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參[刺參科刺參屬]

刺參[刺參科刺參屬]
刺參[刺參科刺參屬]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動物刺參,海參的一種。是中國20多種食用海參中質量最好的一種。刺參作為一種珍貴的海味被列為“八珍”之一。在海參家族中,品質比較好的是山東半島和遼東半島的刺參,而威海的老刺參(當地人俗稱),更是刺參中的珍品。據《本草綱目拾遺》中記載,“遼東產之海參,體色黑褐,肉嫩多刺,稱之遼參或海參,品質極佳,且藥性甘溫無毒,具有補腎陰,生脈血,治下痢及潰瘍等功效”。因其藥性溫補,足敵人參,故名海參。

基本信息

簡介

拉丁名:Stichopusjaponicus也稱“沙噀”

刺參刺參

刺參屬棘皮動物海參綱,刺參科。

動物形態

形態特徵及習性:體呈圓筒狀,長20-40厘米。前連線埠周生有20個觸手。背面有4-6行肉刺,腹面有3行管足。體色黃褐、黑褐、綠褐、純白或灰白等。

刺參刺參

生活習性:喜棲水流緩穩、海藻豐富的細沙海底和岩礁底。夏季水溫高時行夏眠。環境不適時有排髒現象。再生力很強,損傷或被切割後都能再生。

經濟價值

刺參是中國20多種食用海參中質量最好的一種,煙臺是最重要的產地之一~。比較有名的是長島的海參

刺參刺參

海參中之極品刺參在我國的黃海海域、渤海海域等均有分布。明末姚可成匯集的《食物本草》中,對海參的詳細描述:“海參,坐東南海中,其形如蟲,色黑,身多傀儡。一種長五六寸者,功擅補益。餚品中之最珍貴者也。味甘鹹平,無毒,主補元氣。滋益五臟六腑,去三焦火熱。”在《本草綱目拾遺》中,也有較詳細的記載,並稱海參的藥用價值敵人參,故名“海參”。

關於“煙臺海參”的最早記載出現在清朝。清初著名詩人吳偉業在《梅村集》卷十曾云:“海參,產登萊海中。”其著名的《海參》詩,詩云:“預使井湯洗,遲才入鼎鐺。禁猶寬北海,饌可佐南烹。莫辨蟲魚族,休疑草木名。但將滋味補,勿藥養餘生。”進一步明確貢品出自現蓬萊以北海區,即現在的長島。

刺參食療

補腎益精 滋陰養血 陰陽雙補

刺參中的精氨酸是構成男性精子細胞的主要成分,且具有調節性激素的功能,而且刺參又恰恰是“精氨酸的大富翁”,對治療陽痿、腎虛有特殊功效。另外,刺參中的磷、鋅、錳、硒、鎳等元素都對人體多種生理活動,尤其對生殖功能作用突出,對促進性功能的提高很有幫助。刺參中的很多元素對改善和調理女性內分泌,促進體內良性循環都有很大的幫助。

改善骨質疏鬆 增強體質 調整機體免疫力

常食刺參的人很少感冒,因為刺參中所含有的豐富的蛋白質、精氨酸等是人體免疫功能所必須的物質,能預防疾病感染,調整機體的免疫力,對感冒等傳染性疾病有很好的預防功能。

經常食用刺參可以預防兒童的佝僂病、成人的骨質疏鬆症和骨質增生症。刺參中豐富的鈣、磷、錳、銅、鍺、矽等元素對預防嬰兒佝僂病,成人的骨質疏鬆症以及對骨骼異常、畸形,牙質及釉質發育不良都有特殊作用。

抗腫瘤 提升白血球

刺參中的刺參毒素對某些癌細胞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刺參中的酸性粘多糖成分,能夠抗腫瘤轉移,抑制腫瘤生長,有明顯的調節機體生理功能,抗癌活性,抑制癌細胞的作用。。鉬元素能防治食道癌,硒化合物對肺癌、乳腺癌及結腸瘤等都有效果。

刺參中的海參皂苷具有抗輻射作用,能減緩放化療的副作用,提高對放化療的耐受性,多項營養物質可以有效提升白血球,食用液體海參尤其明顯。

延緩衰老 促進生長發育

刺參中含有豐富的酸性粘多糖和精氨酸,有明顯的機體調節功能和抗疲勞作用。別外,刺參中的煙酸、牛磺酸、鉀、鎳等營養素都具有快速消除疲勞,調節神經系統的功能。 刺參中的膠原蛋白質、精氨酸、硫酸軟骨素、磷、煙酸、矽等具延年益壽、消除疲勞、防治皮膚衰老、美容等功效。另外,精氨酸還有促成人體細胞再生和機體損傷修復的能力。

食用刺參有助於促進生長發育。刺參中豐富的精氨酸、賴氨酸、牛磺酸、鈣、磷、碘、鐵、鋅,是人體發育成長的重要物質,它們直接參與人體本身的生長發育、免疫調解、傷口癒合、生殖發育等生理活動,在人體能量儲備和運轉中起著重要作用。

改善睡眠 提高記憶力

食用刺參對改善睡眠、提高記憶力有很強的促進作用。精氨酸在刺參中含量比其它生物體內高,對神經衰弱有特殊療效,所以食用威海刺參對改善睡眠有明顯作用。而刺參中煙酸、鈣、牛磺酸、賴氨酸等元素對恢復大腦疲勞,增強記憶力也有重要功效。

刺參鑑別

一看刺針:優質的刺參有六排刺,個別極其優秀的有八排刺。稍差一些的四排刺,更差一些的次比較凌亂排列不均勻。刺以長,挺為佳,無斷刺,傷刺

二看體態:體態勻稱,皮膚無穿孔,扭曲為佳

三看口部:口部無開裂,個體小為佳

四看切口:切口肉質外翻顯示肉質肥厚

五看色澤:日本芝幸參最為名貴,身上布滿星點,色呈淡黃色

六看鹽花:切口無鹽花為淡乾參

人工養殖

刺參人工養殖主要有以下特點:一是養殖技術簡單,泥底池塘、投石養殖、淺海底播養殖均可。二是市場前景廣闊,海參營養價值高,現在市場供不應求,不愁銷路。三是效益高。以山東省煙臺市為例,該市每年每畝養殖效益均在2萬元以上,其他地區有的效益可達3萬元。現在該市池塘養殖海參達到450多畝,海水底播達到1200多畝。

刺參刺參

刺參養殖雖說有著較高的收益,但同時也是投資較大的項目,必須承擔一定的風險。人工養殖刺參可以採用放流增殖或圍海建塘的方式進行。採用池塘養殖就要創造適合刺參生長的條件。刺參一般棲息在3米~15米的淺海中,喜歡生活在水流平靜、海藻茂盛的岩礁海底或大葉藻叢生、較硬的泥沙海底。刺參屬於狹鹽性動物,不耐低鹽,最適宜的鹽度是28~38,因此池塘應建在海域寬闊、水質清澈、餌料豐富、遠離河口及沒有污染的海域,這種環境下刺參生長較快。

為保證池水能及時循環、保持乾淨,實踐證明,池塘可以建成自由納潮式。自由納潮式的池塘與大海相通,每天漲潮時打開進水閘門吸納新鮮的海水,退潮時開閘排出部分池水。這樣既保證了池塘內海水新鮮,又可以吸收進大量的浮游生物為刺參提供充足的餌料。需要注意的是,刺參對鹽度要求較高,最忌諱鹽度的突升突降,因此在大雨過程中及大雨過後,池塘排水不要過大,要漸進式進排,確保鹽度穩定。目前,採用自由納潮式的池塘養殖模式效果頗為不錯。

刺參刺參

刺參喜歡附著在堅硬的附著物上,養殖刺參就要特意給它創造這樣的環境,通過在池塘底部投放石頭、瓦片、水泥磚等進行人工造礁。由於石頭的表面積比較大,生長基礎餌料也比較多,可以給刺參供食,因此用石頭造礁的效果最好。

池塘建好後,放養參苗。苗種選擇要講究早、大、壯,即第一批產的卵比較健壯一些,所以要選擇早苗;如果苗種比較充裕,要儘量選擇大苗;在同批大苗當中,如果都很大,要選擇壯苗。需要注意的是,放養密度要合理,過大的放養密度會引起病害。

選擇規格為3厘米~10厘米、無傷病的苗種,每畝放養2000頭~6000頭,放養密度太大可能引發病害甚至出現長不大的情況,造成商品率太低。

刺參的日常管理簡單。一是換水,採用自由納潮式養殖,要保證每天納水兩遍。換水量少容易出現病害。

刺參對溫度的適應能力很強,在0℃~20℃的水溫範圍內均能正常生長。但是當溫度超過28℃時,需要採取遮陽、換水等措施降溫。平時的飼養管理則較為簡單,刺參主要是以浮游生物、底棲硅藻、有機碎屑為食,海水中的餌料生物基本能滿足它們的生長需求,在浮游生物少的季節里,可投餵適量的飼料。

刺參的敵害較少,主要有日本鱘、加吉魚和鱸魚等,一經發現就要及時撈出。刺參屬於高級海珍品,其養殖投資大、風險大,並且需要適宜的水域環境。因此,希望大家要切合實際,因地制宜,切不可盲目跟風上馬。

刺參分類

紅刺參

青刺參

黑刺參

環境影響1.一般是褐色或栗色,岩石底個體顏色比較深

2.生活在海藻中間多呈綠色、白色、赤褐色、紫褐色

3.岩石底和水溫較底 肉刺數量比較多而且高

4.泥沙和水溫較高,肉刺肥厚,個體比較大

外部形態形態:體呈扁平圓筒形,兩端稍細,體分被、腹兩面

體背面:分為兩個輻部(步帶區)及三個間輻部(間步帶區)

背面有4行~6行圓錐狀的肉刺(又叫疣足),是變形的管足

腹面:比較平坦,為三個輻部及兩個間部,

管足,整個腹面密集的小突起,末端有吸盤,在腹面大致排成三個不規則的縱帶

觸手:位於體前端腹面,通常有20個楯狀觸手圍在口的周圍,呈環狀排列,刺參靠觸手的掃和抓將食物送入口中

口:位於圍口膜中央,其入口處呈環狀突起。

肛門:位於體後端且稍偏於背面。

生殖孔:位於前端背部距頭部1厘米~3厘米的間輻部上,呈一凹孔,此孔色素較深,

在生殖季節明顯可見,除生殖季節外,此孔難以看清。

體長:一般20厘米,直徑約4厘米,體長最長可達40厘米

備註 (1)上皮層上皮層由單層的表皮細胞所組成,包在體表起保護作用。表皮細胞能分泌粘液,潤滑身體。

(2)皮層上皮層下面為厚的膠質皮層,主要為結締組織。

刺參商品質量的好壞主要依據皮層的厚薄及豐滿度。

上皮層與皮層之間埋有無數細小的石灰質骨片。石灰質骨片,形狀隨年齡而變化。幼小刺參的桌形骨片

塔部細高,底盤較大,周圍平滑;老年刺參的桌形骨片塔部變低或消失,只剩下小形的穿孔盤。

自然分布 1.溫寒帶種

2.主要分布於北太平洋淺海,包括日本、朝鮮、俄羅斯遠東沿海和中國北部沿海

3.遼寧省大連、旅順、長海沿海(以大長山、廣鹿、獐子分布數量較大)、綏中止錨島

山東省長島、龍口(龍口灣、桑島)、萊州(三山島)、蓬萊、煙臺、威海、榮成、即墨、青島、膠南、日

照石臼所、前山島(刺參自然分布最南斷)

刺參運動1.在餌料豐富、環境適宜的地方,移動範圍小

2.在餌料缺乏、生活環境條件不良,可進行大規模的移動,有的個體甚至出現全身放鬆、隨波逐流的現象

3.人工飼養條件下,身體下垂漂浮於近水表面,這種漂浮現象多發生於夜間或者凌晨

4.秋天刺參的活動能力和覓食活動不如春季

水溫1.低於3℃,攝食量減少,活動遲緩,逐漸處於半休眠狀態

2.適宜水溫5~18℃

3.最適宜水溫10~17℃

4.17.5~19℃對成參的攝食和消化開始產生不利影響

5.超過20℃,幼參雖然不夏眠,攝食量仍然較大,但消化吸收率開始下降

6.超過23℃,對其生長造成不利影響

7.26℃,刺參自然分布海區很少超過26℃

8.超過30℃,體重呈下降趨勢,在人工生態環境中刺參可以適應

鹽度1.適宜範圍26.2~39.3

2.耳狀幼體 10以下1小時後全部死亡

20以下12小時後有近半數個體死亡

稚參 水溫15℃鹽度25以上 未見死亡個體

水溫15℃鹽度20以下 出現死亡個體

水溫20~25℃鹽度20以上 無死亡個體

體長5毫米水溫15℃ 鹽度20以上無死亡個體

水溫20~25℃鹽度15以上 無死亡個體

PH值:7.9~8.4

呼吸刺參體內的呼吸樹是營呼吸作用的主要器官,此外皮膚和管足也具呼吸作用。

溫度不同刺參的耗氧量也不同。在其正常活動的溫度範圍內,成體的耗氧量為0.4~0.8ml/小時。

運動 主要依靠腹部密生的管足和身體橫紋肌、縱紋肌的伸縮,進行緩慢而有節奏的運動。

潮流和風浪1.潮流順暢、流速緩慢、風浪較小的淺海和內灣

水深 1.多分布於水深15米以內,最大分布水深可達35米以上

2.在同一海區,分布水深與年齡有關,幼參多分布於淺水區,隨年齡增長逐步向深水區移動

3.水深:潮間帶體壁重:2.5~22.5克 平均:9.6克

水深:4.5~6.0米體壁重:17.5~102.5克 平均:45.8克

水深:9.0~10.5米 體壁重:37.5~207.5克平均:87.9克

水深:12.0~13.5米體壁重:102.5~187.5克 平均:150.0克

水深:13.5~15.0米 體壁重:122.5~232.5克平均:180.6克

底質1.泥沙含量 含泥量超過20% 很少有刺參分布

含泥量超過27.8% 無刺參分布

含泥量10%以下(沙礫為主、泥沙混合、沙粒較大、細沙和粉沙含量少)最適宜刺參棲息

這是和刺參天生對抗天敵的能力薄弱,尋求掩體保護有關,故此,在人工水泥池養殖模式中海參聚集角落和爬壁

亦是一樣的道理,屬於正常現象,不建議改變其生活模式將刺參趕下池壁。

2.有機質、硫化物 底質中有機質含量較高,硫化物含量較少,適宜刺參分布

3.礁石、大型海藻、大葉藻三作用為刺參提供隱蔽和棲息場所,如暴風雨來臨、夏眠

有利生物餌料的增殖

形成局部渦流,有利於有機顆粒沉降

4.礁石 形態各異、大小不等,交錯排列,形成很多縫隙、孔洞的礁石效果好

平板狀礁石和巨峰狀礁石,表面光滑,少縫隙,無孔洞,不具備漁礁三作用 很少分布

初級生產力初級生產力定義:單位水面、單位時間綠色植物(底棲硅藻、浮游植物、大型海藻、大葉藻)合成碳水化合

物的能力

主要作用:合成碳水化合物主要是浮游植物

初級生產力較高,刺參分布較好

食性(雜食性)1.微小生物(底棲硅藻、浮游植物、原生動物、小型橈足類、螺類及雙殼貝類的幼體和幼貝)

2.有機質碎屑(大型海藻、大葉藻碎片、蝦蟹類蛻皮殼碎片及各種動植物屍體碎屑)

3.細菌類 細菌是沉澱物食性刺參的主要事物

刺參能量需求的70%以上來自細菌

刺參幼參附著基質的細菌數量往往較多,對幼參的營養價格更大

4.泥沙、沙礫、貝殼碎片

5.直接從周圍海水中利用溶解有機物

攝食攝食深度:幾毫米

攝食選擇:泥沙俱下,其攝食的泥沙與其棲息環境的底質基本一致

體壁重2.5克以下幼參,消化道內食物除少量泥沙外,多為底棲硅藻和有機碎屑

隨個體增大,消化道內食物泥沙的比例也隨之增加

消化時間:攝食晝夜不停,消化道一晝夜可充滿餌料1.14次,經常處於滿腹狀態

夜間攝食量大於白天,約占日攝食量的79%

消化量:對天然餌料的消耗量為每克體重每晝夜1.40克(估計是指去處水分後的淨質量)

攝食量:蛋白質含量低,如藻類碎屑,刺參攝食量大,糞便粗而散

蛋白質含量高,如小型螺類、蟹類的碎屑,攝食量變小,糞便細而粘

攝食溫度:水溫適宜,攝食量大

水溫不適宜,攝食量減少

夏眠時,不攝食

個體越大對溫度反應越明顯,幼參不明顯,成參特別明顯

攝食量隨水溫的變化,與消化管重量的變化是一致的

夏眠定義:水溫升到20℃以上時,遷徙到海水較深的礁石和草叢處,不食亦不動,待水溫降到20℃以下,重新出來活動或攝食。

對象:體重超過20克的個體均會出現夏眠

當年幼參 臨界溫度:不夏眠

1年臨界溫度:24℃ 失重率52.8%

2年 臨界溫度:23℃失重率 39.7%

3年臨界溫度:22℃ 失重率45.5%

日期:山東沿海 6月下旬(夏至前後)至10月初(寒露前後)

大連沿海8月中下旬至10月末(霜降之後)

變化:夏眠期間,消化管萎縮成細線狀,最粗處不到1毫米

排髒 定義:受到強烈刺激,把內臟(胃、腸、呼吸樹、背血管叢、生殖腺等)排出體外,俗稱“吐腸”

排髒後無法進食

溫度的劇升或劇降、污水以及其它物理與化學刺激都易引起刺參排髒

再生將肉刺切除,5~7天后出現小的隆起,30天后完全再生

將觸手切除,7~10天后傷口癒合呈突狀隆起,25~30天后再生至和原來等長度的觸手,能營正常的攝食活動

在體背或腹部切開2~4cm長的傷口,經5~7天后可完全自愈

將刺參橫切成兩段,部分刺參切斷處的傷口5~7日可癒合,但是不能正常癒合、造成死亡的情況也較多

自溶 刺參離開海水時間過長,刺參將化掉

刺參繁殖1.性腺發育期:休止期、增殖期、生長期、成熟期、排放期

2.繁殖期溫度:15~20 ℃

時間:山東南部5月底~6月底

山東北部 6月中旬~7月中旬

大連海區7月初`8月上旬

3.性成熟年齡2齡,性成熟的最小個體為體重110克,體壁重60克

4.產卵量 每克成熟的卵巢含有20萬粒左右的卵子

刺參為多次產卵,平均產卵量為100萬~200萬粒

刺參個體發育胚前發育:生殖細胞的發生、成熟和受精

胚胎髮育:卵裂、囊胚期、原腸胚

胚後發育:耳狀幼蟲(小耳、中耳、大耳)

遵形幼蟲

五觸手

稚參

敵害 海參自然敵海不多

海鷗可吃某些潮間帶的海參

夏季索餌回遊的鮭、鱒魚類的胃中曾發現刺參

海星類、蟹類的某些種類能捕食體長3厘米以下的幼參

鱸魚、蝦虎魚對參苗有一定威脅,尤其是對向增養殖海區投放下沉過程中的海參苗造成傷害

藥用信息

【別名】刺仙茅、川參

【價格】180元/公斤

【來源】川續斷科刺參屬植物大花刺參MorinabulleyanaForr.,以根入藥。秋冬採集,切片曬乾或鮮用。

【性味歸經】甘、微苦,溫。

【功能主治】補氣血,接筋骨。用於神經官能症,貧血,肺虛咳嗽,消化不良,白帶過多,子宮脫垂;外用治跌打損傷。

刺參刺參

【用法用量】0.5~1兩;外用適量,鮮根搗爛敷患處。

【備註】除前種外,尚有細葉刺參MorinadelavayiFranch.在雲南亦作刺參入藥。

【摘錄】《全國中草藥彙編》

功用主治

治神經衰弱,咳嗽,跌打骨折,白帶,陽痿。

刺參刺參

①《雲南中草藥選》:"益胃,鎮靜,補腎,壯陽。治神經衰弱,消化不良,子宮脫垂,白帶過多,陽痿。"

②《雲南中草藥》:"補氣血,接筋骨。治神經官能症,貧血,肺虛咳嗽,跌打損傷,骨折。"

金刺參九正合劑

刺參刺參

原 名:愛福寧合劑

主要成份:刺梨果(鮮)、苦參、金蕎麥。

功能主治:

苗醫:旭嘎怡沓痂,麥靚麥韋艿曲靳,造內素遠:郎秀阿比賒,求掄歪,煙該凶柯,阿賣歐及白細胞減少。

中醫:解毒散結,和胃生津。用於癌症放、化療引起的白細胞減少、頭昏、失眠、噁心嘔吐等症的輔助治療。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20~40ml,一日2次;或遵醫囑。

注意事項:服用時請勿加熱,本品久貯有少量沉澱,用時需振搖均勻。

貯 藏:密封。

規格:40ml

批准文號:國藥準字Z20025506

生產企業:貴州老來福藥業有限公司

消化系統的組織學和組織化學研究

刺參刺參

仿刺參(Apostichopus japonicus Liao)隸屬於棘皮動物門,海參綱,遁手目,刺參科,具有很高的經濟價值,國內市場需求量日漸增大.隨著其工廠化育苗技術的完善,每年可提供大量人工苗種,因而仿刺參養殖已成為繼海灣扇貝、中國對蝦之後又一大規模養殖的品種.

用組織學和組織化學方法研究了仿刺參的消化系統。消化道管壁由黏膜層、黏膜下層、肌層和外膜組成。黏膜層為假復層或單層的柱狀細胞或立方細胞與粘液細胞。粘液細胞分布於前腸的前段和排泄腔。前腸和中腸上皮具蛋白酶、脂酶和非特異性酯酶活性。中腸上皮細胞游離端有密集微絨毛 ,游離端質膜呈鹼性磷酸酶活性 ,上皮下有豐富的血竇 ,表明具吸收作用

仿刺參俗稱刺參 ,隸屬棘皮動物門、海參綱 ,分布在我國北方沿海淺海。生活在波流靜穩的岩礁底或細泥沙底 ,以混在泥沙中的有機碎屑和微小動物體為食。仿刺參是中國食用海參中品質最好、分布最廣的一種。過去靠自然採集 ,近年來已進行育苗放養。仿刺參消化系統的大體解剖和生理特徵 ,國內外學者已有報導。但尚未見對其進行組織學特別是組織化學的研究。本研究的目的是了解仿刺參消化系統的結構與功能 ,為仿刺參消化生理的研究提供理論依據。

烹飪做法

菜系:川菜

特色:形似古錢、汁色乳白、質地軟糯、適於春冬食用

原料:水發灰刺參400克;、雞脯50克、肥膘肉50克、火腿25克、黃秧白心50克、蛋清25克、豆粉25克輔料:料酒10克、清湯500克、鹽2克、味素0.5克、胡椒粉1克、雞油10克

製作:

1)水發灰刺參洗淨後,用清湯餵入味,取出搌乾表面水分,雞脯與肥膘肉剁細製成雞糝;

金錢海參金錢海參

2)蛋清加豆粉調成蛋清豆粉,火腿切成二粗絲,黃秧白心焯熟;

3)先在海參腹內逐一抹上蛋清豆粉,再釀入雞摻,火腿絲順放雞慘中,然後將海參擺成圓形,上籠用大火蒸熟取出,晾冷後橫切成厚1.5厘米的片,平鋪於蒸碗內,上面放焯好的黃秧白入籠餾熱;

4)另在鍋內燒開清湯,力口鹽、味素、料酒、胡椒粉等調料,勾二流芡,取出籠內海參扣入大盤中,將勾好芡的滋汁淋於盤中,再淋上些許雞油即成。

其它相關

常見病害的防治

在刺參育苗過程中由於一些病害的發生,導致減產,甚至育苗失敗,給生產者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已屢見不鮮。下面就我們在今年的刺參育苗工作中遇到的一些問題和處理方法總結如下:

l 爛胃

此病多發生在大耳狀幼體後期,幼體培育密度大時更容易發病。其死亡發病症狀主要表現為:幼體胃壁增厚、粗糙,胃的周邊界限變得模糊不清,繼而萎縮變小、變形,嚴重時整個胃壁發生糜爛,最終可導致幼體死亡。患病幼體攝食能力下降或不攝食,發育遲緩、形態大小不齊,從耳狀幼體到樽形幼體變態率低。

發病原因:一方面是由於餌料品質不佳,如投餵老化、沉澱變質的單胞藻餌料,或餌料營養單一。另一方面,一些細菌感染幼體也可以導致此病發生。

防治措施主要有兩點:一方面投餵新鮮適口的餌料。如角毛藻、鹽藻或海洋酵母,滿足幼體發育和生長的需要;另一方面適當加大換水量,減少水體中細菌數量,配合使用抗菌素3~5 mg/L全池潑灑有良好療效。

2 爛邊

該病也多在耳狀幼體階段發生,死亡率可達7O%~80%。發病症狀主要表現為:在顯微鏡下耳狀幼體邊緣突起處組織增生,顏色加深變黑,邊緣變得模糊不清,逐步潰爛,最後整個幼體解體消失。存活個體的發育遲緩、變態率低,即使幼體能變態附板1周左右也大多“化板”消失。

發病原因:由於一些細菌感染幼體導致此病發生。

防治措施:主要是用抗菌素抑制。預防可用青黴素(2~3)×10-6全池潑灑,每日一次。治療則用5 mg/L的抗菌素全池潑灑,每日一次,直至痊癒。

3 化板

此症也稱為“滑板病”、“脫板病”和“解體病”。多在樽形幼體向五觸手幼體變態和幼體附板後的稚參時發生,是刺參育苗後期危害最為嚴重和普遍發生的一種流行疾病。該病傳染性很強,發病快,數天內死亡率可達100%。

發病症狀主要表現為:附著的幼體收縮不伸展,觸手收縮活力下降,附著力差,並逐漸失去附著在附著基上的能力而沉落池底。在光學顯微鏡下,患病幼體表皮出現褐色‘銹’斑和污物,有的患病稚參體外包被一層透明的薄膜,皮膚逐步潰爛直至解體。

防治措施:一方面,採用二次砂濾,並及時清除殘餌、糞便、有機物等,適時倒池。另一方面,重視投餌的質量和數量,特別是通過消毒處理確保海泥和鼠尾藻等餌料不攜帶重病菌等致病源。另外,觀察幼體攝食、活動及健康狀況,發現病情,在池中潑灑青黴素(3~6)×lO-6配合生態寶(5~7)×l0-6,每日一次換水後用。

4 化皮

化皮病也稱爛皮病、潰爛病。此病主要在夏季高溫期發生,因發病原因不同,有時有傳染性。

症狀:感染初期病參常有搖頭現象,然後口部出現局部感染,表現為圍口膜鬆弛,觸手對外界刺激反映遲鈍,繼而大部分海參會出現排髒現象;中期感染的刺參身體收縮、僵直,一般口腹部先出現小面積潰瘍,形成小的藍白色斑點,口部腫大,不能收縮與閉合,喪失攝食能力;感染末期病參的病灶擴大,潰瘍處增多,表皮大面積腐爛,最後導致海參死亡,溶化為鼻涕狀的膠體。

預防措施:幼苗培育稚參前期,除繼續投餵單胞藻外,還要加投鮮鼠尾藻磨碎液,以維持營養平衡;隨著稚參長大,其殘餌和排泄物也逐漸增多,要經常吸底、換水或倒池,保持水環境良好;各項操作要小心,防止幼參損傷,培育用水必須經過過濾,為防止此病的發生,可在每kg餌料中添加0.1g土黴素。

治療:刺參育苗期間,稚參密度大,正值夏季高溫,一旦發病很快波及全池,所以,在做好預防工作的同時,必須早發現早治療。稚參發病時,要馬上分池,加大水交換量,在稚參餌料中添加土黴素0.3g/kg餌料,同時也可換水後用二氧化氯溶液0.3 mg/L全池潑灑,連續潑灑2~3d。在倒池過程中可用青黴素溶液5O×1O-6對參苗進行藥浴,時間以5~10min為宜。

5 紅斑病

在育苗過程中,有時看到附著基、池底出現一些紅色片狀物,同時在此範圍內的參苗活力下降,逐漸萎縮死亡,這就是所說的海參紅斑病。

引起紅斑病的主要原因就是投餌量過大,殘餌過多,水質被污染,引起各種細菌滋生,導致參苗犯病。

預防與治療:一方面加大換水量,儘快安排倒池。或每池投(3~6)×10-6青黴素;另一方面要適當減少投餌量,在玻紋板和網衣見清的情況下再適當加大投餌量。

由於引起參苗疾病的原因有很多,所謂“治標不如治本”,所以在海參育苗過程中“管理”是至關重要的。尤其要重視投餌問題,“餌料過大”容易引起水質變壞,導致參苗生存環境下降,並引起發生各種疾病,所以在投餌過程一定要採取“少餵勤投”的原則,以減少和避免海參在育苗過程中各種疾病的發生。

采卵前的預處理方法

一、海參親參的采捕

1.規格

刺參的個體越大,懷卵量越多,卵的成熟度越好,所以應儘量挑選個體較大者作為親參。有關報導表明,體重在130克~255克的個體,性腺重平均為34.7克,性腺指數平均為16.6%;體重在115克~200克的個體,性腺重量平均在17.6克;體重在80克~110克的個體,性腺平均重5.6克。因此做為親參,選擇體長在20厘米以上、體重大於200克的為好。

2.采捕時間 為獲得性腺發育良好的親參,必須掌握好親參采捕的時間。多年的實踐經驗表明,親參的采捕應在其產卵盛期前的5月~8月,即自然海區水溫達15℃~17℃時,具體采捕時間可以通過采捕少量海參解剖觀察其性腺的發育情況來決定。過早采捕,其性腺發育不良,蓄養時間過長,易導致性腺萎縮或產卵量少,而且會增加管理費用;采捕過晚,海參在自然海區已經排放,將會失去獲卵的機會,即使能獲得卵,卵量也會減少,而且質量難以保證,加大幼體培養的難度。由於各地水溫的回升不同,不同地區采捕的最佳時間也不同。一般來說,大連地區、黃海北部沿海在6月下旬~7月初,渤海沿岸在5月中下旬~6月初,青島地區在5月下旬~6月上旬,山東北部沿海在6月初采捕較為合適。

3.采捕時應注意的問題

(1)嚴格避免海參與油污接觸 因油污可使親參化皮潰爛(體壁自溶),需特別加以注意。潛水員和操作人員在接觸海參之前應將手清洗乾淨,切不可用粘有油污的手直接接觸海參。船上暫養容器及暫養海水也不可沾有油漬。

(2)儘量避免機械刺激和損傷 親參一般由潛水員潛水采捕,為防止親參之間相互擠壓,而導致親參排髒或排精產卵,每次采捕的數量不宜太多。采捕上來的親參在船上暫養密度也不應太大,控制在300頭/立方米以內或更少,暫養時應經常換水。還要避免高溫和直射光的照射,用遮光簾遮蓋並放於背陰處。

4.海參親參的運送

採得的親參應在最短時間內運回繁殖場所。密度可以2頭/升水放置於塑膠袋內,並放在保溫箱內保持溫度,儘快運回繁殖場所。運送過程中不需充氣,以免親參體表粘液混合海水形成泡沫而污染水質。若運輸時間太長,中途則需要換水,以保證暫養槽內的水質。為防止因相互擠壓而造成排髒,運輸途中所用容器最好分層。

二、海參親參的蓄養

親參采捕回來後一般都需要蓄養一段時間才能排精產卵。在入培養池前,應把已排髒的個體及皮膚破損受傷的個體揀出,以免在蓄養中繼續潰爛並影響其他個體。要控制好蓄養密度,蓄養期間親參的密度應控制在20頭/立方米左右,密度過大,由於溶氧等原因會影響性腺的發育,研究證明親參蓄養池內的溶氧不能低於5毫克/毫升~6毫克/毫升。

親參蓄養的池底可加置石塊、空心磚、黑色波紋板等供親參棲蔽。蓄養期間一般不投餌,每日早、晚各換水一次,換水量一般為池水容積的1/2或1/3,換水時應及時清除池底污物及糞便和已排髒的個體。應隨時觀察親參的活動情況,如有產卵跡象,應及時做好產卵的準備工作。 三、親參的人工升溫促熟 在親參采捕不便的地區及為了提前育苗,經常採用親參室內升溫、促熟的方法。這樣可使育出的稚參在室內的培育期延長,當年就可以培育出大規格的參苗。此外,由於自然海水水溫低,水中敵害生物較少,可減少或避免其對刺參幼體的危害。

親參一般提前2個月~3個月采捕入池。促熟過程中要有計畫地使培育水升溫,以促進親參生殖腺的發育,使其提早成熟、產卵。刺參在13℃~15℃時攝食最旺盛。親參入池後頭3天不要升溫,待其生活穩定後,每日升溫1℃左右。切不可升溫過快,以避免溫度升高過快,導致親參排髒。當溫度升至13℃~16℃時應恆溫培育,不要再繼續升溫,直至采卵前7天~10天。研究表明,當積溫達到800℃左右時,親參的性腺能夠成熟並自然排放。

在整個促熟過程中,需要投餌,餌料可以用天然餌料,也可以用人工配合飼料,日投餌量為海參體重的5%~10%。每日投餵海藻粉或海帶粉混合含有機泥沙的餌料,投餌量視水質及攝食狀況而定。為使促熟的親參晝夜攝餌正常,白天套用黑布遮光,這樣可避免親參白天擠壓在池的角落裡不食不動。此外,準備採集配子進行人工授精前一周應停止餵食。

植物刺參

植物形態

Oplopanax Elatus Nakai

五加科Araliaceae

落葉灌木,高1-2.5m。小枝密生針狀直刺。葉掌狀分裂,裂片5-7,近三角形。傘形花序聚合為總狀或圓錐狀。主軸密生短刺和刺毛。果球形,鮮紅色。分布於吉林長白山和遼寧千山,生於海拔1000-1870m處的針闊混交林、針葉林和岳樺林中。朝鮮半島、前蘇聯也有分布。國家二級保護漸危種。

刺參又被人稱之為東北刺人參,可見它與人參同樣具有較高的藥用價值。臨床藥用已證實,刺參對心血管疾病有一定療效。

刺參與人參同屬於五加科,但與人參不同,不是草本,而是落葉灌木,不失人們對參的概念,刺參亦有粗壯的地下部分,即根莖。地上的莖可長到1米餘高,外皮布滿密刺,莖分枝不多。莖的上端集生數枚大型葉片,葉5-7掌狀裂,裂片三角形,葉柄和葉身布滿刺毛。傘形花序又集成總狀或圓錐狀,整個花序生莖頂,亦布滿刺與刺毛。小傘形花序成球形,徑9-13毫米,開淡黃綠色花,花後結球形果,成熟時鮮紅色,果徑7-12毫米。

本種主要分布於長白山區及其臨近山區,如千山、烏蘇里和朝鮮等地。生境氣候條件為低溫,降水量高,空氣潮濕,通常在1000-1900米山坡林下,腐植質較深厚的土壤中生長。在產區應加強保護,嚴禁亂采濫挖,並鼓勵開展人工繁殖栽培,以擴大資源。

基本介紹

【別名】刺仙茅、川參

【價格】180元/公斤

【來源】川續斷科刺參屬植物大花刺參Morina bulleyana Forr.,以根入藥。秋冬採集,切片曬乾或鮮用。

【性味歸經】甘、微苦,溫。

【功能主治】補氣血,接筋骨。用於神經官能症,貧血,肺虛咳嗽,消化不良,白帶過多,子宮脫垂;外用治跌打損傷。

【用法用量】0.5~1兩;外用適量,鮮根搗爛敷患處。

【備註】除前種外,尚有細葉刺參Morina delavayi Franch.在雲南亦作刺參入藥。

【摘錄】《全國中草藥彙編》

中藥材

基本介紹

【藥名】刺參

【別名】刺續斷

【漢語拼音】ci shen

【英文名】Largeflower Morina, Root of Largeflower Morina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1.Morina nepalensis D. Don [M.beton-icoides Benth.] 2. Morina kokonorica Hao [M.paruifolora auct. Non Kar. Et Kir]

【考證】出自《雲南中草藥選》。

1.《雲南中草藥選》:益胃,鎮靜,補腎,壯陽。治神經衰弱,消化不良,子宮脫垂,白帶過多,陽痿。

2.《雲南中草藥》:補氣血,接筋骨。治神經官能症,貧血,肺虛咳嗽,跌打損傷,骨折。

【功效】和胃止痛;消腫排膿

【科屬分類】川續斷科

【拉丁文名】Radix Morinae Bulleyanae

【主治】胃脘疼痛;瘡癰腫痛;化膿性創傷

【生態環境】1.生於海拔3200-4000m的山坡草地。2.生於海拔3400-4900m的山坡草地、灌叢、河谷礫石處。

【採收和儲藏】6-7月採收,洗淨,曬乾。

【資源分布】1.分布於四川、雲南、西藏。 2.分布於甘肅、青海、四川、西藏等地。

【藥材基源】為川續斷植物刺續斷和青海刺參的全草。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5g。外用:適量,研末撒布。

【出處】《中華本草》

動植物形態

1.刺續斷多年生草本,高20-50cm。莖單一或2-3分枝,上部疏被縱列柔毛。基生葉線狀披針形,長10-20cm,寬0.5-1.2cm,先端漸尖,基部漸狹,成鞘狀抱莖,全緣,具疏刺毛,兩面光滑,葉脈明顯;莖生葉對生,2-4對,長圓狀形至披針形,向上漸小,邊緣具刺毛。花莖從基生葉旁生出;假頭狀花序頂生,直徑3-5cm,含10-20朵花,枝下部近頂處的葉腋中間有少數花存在;總苞片卵形至卵圓形,邊緣基部具硬刺;小總苞鐘形,長8-10mm;花萼筒狀,長7-9mm,裂口甚大,達花萼的一半,邊緣具長柔毛及齒刺;花冠紅色或紫色,直徑7-9mm,不整齊,稍近左右對稱,花冠管外彎,裂片5,倒心形,長3-4mm,先端凹陷;雄蕊4,二強,著生於花冠喉部;花柱高出雄蕊,柱頭頭狀。瘦果柱形,長4-6mm,藍褐色,被短毛,先端斜截形。花期6-8月,果期7-9月。

2.青海刺參本種與刺續斷的區別為:葉深裂幾達中脈。花萼長10-15mm,萼裂片再2裂,或3裂成4-6小裂片,小裂片長卵形至卵狀披針形,先端大部分具刺尖。花期6-8月,果期8-9月。

刺參人工育苗

刺參在春末夏初開始繁殖,當水溫上升到15~17℃時,在海區采捕個體健壯、體長在20厘米以上的親參,暫養在室內水池中。暫養時不用投餌,每天換水2~3次,以5~10天為宜。為了能集中大量育苗的需要,可在繁殖期前1~2個月采捕親參,進行人工投餌育肥。餌料可用發酵後的豆餅與小雜魚肉糜加粘合劑拌和,每天傍晚投餵。為防水質變化,翌日清晨清除殘餌,徹底換水。這樣經過1個多月的暫養,能促使性腺發育、成熟,而且成熟期一致,有利於集中採集大量受精卵。

採取受精卵 蓄養自然產卵:在繁殖盛期采捕的親參,在水溫18~20℃下暫養於水泥池中,每天2~3次換水刺激, 一般7天之後便能自然排放精卵。升溫誘導產卵將暫養在20℃左右的親參,到傍晚將水溫提高至26~27℃,這樣刺激1~2小時,親參就可排放精卵。陰乾流水刺激:蓄養的親參,到傍晚將池水全部排乾,讓親參陰乾1小時左右,再灌水刺激親參產卵。若能適當增加水溫,效果更佳。人工授精:解剖性腺成熟的親參,取出精巢、卵巢,剪成小段,陰乾刺激2小時,然後放入水中攪拌,讓其受精。

幼苗培育 將採集到的受精卵,用過濾海水洗卵2~3次,清除多餘的精液後,將卵放在器皿中培育。當胚胎髮育到能運動、上浮時,選擇個體健壯浮於表層幼體,淘汰沉入底部的弱體。一般育苗密度掌握在0.5個幼體/毫升。保證育苗水質清淨十分重要,育苗初期可每天向育苗池加水10厘米,不換水。待水池加滿之後,每天換水1/3~1/2,最好吸除池底污水髒物。在大耳幼體之前均可用此法換水。進入樽形幼體階段,營底棲生活時,就不能用虹吸底部的方法。育苗期間水溫保持在20~25℃之間,若能在池中充氣增氧,幼體成活率會更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