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區域
版圖面積56.1平方公里,轄有六個社區 (濱海社區、馬坊社區、中海社區、南海社區、濱河社區、秦皇河社區)
歷史沿革
據當代作家田茂泉介紹說,明洪武二年杜氏,由棗強遷此以開店為業,在此居住生活,因名杜家店。宋代曾名安平鎮,古為濱州十二鎮店之一。1954年為杜店區,1956年改鄉,1958年改公社,1961年復為區,1985年建鎮。2006年1月1日,杜店撤鎮設街道辦事處。
明洪武二年由棗強遷此的杜氏以開店為業,因名杜家店。宋代曾名安平鎮,古為濱州十二鎮店之一。1954年為杜店區,1956年改鄉,1958年改公社,1961年復為區,1985年建鎮。
全處面積106.2平方千米,人口5.2萬,轄杜店南街、杜店北街、北任家、來家、李肖海、信家、馬家坊、韓家坊、寶蘇、胡井莊、西楊家、山柳杜、山柳劉、雙廟劉、亞藥劉、業繼劉、鰲頭周、棒棰孫、灣劉、窪於、北孝家、東李家、西李家、范家集、鄧家店、大董家、司家、楊大王、後游家、中游家、前游家、西小王、周龍、宋家、於家、鐘樓孫,沙窪於、沙窪郭、沙窪韓、沙魏、小馬家、大馬家、蘇學官、小李家、西小高、西大高、盤頭店、米家、大張官、小張官、趙桐家、相公廟、飲馬莊、南徐家、韓家、窪梁、邱家、魏家、李家口、李茂家、下城李、菜園李、油坊李、小街子、小新莊、楊家莊、張家莊、姬家溝、西謝家、中孝家、北趙家、劉家集、大里蘇、皂戶李、南段家、台王、宋家、南韓家、堤東趙、張肖堂、劉六家、孔家、林家、香坊王、南卜家、獅子劉、放糧張、打漁張、齊耿、於新、小安定、碼頭、張茂家、馬張家、大安定、庫李家、小周家、南任家、南蔡家、殷家、何家集、呂太占、山趙家、業繼李、三甲王、窪里孫、東韓家、平方王、老官趙109個行政村。
2003年,將尚集鄉的王木匠、張八寨、牛家廟、張念佛、大河於、宋家、大尚家、東尚家等8個村劃歸杜店鎮管轄。2004年,杜店鎮面積107.678平方千米,人口57807人。轄117個行政村,117個自然村,鎮政府駐黃河二路399號。2005年,以原杜店鎮的和寶蘇、胡井莊、南街、北街、北任家、來家、馬家坊、韓家坊、王木匠、大河於、大尚家、牛家廟、宋家、張念佛、東尚家、東李家、西李家、業繼劉、魏家、南徐家、飲馬莊、張肖堂、相公廟、大張管、邵家、小張管、張茂家、馬張家、小周家、南任家、南蔡家、林家、獅子劉、香坊王、西韓、趙桐家、庫李家、大安定、碼頭、李肖海40個行政村設立杜店街道,辦事處機關駐原杜店鎮政府駐地(黃河二路399號),2006年1月1日正式設立。(原杜店鎮的西楊家等51個行政村劃出設立沙河街道)。轄有四個農村社區 (中海社區、南海社區、濱河社區、秦皇河社區管理處)兩個城市社區(濱海社區、馬坊社區管理處),54個行政村。
基本介紹
近年來,杜店辦事處黨工委、辦事處以“團結創新,清廉實幹,攻堅破難,勇爭一流”為核心工作理念,緊緊圍繞“發展、民生、服務、穩定”這個大局,大力實施“環境立辦、工業強辦、商貿興辦、特色活辦”發展戰略,團結帶領全辦幹部民眾,以城中村改造、城市管理、招商引資、項目推進、新農村建設等為重點,進一步解放思想,攻堅破難,銳意進取。北部以舊村改造為依託,商貿開發如火如荼;中部以工業生產為重點,占地千畝的高新技術產業園配套完善,LED等高新技術產業紛紛落戶園區,轄區入住企業已達67家,規模以上企業已達23家;南部以黃河風景帶為背景,以古井琉璃為文化底蘊,休閒觀光產業蓬勃發展。轄區經濟及社會各項事業呈現出科學發展、又好又快發展的良好態勢。2009年上半年完成招商引資2.0721億元,列全市招商引資第二名;1-8月份實現國內生產總值9.3億元,財政總收入6194萬元,地方財政收入4087.18萬元,比去年同期分別增長7.1%、18%、4.5%。
杜店街道辦事處先後被省委組織部命名為“省級黨建示範點”,被市委、市政府授予“‘五個好’鄉鎮黨委”、“利用外資先進鄉鎮”等榮譽稱號。
特殊的地理優勢,優美的自然風光,完善的發展設施,優惠的發展政策和優質的發展環境為杜店的發展插上了雙翼,熱誠歡迎八方客商前來投資興業,共謀發展。環境更加最佳化。渤海十八路的全縣貫通和南外環的改造升級,標誌著轄區道路基礎設施更趨完善;中海、古井琉璃風景區的建成和南海風景區的快速建設,標誌著轄區環境更加優美秀麗;全辦上下”招商是天職、安商是責任、富商是目的、親商是覺悟、擾商是犯罪“理念的牢固樹立,標誌著轄區招商服務水平更加提高。
百年古槐
濱州經濟開發區杜店街道辦事處盤頭店村有兩棵古槐,村南口東西各一棵,樹齡436年,遒勁的樹幹,蒼褶的樹皮,茂盛的枝葉,見證了盤頭店的風雨歷程。對於這兩顆古槐在村中流傳著許多神秘的傳說。
相傳趙匡胤曾在盤頭店屯糧在距離盤頭店村村委會100米處,有一顆十多米高,遒勁的古槐樹進入人們的視野。走近一些,看到兩棵槐樹周圍都已被壘砌了圍欄,實施了較好的保護措施,每個圍欄內都設有“濱州市古樹名木保護牌”。 東邊的古槐,樹高十多米,兩個成人能把樹幹抱一圈,樹冠七八米見方,而西邊的古槐主幹剩下半個50厘米高的樹墩,頂部切面平整,像是被人鋸過,慶幸的是,主幹中又萌生出一棵槐樹,正在蓬勃生長,現在高約七八米,村民稱此為“槐抱槐”,“這更加昭示了我們村生生不息,代代相傳,繁榮昌盛。”一位村民說。西側古樹的保護牌上標註有,原老槐樹2004年被雷擊,已死亡,現存小樹為2005年在老樹根上新長的小樹苗。說到盤頭店村,當代作家田茂泉打開了話匣子,他說,據傳說,宋太祖趙匡胤帶兵打天下時,利用古河道經大清河到黃河赴開封運糧,在這個地方屯糧,所以在當地設了不少店鋪,後人稱為盤頭店村。 古槐成精的傳說充滿神秘感問起村南頭的兩棵古槐,村民流露出懷念的神情,“西邊的古槐完好時,每逢組織開會,村民都會自發的到這兩棵大槐樹下集合,每次都不少於百十人,夏天綠蔭如蓋,村民會在樹下乘涼、聊天、喝茶,還有在旁邊的溝渠洗衣服、刷織布機的婦女,大家說說笑笑,歡樂甚多。”一位71歲的不願透露姓名的女士說,如果在夏天,天空下小雨,一點也不影響孩子們在槐樹下玩耍的興致。雖然古槐成為現在村民生活中的一部分,但是前輩們的傳說,也成了村民茶餘飯後談論的話題,經過村民的改編和口頭傳述,古槐的傳說多了神秘色彩。“雖然解放之後廟被破壞,但是還剩有一個影背牆,大約長4米,寬3米,50多年前,我和一些村民一起把影背牆修整了,當時在影背牆下發現大約有200多條一米半的蛇,誰也沒有傷害它們,我們只是用推車將它們運了出去。”任株平告訴筆者。不僅如此,關於這古槐,盤頭店村有不少傳說,有人說它是蛇精,偶爾下雨時,會看見古槐被雷擊。“原本西邊古槐內部已經空了,老人都說被雷擊空了,我們小時候還在裡面玩。”67歲的李憲順說,因為以前古槐西邊還有一個水溝,裡面有很多蛤蟆哇哇叫,也有傳說它是蛤蟆精,不能惹它不高興,要不就會下大雨,村里會發生澇災。任株平說:“以前我家修房子,中午閒來沒事拿水管澆西邊的古槐樹,說來也奇怪了,澆了一下午,本來以為古槐樹周邊的水要溢出來了,但是走進一看,自己也很納悶,古槐樹周邊的土就沒有濕過的痕跡。” 政府已加強了對古槐的保護原來,村西邊的古槐比東邊的古槐大約粗一半,西邊的古槐西側不遠處原有個水溝,夏天古槐枝繁葉茂,樹蔭伸向四面八方,樹蔭能跨過水溝20多米形成一片巨大的陰涼。“我們周邊村里也有不少有古槐樹的,但是他們都願意來我們這邊玩,一聚就會聚很多人。”一位71歲的老人說。另一位村民插嘴道,“西邊的古槐那可是大啊,周圍幾個莊哪個有我們的大,3個人都抱不過來。”這顆古槐引來了周圍很多村莊的人來參觀,夏天到來,很多遊客也拿著相機前來一睹古槐的風采。十年前,農村公路開始硬化,一條條寬廣的柏油馬路代替了坑坑窪窪的鄉間小路,修路致富的觀念已開始流傳。村書記主動帶領村民修起路來,進村的路從兩個古槐中間穿過,古槐西側的水溝也被填平。但在修路的過程中,村中運輸貨物的一輛大卡車將村西側的古槐撞到,古槐正好倒向了南側的一條小路上。“當時撞得很厲害,也扶不起來,還擋住了路,只能將它鋸斷了,只留下古槐的半個樹墩。”李憲順遺憾地說。也有村民告訴記者,村西邊的古槐是因為遭受了雷劈,所以長勢一年不如一年才將它鋸了,也有村民說是因為古槐西側的水溝被填,古槐的水分供給不上。不管怎樣,慶幸的是,村西側的古槐又萌生出一棵槐樹,正在蓬勃生長。村民中,保護古槐的意識也漸漸形成。採訪中記者得知,如今相關部門已加強了對古槐的保護,據開發區農工部的工作人員介紹,去年他們在古槐旁豎起了保護欄,與村中一位村民簽訂了契約,專門保護古槐,並指導村民定期做好防蟲、防蛀,他們希望以此方式,能更好地保護古槐成長,為家鄉留下一些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