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名稱:杜鵑百合圖
類型:繪畫
質地:絹本
尺寸:縱103厘米,橫38厘米
館藏:江蘇省淮安市博物館
創作背景
畫上署款:“菊農先生大雅教正,癸卯端陽後三日畫於袁江十二琅千(琊)學館,笠甫弟汪鏞。”下鈐“立父(甫)”朱文印。此“癸卯”為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端陽後三日”為農曆五月八日。此“袁江”為江蘇省淮陰縣,因東漢末年,軍閥袁術曾踞守於此,故而淮陰有袁江、袁浦、公路浦之名稱。此“十二琅千(琊)學館”,原為淮陰萬氏之學館,是清道光至鹹豐年間,萬承紀、萬承紫為其子弟創辦的私塾。清末至民國初年,成為地方文人之聚所,後被已故總理周恩來之九舅父萬立銳闢為書舍。由此可證,汪鏞作為一位畫家,行蹤並不限於松江一地,而是浪遊天下,走遍全國,此圖就是他旅居淮陰的一個證據。在清一代,淮陰為漕運樞紐,河工要地,亦是淮北鹽業的重要集散地,河道總督、漕運總督亦駐節於此,故經濟繁榮,文化昌盛,儼然東南一大都會,東南才藝之士多聚集於此。是時,改琦和汪鏞都曾流寓到淮陰,為著名書畫家、淮安知府萬承紀的座上客。在此期間,汪鏞或為人作畫,或入幕府,在此創作了一批書畫,此圖就是其中一件佳作,其筆精墨妙,賦彩鮮活,形神兼備,有宋代文人畫之風韻,但更多是吸取了惲壽平和新羅山人之技法,充分反映了汪鏞在花卉畫創作中的功力,是汪鏞花卉畫中的精品之一。
作品賞析
石前有百合二株,白花翠葉,高潔明艷,正爭奇斗放,婀娜多姿;石上有杜鵑枝條似從畫外伸來,枝葉間花團錦簇,嬌紅如緋顏,正傲然競放,燦爛多姿;石下有蘭竹一叢,蘭則自由奔放,竹則聚散相依,氣韻生動,一片生機。此圖雖只寫假山之一角,但草木爭奇,花兒鬥豔,新春氣息濃郁,表現了陽春三月的美好景色。從畫法講,此圖以勾勒皴染法寫山石,淡墨皴擦,雄渾生動,氣定神閒,韻味十足。以大小濃淡不等的墨點,點苔于山石間以求波瀾變化,苔點醒目,落筆不俗。畫諺曰:“畫不點苔,山無生氣。”苔點使山石頓感面目鮮活,富有生氣。此圖以沒骨法寫杜鵑,點花用胭脂,檀色勾蕊,枝蔓用水墨加赭石沒骨皴寫,葉則用花青和葉綠點染,復以濃墨勾筋,所寫杜鵑花紅花綠葉,燦如雲霞,芳香醉人,紅光灼灼。此圖以雙勾填色法寫百合,先以細勁清淡之筆勾出輪廓,再賦以色彩。特別是那白粉敷色的百合花,白花黑蕊,醒目異常,給人以白玉臨風、光影浮動之感,表現出高雅純潔的品德。特別是葉片用工整的雙勾填色筆法表現,並以受光照的不同程度而填染以石綠、墨赭等顏色,從而充分表露出葉片“清如水碧,潔如霜露”的美感,顯示出畫家細緻的觀察力和深厚的寫實功底。此圖以乾濕濃淡不同的筆墨寫奇石。所寫奇石,皴法分明,頓挫有力,給人以淋漓酣暢之感,以此來襯托燦如雲霞的杜鵑花和純白如雪錦的百合花,使之紅而不艷,白而不俗,有情趣盎然、超凡脫俗之功。此圖之蘭竹純用水墨寫之,所寫蘭竹,雖意筆草草,但筆墨奔放,生意盎然,有力表現了主題,用筆逕取黃庭,有靜穆之度。
作者簡介
汪鏞,清代書畫家。初名銘,字笠甫,華亭(今上海松江)人。明清時期,松江地區人文薈萃,書畫鼎盛。汪鏞自幼耳濡目染,深受影響,青少年時就在藝術上取得一定成就。稍長,師從玉壺山人改琦,詩、書、畫均得其指點,畫藝大進。改琦見其天質聰慧,遂把愛女許配給汪鏞為妻。凡人物、花卉、山水,盡得其傳,筆墨生動,敷色清雅,具華畫風。又時與松壺(錢杜)、裴舟(廖雲槎)商榷討究,所詣益進,晚復屏棄一切,專事山水,渾厚沉著,直追董其昌、王原祁之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