖書(含期刊合訂本)(冊)中文:543,701
外文:322,259
合計865,960
電子資料
中外文線上(自購或自行建置)資料庫(種):268
電子期刊(種):41,955
電子書(可使用)(種):1,363,323
合計1,405,546
非書資料
中外文微縮影片(單片):133,299
微縮影片(卷片):3,831
視聽資料(件):39,837
地圖(件):418
其他(手稿/樂譜/等)(件):26,944
合計204,329
現期書報
中、日文期刊(種):918
西文期刊(種):227
中、日文、西文報紙(種):22
合計1,167

(截至2016年10月 )

文化傳統

校徽

校徽 校徽

東吳大學校徽的設計包含中英文校名及校訓。紅黑二色原是法學院的校徽顏色,反映了當時強調鐵血精神的時代背景,其後紅與黑則成為東吳的校色,如今校色更有新的詮釋,紅色象徵熱誠,黑色象徵堅毅與包容。

校訓

校訓 校訓

東吳大學是先有英文校訓,後才有中文校訓。英文校訓Unto a Full-Grown Man出自新約聖經以弗所書第四章第十三節,寓意“教育成人”;1929年校政部會議通過楊永清校長提議,以“養天地正氣,法古今完人”為中文校訓。

校歌

1935年以前校歌

(一)

葑溪之西,胥江之東,廣廈萬間崇。

恁欄四望,虎丘金雞,一例眼球籠。

東吳東吳,人中鸞鳳,世界同推重。

山寶海涵,春華秋實,聲教暨寰中。

(二)

皇皇母校,共被光榮,羨我羽毛豐。

同門兄弟,暮雲春樹,記取古吳東。

東吳東吳,人中鸞鳳,世界同推重。

山寶海涵,春華秋實,聲教暨寰中。

(三)

天涯昆弟,一旦相逢,話舊故鄉同。

相期努力,敬教勸學,分校遍西東。

東吳東吳,人中鸞鳳,世界同推重。

山寶海涵,春華秋實,聲教暨寰中。

1935年以後校歌

(一)

天開圖畫,地秀山湖,佳勝蔚東吳。

人傑地靈,雲興霞起,黌序創宏圖。

中西文藝,並蓄兼輸,國運待昭蘇。

古今完人,天地正氣,更勉以同符。

(二)

資籌中美,經始規模,堂廈峙姑蘇。

道契大同,教無畛域,一體治洪爐。

致知格物,學應時需,中外早馳譽。

古今完人,天地正氣,更勉以同符。

(三)

茫茫禹域,整頓匡扶,責任在吾徒。

法治興邦,培才滬上,幾輩已前驅。

經綸政法,理國嘉祺,群治最相須。

古今完人,天地正氣,更勉以同符。

(四)

春風廣被,化雨沾儒,永念系東吳。

天涯一室,氣求聲應,同樂共艱虞。

輔國維材,廣才維學,眾望注東吳。

古今完人,天地正氣,更勉以同符。

1963年以後校歌

(一)

雙溪瀠秀,綠籌平曠,勝境立宮牆

德智兼修,中西融貫,救世遇賢良

東吳舊譽,台灣繼刱,聖道必弘揚

古今完人,天地正氣,日月看重光

(二)

桃李爭榮,春風和暢,弦誦樂無量

博愛胸懷,自由思想,行健達堅強

東吳舊譽,台灣繼刱,聖道必弘揚

古今完人,天地正氣,日月看重光

(三)

風雨雞鳴,晨鐘敲響,英俊共升堂

科學新知,心靈修養,蔚起樹乾綱

東吳舊譽,台灣繼刱,聖道必弘揚

古今完人,天地正氣,日月看重光

(四)

海闊天高,前瞻開朗,志氣自軒昂

敬業樂群,開來承往,國運進隆昌

東吳舊譽,台灣繼刱,聖道必弘揚

古今完人,天地正氣,日月看重光

活動

東吳國際超級馬拉松

東吳大學自1999年開辦東吳國際超級馬拉松24小時賽來,除2000年、2006年因故停辦2次外,年年都吸引各國好手前來競技。1999年,林義傑、江麗紋在東吳分別創下全島男子、女子第一個24小時賽的紀錄-220公里、138公里(男子組紀錄保持人為陳俊彥,紀錄244公里:女子組紀錄保持人為邱淑容,紀錄206公里);2002年,日籍的關家良一更在東吳創下亞洲24小時賽的新紀錄-266.275公里!東吳大學舉辦的超級馬拉松賽事,除受到全球熱愛馬拉松好手的重視,東吳大學配合舉辦的睡衣派對、志工服務,也讓參與的同學、參賽者與社會大眾留下深刻的印象。

2007年東吳國際超馬重新復辦。

東吳政治系事件

首位政治學系主任(1954-1958)張佛泉亦是與胡適,雷震共同參與《自由中國》創刊的靈魂人物。傅正則兼任《自由中國》半月刊編輯(1971-1991任教於政治系),於1956年在該刊出版“祝壽專刊”後4年,被警備總部以涉嫌叛亂逮捕。政治系自此遭情治單位長期監視。1981年,校園內出現第一份由學生出資發行的聯合班刊《蓄艾》,發表他們對各種政治問題的看法,遭到校方下令停刊。隔年,政治系學生又發行一份《東吳政治月刊》,因為刊登黨外雜誌《深耕》的廣告,也遭撤銷發行。1982年11月9日政治系學生組織的“政治系學會”,為二年級同學舉辦台北市議會旁聽活動,當天下午正好國民黨籍議員和黨外議員各有一個小組進行質詢,於是,該學會的學藝組就委託黨外市議員謝長廷辦理手續,集體前往旁聽。之後情治單位,指控黃爾璇帶領大批學生到議會聽黨外議員的質詢,並且數度帶領學生鼓掌。身為政治系二年級學生的導師黃爾璇,於隔年5月遭校方“解聘”。政治系遂被“教育部”勒令減班重創,直至1983年新任主任郭仁孚到任才逐步回復。

知名校友

法政界

蔣孝嚴- 中國國民黨籍立法委員、前外交部長、前行政院副院長、前總統府秘書長。

蔣孝慈 - 前東吳大學校長、國民大會代表。

城仲模- 大法官、前司法院副院長、前法務部長。

劉三錡- 前行政院主計長、教育部會計長、育達商業技術學院校長。

吳英昭- 中國國民黨籍前最高法院檢察署檢察總長

陸潤康- 中國國民黨籍前財政部長(1984-1985)、大安銀行董事長。

韓國瑜- 2018年當選高雄市長、台灣地區第二屆、第三屆、第四屆立法委員。

白培英- 中國國民黨籍前財政部長(1992-1993)、中原大學董事會董事長。

王榮周- 財政部次長、財政部國庫署署長、法務部調查局第二位文人局長

程家瑞 - 東吳大學法學院院長、駐希臘大使、 亞洲國際航空法暨太空法學會會長、巴黎國際太空法高等研究院院士

胡正堯- 中國國民黨籍外交官、駐巴拿馬大使、駐巴拉圭大使、駐玻利維亞代表、外交部中南美司司長(政治系59級)

李德武- 前行政院退輔會副主委、行政院七組組長、交通部首席參事、司長。

李念祖 - 中華民國、美國律師、理律法律事務所副執行長。

吳新興 - 中華民國駐菲律賓大使、行政院僑委會副主委、海基會副秘書長、國立成功大學政治經濟學研究所教授

陳金讓 - 總統府資政、國民大會秘書長、考選部部長。

謝志偉 - 東吳大學德文系教授、前新聞局長(2007-2008)、前駐德代表(2005.5-2007)。

黃文 - 司法院司法人員研習所所長、司法院副秘書長。

賴杉桂 - 經濟部中小企業處處長(2001年-)、經濟部商業司副司長(1998年-2000年)。

葉維銓 - 總統府第一局局長、行政院研考會綜合計畫處處長、國家檔案局籌備處副主任。

詹志宏 - 前陸委會企劃處長兼海基會副秘書長。

鹿篤瑾 - 行政院主計處副主計長(2008-)。

顏宗明 - 行政院國科會新竹科學園區管理局局長、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專門委員、行政院勞工委員會科長

戴立寧 - 前財政部金融司司長、前首席參事、前保險司司長、前證管會主委、前財政部次長、華僑商業銀行前任董事長、現任中國上海上投摩根基金管理公司獨立董事(經由上投摩根股票型基金的招募說明書中得知)。

羅淑蕾- 台灣會計師,台北市會計師公會理事長,2007年遞補擔任親民黨不分區立委,2008年起任國親聯盟不分區立委。

鄭文龍- 法律扶助基金會發起人、2008年陳水扁家庭密帳案委任律師。

陳雲南 - 法務部參事、南投、新竹地檢署檢察長。

鄧振中- 中國國民黨籍經濟部政務次長、中華民國駐世界貿易組織代表團副代表、駐美國代表處副代表、行政院大陸委員會副主委(法律系63級)

洪昭男- 中國國民黨籍監察院監察委員(2008年-)、立法委員(1981年-2005年)、外交部科長、駐美國領事。

卓榮泰- 前總統府秘書長。

徐鴻志、許新枝- 前地方首長(桃園縣、新竹市)。

林政則 - 新竹市長、前立法委員、中華大學創辦人之一、康寧大學創辦人之一。

張宏陸 - 前板橋市市長(政治系)

張廖萬堅 -台中市市議員(政治系)

陳莉茵 -財團法人罕見疾病基金會常務董事、台灣弱勢病患權益促進會理事、美國小麥協會台灣事處執行秘書(政治系)。

徐中雄、洪玉欽、彭紹瑾、許淵國、周伯倫、張清芳、鄭三元- 現任、前任立法委員。

吳美齡 - 台灣高雄地方法院檢察署檢察官。

工商界

辜濂松- 企業家、總統府顧問、中華民國(台灣)無任所大使。

辜仲諒- 企業家、中國信託總經理。

劉吉人 - 富蘭克林證券投資顧問股份有限公司總裁、董事長暨總經理、坦伯頓國際股份有限公司中國首席代表暨董事總經理。(政治系66級校友)

杜英宗 - 花旗環球 台灣區董事長、美國高盛公司(Goldman Sachs)紐約總部副總裁、和運租車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王金山- 會計師、Deloitte 台灣 勤業眾信會計師事務所集團副董事長。

王正一- 桂冠實業董事長。

宋文琪 - 怡富資產管理台灣區總經理、JP摩根集團董事總經理、怡富大中華區共同基金行銷部經理。

宋光夫 - 奇美食品、奇菱科技董事長。

何月欣 - 喬山健康科技(股)公司副董事長(世界第四大的國際專業運動健身器材集團)。

杜總輝 - 前建弘投信董事長。

張良士 -中華航空公司副總經理。

張清添 - 台塑環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

洪啟仁 - 安侯建業聯合會計師事務所執行董事。

高文津 -高傑建設公司董事長。(政治系64級)

高樹煌 - 前統一證券總經理。

高志誠 - 台灣聯合物流公司總經理。

蔡木霖 - 台灣省菸酒公賣局董事長(2006年-)

翁建仁- 宏碁全球資深副總裁。

張教華 - 味全公司總經理、味全食品事業群副總經理。

陳盛山 - 華信航空董事長(政治系75級)

陳調鋌 - 科準科技公司董事長、工研院課長、美商益華科技研發經理、國科會國家系統晶片設計中心研發組長、思源科技副總、思源科技基金會執行長

黃彥鈞 - Dominos達美樂披薩台灣區總經理。

賴春田 - 會計師、PwC 台灣 資誠會計師事務所所長、亞太固網董事長、前國防工業發展基金會監事、資誠會計師事務所合夥主席。

薛明玲 - 會計師、PwC 台灣 資誠會計師事務所所長。

李燕松 - 會計師、PwC 台灣 資誠會計師事務所副所長。

陳永清- 會計師、PwC 台灣 資誠會計師事務所副所長。

魏永篤 - 會計師、勤業眾信會計事務所總裁。

黃明富 - 中租實業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台塑公司財務經理。

蕭裔芬 - 中天新聞主播、鴻海精密工業集團總裁特助、財團法人永齡教育慈善基金會發言人。

蔡慧貞 - 知本形象設計公司總經理

文藝界

查良鏞-知名小說家,筆名金庸。

王昆義 - 自由時報撰述委員。

王淑麗- 德文系畢,前TVBS文字記者、新聞主播與氣象主播、三立記者。

王浩- 台北市議員、中視新聞部記者。

朱延平- 電影、電視導演。

于美人 - 中文系畢,電台主持人、電視主持人。

廖福順 - 中天新聞部總監。

石怡潔 - 國貿系畢,八大1台主播、新聞部副主任、前台視記者主播、環球電視台記者主播。

邱瑗- 國家交響樂團執行長(2006年-)、加拿大溫哥華英皇學院學務長。

邱秀珍- 傳訊中天、環球、三立、東森新聞台主播、新聞節目主持人、龐建國前妻。

路寒袖 - 國家文化總會《新活水》總編輯(2005-)、台灣日報副總編輯兼藝文中心主任(1995-2005)、國家台灣文學館《台灣文學館通訊》總編輯

施福珍 - 兒童文學作家、第六屆鐸聲獎音樂教育特別貢獻獎(1988)。

姚若龍- 名作詞人,至目前為止發表國、台語歌詞共一千餘首。

阿盛 - 中國時報副刊編輯、名作家。

黃致祥 - 英文中國郵報社(China Post)社長兼發行人。

張乾琦- 攝影家、馬格蘭協會會員(Magnum)、世界新聞攝影比賽(World Press Photo)首獎、尤金·史密斯獎(W.Eugene Smith Award)。

周盛淵 - 中時媒體集團總經理、中國時報發行人、中天董事長、中視總經理。

陳靜蘭- 年代新聞主播、前台視新聞部文字記者、主播、中天新聞主播。

謝明智 - 日文系畢,中視日語新聞翻譯、主播。

陳中申- 音樂家、台北市立國樂團指揮(1992-2003)、1992年全國十大傑出青年、1998年中興文藝獎音樂獎。

顏蘭權- 新銳導演,《無米樂》(2004)、《地震紀念冊》(2002)。

粟奕倩 - 曾主持華視教學部“莒光園地”、“每日一字”,是中華民國國軍官兵最熟悉的主持人之一。

葉佳修- 作曲人、校園民謠奠基人之ㄧ。

蔡郁潔 - 經濟系畢,東森晨間新聞主播,曾任TVBS新聞部記者、華視新聞部記者。

顧名儀- TVBS新聞主播、飛碟電台記者、編播。

萬仁- 電影導演,《兒子的大玩偶》(1983)、金馬獎編劇獎作品《油麻菜籽》(1984)。被視為台灣新電影重要導演之一。

蘇顯達 - 小提琴家、台北愛樂管弦樂團首席。

李聖傑- 中文系畢,音樂人,網球國家代表隊選手。

阮丹青- 知名廣播節目主持人,音樂人。

利菁- 知名節目主持人,藝人。

劉謙(魔術師)- 日文系畢,知名魔術師,藝人。

趙虹喬- 會計系畢業,喬傑立家族旗下女團七朵花的團長,前R&B組合的團員,藝人。

劉品言- 台灣二人女子團體Sweety成員之一,藝人。

魏蔓-國貿系畢業,台灣知名模特,藝人。

田金益 - 台灣法學雜誌總經理,總編輯。

林廷遙 - 誠品股份有限公司法務經理,中國法律評論主編。前台灣法學雜誌執行總編輯。

學術界

周質平-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東亞研究中心(East Asian Studies Program) 主任、教授。

胡楚生 - 新加坡南洋大學(後改為南洋理工大學)助理教授、國立中興大學中文系教授。

孫同文- 香港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助理教授(1992-1996年)、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公行系教授。(政治系70級校友)

袁鶴翔 - 香港中文大學英語系主任、教授、前國立政治大學、國立台灣大學、東吳大學講座教授。

梁國源 - 寶華綜合經濟研究院院長、清大經濟學系系主任、經濟研究所所長。(經濟所校友)

許舒翔 - 環球科技大學校長。(政治系校友)

李肇修- 國立台南藝術學院校長(2007-)、台灣史上最年輕國立大學校長。

曾育裕 -國立台北護理學院副校長、前總務長、前學務長。

王毓正 - 國立成功大學法律學系暨研究所教授。(法律系)

朱心蘅 - 逢甲大學財務金融學系教授。(經濟系校友)

王偉勇- 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學系主任、研究所所長、東吳大學總務長、主任秘書。

王韶濱 - 國立中興大學會計學研究所助理教授、元智大學助理教授。

王永一 -國立嘉義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教授。

吳志光 - 天主教輔仁大學法律學系公法學教授。(法律系)

吳重禮 - 中央研究院政治學研究所研究員、前國立中正大學政治系教授。

吳明上 -義守大學大眾傳播學系教授。

吳睿人 - 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員。(法律系校友)

呂炳寬 -東海大學公行系副教授、前中台科技大學副教授。

邱志淳 - 世新大學行政管理學系助理教授。

江惜美 -銘傳大學套用中文系主任、台北市立師範學院語文教育系教授、輔導組主任。

沈有忠 - 東海大學政治系助理教授。

胡龍騰 - 世新大學行政管理學系教授、台灣透明組織知識管理部主任。

尹章華 -國立台灣海洋大學法律研究所代所長、消費者文教基金會執行董事兼消費者報導雜誌社社長。

余啟民 - 東吳大學法律系副教授、東森國際網路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兼法務處主管。(法律系)

李玲玲- 東吳大學法律系民法副教授。(法律系)

李復甸 - 世新大學法學院院長。(法律系)

李金城-國立高雄師範大學中文系教授

李建良- 中央研究院法律研究所籌備處研究員、國立台灣大學法律系兼任教授(法律系)

林誠二- 東吳大學法律系民法教授、前國立中興大學法律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林瓊珠 - 東吳大學政治系助理教授。

林建隆- 東吳大學英文系教授、詩人、“流氓教授”(曾管訓、提報流氓)。(英文系)

武永生 - 銘傳大學法學院院長。

莊修田 - 中原大學室內設計系副教授、台灣室內空間設計學會(創會)理事長。

莊國銘 - 暨南國際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學系助理教授、中國文化大學政治系助理教授。

張五嶽 - 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教授。(政治系)

張火慶 - 國立中興大學中文系教授。

張曉風- 國立陽明大學教授、國家文藝獎、中國時報文學獎、聯合報文學獎、中山文藝獎得獎人。

張曼娟- 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香港中文大學助理教授、教育部“文藝創作”小說首獎、中華文學獎得獎人。

廖玉蕙- 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學系教授、中國文藝協會文藝獎章、中山文藝創作獎、中興文藝獎章。

張堂錡 - 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中研所博士班)

徐仁輝- 世新大學經濟學系主任、前台北縣政府財政局局長。

黃常仁 - 國立高雄大學法律系刑事法學教授、前主任。

黃介正 - 淡江大學戰略所所長、陸委會副主委、美國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CSIS)資深研究員、美國布魯金斯研究院研究員(政治系)。

黃煥榮- 銘傳大學公共事務學系教授、主任。

超順文 - 國立台灣大學日本語文系主任。

董保城 - 國立政治大學前總務長、法律系教授。考試院考選部政務次長。

詹炳耀 -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助理教授

廖文煥 - 中國文化大學法律系主任教授。

廖森茂 - 中原大學電子學系主任、教授。

蔡定平 - 國立台灣大學物理系教授(物理系72級)。

蔡志方 - 國立成功大學法律學系暨研究所所長。

蔡偉銑 - 東海大學行政管理暨政策學系助理教授。

周天 - 中原大學財經法律系主任。 (法律系)

袁鶴齡 - 國立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所長、中華台商研究學會副理事長、夏潮基金會董事、若水堂圖書公司總監、東海大學政治所兼教授

卓惇慧 -文藻外語學院英文系教授。

楊志弘- 銘傳大學大眾傳播學系主任、所長、傳播學院院長、前中時報系記者、撰述委員、執行副總編輯。

楊楨- 東吳大學法律系教授、前法學院長、前發展處長 (法律系)

游志誠-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系教授、前主任。

程明修 - 東吳大學法律學系行政法學助理教授。(法律系)

陳子平 - 東吳大學法律學系刑法學教授。(法律系)

陳立剛- 東吳大學政治系副教授、東吳大學發展處處長。

陳俊明- 理論與政策季刊總編輯、國家發展研究院研究處處長、世新大學行政管理學系教授。

陳麗君- 東吳大學助理教授。

陳瑞崇 - 東吳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

陳榮傳 - 國立台北大學法律學系教授。

陳美華- 東海大學社會系助理教授。

陳炳昆 - 世新大學日文系主任、教授。

陳艷紅- 中央警察大學通識教育中心主任、教授。

蔣美華-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系教授。

成永裕 - 東吳大學法學院長、東吳大學法律系副教授、律師(法律系)

蔣麗君- 國立成功大學政治系教授、樹德科技大學國際企業與貿易系主任。

潘維大- 東吳大學法學院長、教授、前學生事務處長。(法律系)

潘懷宗- 東吳大學兼任副教授、教授,國立陽明大學副總務長、儀器中心主任、主任秘書、副教授、教授(化學系)

潘秀菊 -國防大學國防管理學院法律學系主任、教授

蘇文郎 - 國立政治大學日本語文系主任、前東吳大學推广部日文班主任。

蘇伯顯 - 國立政治大學企管系教授兼政大公企中心主任(政治系)。

鍾芳珍 - 淡江大學日本語文學系副教授、成人教育部日語中心主任。

羅清俊 - 國立台北大學公行系副教授、淡江大學公行系副教授、前中台科技大學講師。

劉兆祐 - 國立台北大學、台北市立師範學院教授、主任、所長、東吳大學講座教授。

劉如熹 - 國立台灣大學化學系教授、工業技術研究院工業材料研究所副研究員、研究員、主任。

劉書彬 -東吳大學政治系副教授、樹德科技大學助理教授。

鄭冠宇 - 東吳大學法律系副教授、前中華比較法學會秘書長、中國文化大學法律系專任副教授。(法律系)

閻振瀛- 國立成功大學外文系教授、前文學院院長。

廖元豪 - 政治大學法律學系助理教授。(法律系)

徐耀南 -銘傳大學經濟系系主任。

校園環境

東吳大學有外雙溪及城中兩校區,分別位居台北市文教、政經精華動線上。文、理、外語三學院位於外雙溪,此處為一文化風景區,毗鄰故宮博物院;法、商學院及推广部則位在政治經濟重心之台北市城中區,兩校區周邊交通便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