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東任村位於陽城鎮政府以東1公里處,2005年5月由原東任、南雲、侯家三個村委會合併而成,全村由6個自然村組成,有14個村民小組,867戶,3125口人,耕地面積6089畝,其中水地1050畝,農業產業主要以紅棗、蘋果、糧食為主,有紅棗面積3000餘畝,蘋果500畝,其餘為小麥面積。該村在各業發展上,有機制磚窯3座,侯家醬豆加工廠一座,在紅棗產業化發展上2008年烏棗加工42家。在新農村建設上,已完成3.5公里水泥路改造工程,投資60餘萬元,建起9000平方米的農民休閒廣場一座,在新農村環境衛生整治中實施四個一工程,縣政府曾在東任村召開環境整治現場會,同時發展戶用沼氣110戶,實現路燈亮化,村有標準化國小一座,占地30畝,在校學生800餘人,被縣教育局定為標準化示範國小,便民連鎖店2個,農村衛生室3個。
廟會文化
農曆三月二十八是縣城城隍廟廟會。。廟會為期一集,一般是三月二十六集開始,四月初一集結束。三月二十八為正廟,這天要祭祀城隍。在城隍廟大殿中繡袍錦帶、莊嚴肅穆端坐者為城隍,東西兩側各有一轎,內中各有一活城隍。正廟這天,將活城隍,抬往南關、東關享受祭祀。城內各街人流縷縷行行、摩肩接踵。城隍廟內、磕頭燒香的,行善念佛的來來往往,熙熙攘攘。廟會期間,天天演戲,最少三台戲,戲台下人山人海,附近各村的花會也紛紛趕到廟會上獻藝,如武術、雜耍等民間藝術各展風彩。廟會上還有跑馬的(即馬戲圈)、拉洋片的。商販攤點特別多,酒館、飯店、茶館到處有。農曆四月初,正是麥收前夕,所以廟會上鐮刀、叉把、掃帚生意異常興隆。
解放後,縣城內已無城隍可祭,廟會逐漸演變為城鄉物資交流大會。大會期間,在西關東口外太平河灘中用葦席、木板搭一臨時戲台,白天、晚上都有戲看。南河灘有馬戲、雜耍,冷廟上有說書的、拉洋片的(冷廟舊址即今婦幼院)。各種商販攤點一行行、一排排布滿整個河灘。
“四月初八廟”是蓮花山廟。此廟會香火很盛,輻射地域也廣。每逢廟會,方圓數十里的香客如正定、新樂、無極、井陘等或騎馬騎驢、或乘車坐轎、或徒步而行雲集蓮花山,漫山遍野,到處是人。有的燒香磕頭、有的乞福求財,有的跳大神、搖扇鼓。過去四月初八廟有戲四台,只有香火,不再有戲。但四月初正是踏春的好日子,有的全家老少,有的夫妻二人,騎腳踏車或機車而來。廟會期間,不辭辛苦遠來的各地香客,登山賞景的遊人,售貨的攤販,嬉戲于山野的對對青年,把平日寂靜的山林變成人聲嘈雜的鬧市。
人文
在我市南任村東一公里處,金河水在此拐了一個彎向東流去,在拐彎處有一塊五十萬平米的高地人稱將台彎兒,南任村在這裡建了磚場,取土燒磚時,民工董某從土裡挖出一個銅帶鉤,自以為珍貴,就到省文物局去出售,沒料想卻讓文物專家驚訝不已,隨後數十名文物專家聞訊來到"將台彎兒"發現大量文物,其中包括打磨過的石器、獸骨、石斧、石圈、小魚骨架等,專家臨走時告訴村民"這裡處於金河古河道二台地,近水源又地勢較高,平整乾燥,這裡是新石器時代我們祖先居住過的地方,應當保護。"這回輪到南任村人驚訝了。後來又先後發現了許多陶片、銅劍、玉器先秦至漢代的文物。將台彎兒是目前在我市發現的最早的人類居住地遺址。距近年金河沿岸將台灣不斷出土的古代石器、陶器等多種文物證實,這裡從遠古時期就已有人類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