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夔

杜夔

杜夔,字公良,河南人, 擅長音律,聰明過人。 管弦等各種樂器,他無所不能。他長期總管歌舞音樂,精心研究,繼承復興了前代古樂,並有所創新。仕於曹操、曹丕之世,以通曉音樂稱於世。早年任雅樂郎,漢中平五年(188年),因病離職。州郡的司徒以禮相請,他因時世混亂而奔荊州。荊州牧劉表的兒子投降曹操後,曹操以杜夔為軍謀祭酒 ,參與太樂署之事,令他創製雅樂。魏文帝曹丕黃初年間,任太樂令、協律都尉。

基本信息

人物生平

早年經歷

杜夔自幼善鐘律,聰敏過人,絲竹八音,無所不能。  

入仕朝廷

杜夔在漢靈帝(156年—189年)執政時任雅樂郎。東漢末年,經過黃巾起義,漢王朝分崩離析,天下大亂   ,各地軍閥稱雄,進行激烈爭鬥。杜夔因不滿社會現狀,中平五年(公元188年)因病辭官。追隨一大批音樂文化人士避亂逃到荊襄,依附荊州牧劉表,劉表素有“愛民養士,從容自保”之名,同時下令建造學校,博求儒士,光求遺書,對於杜夔等文化人士的來到表示歡迎,並讓他與孟曜為漢帝和雅樂。時間一長,杜夔在劉表面前便變得無所拘束。  

創製雅樂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曹操南下平荊州,劉表的兒子劉琮投降曹操後,曹操愛憐杜夔之才,任其擔任軍謀祭酒,參太樂事,並令他創製雅樂,使得杜夔的才能能夠充分發揮。自此,杜夔一舉成名。當時散郎鄧靜、尹齊善詠雅樂,歌師尹胡能歌宗廟郊祀之曲,舞師馮肅、服蕎曉知先代諸舞。因此,杜夔對於因長期戰亂而散失的古樂的發掘整理作出了一定的貢獻。  

獲罪被貶

黃初元年(公元220年),魏文帝曹丕登基後,因喜愛柴玉的演奏,又命令杜夔與馬真等人在賓客之中吹笙鼓琴,杜夔面露難色,於是曹丕很是不高興,   後又有別的事與杜夔有干係。   杜夔仍有不滿,結果被革職,充軍。  

主要成就

杜夔也是一位出色的琴家,據《琴史》、《琴議》記載:杜夔最擅長演奏的是《廣陵散》,嵇康就是從他的兒子杜猛那裡學得此曲的。他所傳的舊雅樂四曲《鹿鳴》、《騶虞》、《伐檀》和《文王》至晉猶存。

杜夔的弟子中,邵登、張泰、桑馥等人,各官至太樂丞。弟子陳頏官至司律中郎將。左延年等人雖然妙於音律、善於鄭聲,但對於古代音樂的愛好及成就都不如杜夔。後世將杜夔之聲樂,與華佗之醫診,朱建平之相術,周宣之相夢,管輅之術筮齊名。  

軼事典故

• 柴杜之斗

黃初年間(220年-226年),杜夔任太樂令協律都尉。有一鑄鐘工柴玉,心靈手巧,所鑄之鐘多為達官貴人所喜愛。一次,杜夔令他鑄鐘,覺得他鑄的鐘“聲均清濁多不如法”,多次令他重鑄,柴玉反說杜夔是任意而行,拒不照辦。兩人都到曹操那兒告狀,曹操經過反覆試聽,確定是柴玉妄作,就打發他去餵馬去了。  

但曹丕卻喜歡柴玉,因鑄鐘一事對杜夔耿耿於懷。他登基後,在一次宴會上他讓杜夔與馬真等人於賓客之中吹笙鼓琴,杜夔面露難色,不願從命,因此曹丕極不高興。後來因別事牽連杜夔,曹丕讓馬真、杜夔等人跟柴玉學習。杜夔自認為所演習者為雅樂,而且從曹操開始,屢有成就,便不滿意曹丕的作為。後來曹丕便罷免了他的官職。  

歷史評價

陳壽:“杜夔之聲樂,玄妙之殊巧,非常之絕技矣。”  

李延壽:“昔之言陰陽者,則有箕子、裨灶、梓慎、子韋。曉音律者,則師曠、師摯、伯牙、杜夔。敘卜筮,則史扁、史蘇、嚴君平、司馬季主。論相術,則內史叔服、姑布子卿、唐舉、許負。語醫巫則文摯、扁鵲、季鹹、華佗。其巧思,則奚仲、墨翟、張平子、馬德衡。凡此諸君,莫不探靈入妙,理洞精微。或弘道以濟時,或隱身以利物,深不可測,固無得而稱矣。”  

史書記錄

• 《三國志·卷二十九·魏書二十九·杜夔傳》

• 《晉書·志第六·律歷上》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