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
東三省總督府始建於清朝初年,1644年清軍入山海關後該建築成為留都府,也叫陪都府。1747年這裡曾為當時最高軍政機關盛京將軍府所在地。
1907年,盛京將軍衙門(其舊址在瀋陽市鍾廠北半部,為原清政府吏部衙門處)被裁撤,設東三省總督,正式設行省,建立東三省總督府。自1907年開始,先後在東三省總督府處理公務的有:東三省首任總督徐世昌,繼任總督錫良,第三任總督趙爾巽。
1914年,改稱鎮安上將軍行署,時任鎮安上將軍的張錫鑾和段芝貴,都曾在此辦理過公務。此後,任盛武將軍、奉天督軍的張作霖,任奉天軍務督辦、東三省保全司令的張學良,也都在此辦理過公務。
偽“滿洲國”時期,這裡改為奉天省公署,統辦東三省的政務。解放後交由遼寧省紡織研究所(現紡織工業非織造布技術開發中心)使用。
但由於年久失修,這座聞名遐邇的古建築日漸殘破,2004年,東三省總督府被列為第一批不可移動文物,此後被定為危樓。
建築特色
東三省總督府主樓建築面積為2672平方米,分為上下兩層,主樓前有800餘平方米的院落,樓體外部文飾豪華,造型極具特色,代表了當時的年代和建築形式,所用材料考究,外部為青磚牆體,附以雕飾鏇臉門窗,人字架木結構,房頂為深紅彩鋼瓦,為一典型的歐式建築。建築內部為中間大廳、四周布設房間。大廳內8米長的大梁至少是直徑1.2米的原木修整而成。東三省總督府整個建築坐北朝南,在總督府東、西兩端的大道上,豎立著“東轅門”和“西轅門”兩座雄偉壯觀的牌樓,總督府的東西兩側建有高大的青磚圍牆,正門上有高大的門臉,下面為大半圓形的大月亮門,門臉的二層和三層牆上有磚檐,磚檐上有精美的雕刻,三層磚檐門臉上形如雲朵,和門臉下月亮門構成彩雲拱月。大門兩側有衛兵值守的木製崗亭。穿過月亮門,迎面有影壁牆遮住視線。院內建築為磚木結構,有迴廊的二層坡瓦頂的歐式樓房,東西兩側有廂樓,磨磚對縫,前出廊檐後出廈。整個建築呈“凹”形,門前有對獅和上下馬石。
東三省總督府早年為三進院,有主院和東西兩座跨院,其中有門房、辦公房、會客廳、書房、居室、家屬院、車庫、花園等。後面的跨院,在民國年間曾做過張作霖馬隊的兵營和機槍衛隊的營房(已拆除)。
價值
承載著百年歷史滄桑的東三省總督府,位於故宮和張氏帥府之間,就在北通天街與盛京路的交會路口,當年它是僅次於故宮的名震東三省的建築,已經成為瀋陽最古老、最具歷史意義的建築物之一。現狀
東三省總督府始建於清朝初年。1644年清軍入關後,該建築成為留都府,也叫陪都府。1907年,清政府實施新政,東三省改制,改設奉天省、吉林省、黑龍江省,並設立東三省總督,總督衙門就設在這裡,此處便成為了名副其實的東三省總督府。在瀋陽故宮和帥府之間,那棟曾經破敗的歐式建築,如今已經整修一新,煥發出驚人的美麗容顏。這就是瀋陽城內曾經與故宮齊名的東三省總督府。2016年11月09日,具有370多年歷史的東三省總督府修葺一新,靜待開放,未來將作為博物館使用,有望由瀋陽故宮博物院負責管理,而博物館內的展品,也將以故宮文物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