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布與危害
危害杜鵑花。
症狀
對杜鵑花嫩枝、梢和葉片均可危害。葉片受害後邊緣或全葉腫大肥厚,呈瘤狀或半球狀肉質菌癭。嫩枝受害後亦腫大增粗成肉質菌癭,影響抽梢。花受害後,花瓣表面或凹陷處長出白色粉狀霉層,即病菌的子實層。後期,菌癭變褐,枯萎脫落。
病原
為半球狀外擔菌Exobasidium hemisphaer-icum Shirai,擔子菌亞門、層菌綱、外擔菌目。
發生規律
以菌絲體在殘體上越冬,翌年日平均氣溫升到10攝氏度左右、相對濕度達80%以上時,即開始產生擔孢子。擔孢子隨風雨傳播,侵染幼葉、嫩梢或花瓣。半個月後,病部開始變色枯萎,25天左右病葉完全枯萎脫落。3月下旬至4月上、中旬是第一次發病高峰期,9月下旬為第二次發病高峰期。
防治方法
1、選用抗病品種。
2、春、秋二季摘除並銷毀有病組織,冬季將杜鵑園的殘體及時清除並集中銷毀。
3、在3月上旬和9月中旬,噴15%粉銹寧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或80%代森鋅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或50%退菌特可濕性粉劑500倍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