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喜山

簡介

杜喜山,是采育鎮最大的葡萄種植戶,舒蘭市“葡萄大王”杜喜山培育的葡萄今年被評為“奧運水果”。他的葡萄曾在2006年搭載中國航天育種衛星“實踐8號”進行新品種航天育種,成為民營企業中第一家實現航天育種的企業。

2005年,杜喜山培育的葡萄在全國葡萄評比中獲得了金獎。2007年,杜喜山培育的葡萄新品種“夏黑”,在第六屆中國優質葡萄擂台賽上獲得歐美無核組金獎。同時“夏黑”也獲得了“奧運水果”稱號,被奧運組委選中。今年,杜喜山培育的葡萄又在吉林省舉辦的農博會上亮相。

現在,杜喜山的葡萄園已經擴展到170餘畝,年獲利40多萬元。而他在舒蘭法特鎮的葡萄園基地,每年也能安置30多名下崗工人。

來他園子裡采摘的幾乎全是回頭客,別看這些遊客個個熟門熟路,但每次採摘前杜喜山依舊無一例外的要先對他們進行培訓。

采育鎮葡萄種植戶杜喜山:“把這個先從下面撕開,因為咱們這個都是套袋的,無公害的,一看顏色行了,能吃了,我摘一粒先嘗嘗,要能吃了你接下來再剪,這串可以采了。”

在杜喜山的葡萄園裡,常規種植品種就有十幾個,如果一一向遊客介紹顯然不太可能,沒有比這先嘗後摘更直接有效的辦法了。

記者:“你知道什麼樣是熟的了嗎?”

遊客:“顏色越重越黑的越熟。”

記者:“對嗎,是顏色越深越熟嗎?”

葡萄種植戶杜喜山:“也不一定,因為有的顏色稍微紅一點,因為在袋裡,不是直射光,吃著也沒問題,可以先嘗一粒,沒關係的。”

如今到采育鎮採摘的大多是鐵桿遊客,不僅每年過來不說,有的一年還要來上兩三次。

記者:“為什麼你的葡萄不供應市場?”

遊客:“咱們栽的面積有限,就是到這來採摘的,和企事業單位,基本上就供不應求了,沒有餘地上市場,咱們栽培量還是小。”

有著“京城吐魯番”之稱的采育鎮,葡萄種植面積2萬畝,產量1000多萬斤,其中80%都以採摘的形式銷售,利潤比以前供應市場至少提高了2倍。而葡萄能有今天的效益,要得益於2次砍葡萄樹。

采育鎮有50多年的葡萄種植傳統,以前由於葡萄都集中在7月份,並且葡萄品種單一,種植葡萄的效益並不好。

王琨在20年前就種植葡萄,種植面積40多畝,是當地數得著的種植大戶。但由於葡萄價格低廉,1998年,王琨砍掉了自家一半葡萄樹,改種桃、梨等果樹。

采育鎮葡萄種植戶王琨:“方圓都是葡萄,太集中,一到下來的時候,一快下來,就是上市場批發去了,價格低。”

2000年左右,北京郊區出現了農家樂這樣的鄉村觀光旅遊方式,為了培育這個市場,2001年采育鎮開始舉辦葡萄節,這讓王琨有了意外的收穫。

采育鎮葡萄種植戶王琨:“我的園子挨著國道邊上,人家一看這有葡萄園,看見葡萄就問我,自己摘成不成。”

遊客:“在城裡面工作比較繁忙,周末出來度度假,完了以後,帶家屬過來散散心,採摘一些新鮮的水果帶回家去,也是一種樂趣。”

當葡萄採摘這種銷售形式漸漸在采育鎮興起的時候,王琨自然為之心動,他砍掉其它果樹,再次全部種起了葡萄。

采育鎮葡萄種植戶王琨:“採摘價錢是在三四元錢,要上市場也就一兩元錢,還得搭上咱們的人工,再搭上油錢。”

葡萄採摘比種植其它水果利潤高一倍,采育鎮的不少農戶都開始砍果樹種葡萄。

孫鐵軍的果園與王琨家只隔一條馬路,當時他的13畝果園裡,種植了桃、梨等3、4種水果,其中葡萄種植面積不足5畝。當別人都忙著砍掉果樹種葡萄時,年近60的孫鐵軍,由於身邊缺少幫手忙不過來,依然維持原狀,沒有擴種葡萄。

采育鎮葡萄種植戶孫鐵軍:“當時要改種葡萄,效益當然高了,可是確實忙不過來。”

令人想不到的是,孫鐵軍一時的無奈之舉,竟然讓他家日後的採摘生意越做越紅火。

2003年夏天,王琨家的40畝葡萄進入成熟期,可是採摘生意並沒有因為種植面積擴大而興旺。但在孫鐵軍家僅有的5畝葡萄地里,前來採摘的遊客絡繹不絕。

采育鎮葡萄種植戶王琨:“他們家的地又少,葡萄品質也沒我們這個地的好,我這地又多,品種多,來人反倒少。”

論葡萄產量和品種,孫鐵軍家都比不上王琨家,可是遊客數量反倒是孫鐵軍家的多。王琨為了弄清其中的奧秘,主動上門向孫鐵軍請教,但孫鐵軍的回答讓王琨大失所望。

采育鎮葡萄種植戶孫鐵軍:“我就是本能,根本就不是什麼想像好的,我就能弄成一片採摘園,不是那樣,實際上就是無心插柳柳成蔭了。”

孫鐵軍家的採摘生意紅火,難道真的只是巧合,這讓一門心思靠葡萄採摘賺錢的王琨不甘心。第二年剛開春王琨就經常去孫鐵軍家轉悠,通過一段時間的仔細觀察,王琨發現問題竟然是自己的葡萄種的太多。

采育鎮葡萄種植戶王琨:“他家在採摘杏的時候就給人介紹葡萄什麼時候熟,給人家留下電話,遞給人家名片,人家到這個季節就過來了。”

入春後,開始不斷有遊客到采育踏青,儘管這時候的葡萄已經掛果,卻還不能採摘,但是杏、桃、梨等水果卻恰恰陸續進入成熟期,一些遊客難免會被孫鐵軍家當時就可以採摘的水果吸引過去,同時也看到了他家即將成熟的葡萄,提前為以後的採摘做了廣告。

采育鎮葡萄種植戶孫鐵軍:“好比說上這採摘桃來了,我們就告訴他們到8月再上這來採摘葡萄來,這樣就是拿桃做個引子。”

吸取經驗後,種植戶紛紛砍掉了自家一些葡萄樹,分別栽種了5月可以採摘的杏樹和6月可以採摘的桃樹。

遊客:“因為我們四五月份來這摘杏,別人就告訴我們這邊還有葡萄。”

采育鎮葡萄種植戶姜立娟:“做一個鋪墊、做一個準備,遊人四五月份來的時候桃熟了,桃和杏剛採摘完了之後,葡萄又熟了,這樣可以採摘的時間更長一些。”

水果種類的多樣化,使來采育鎮採摘的回頭客日漸增多,到2005年全鎮葡萄採摘量已經占到總產量的50%。

采育鎮林業站站長屈永臣:“葡萄占2萬畝地,其它梨和桃占1/3,1萬畝地,是這么一個布局。”

杜喜山在2001年從東北來到采育鎮,承包近200畝的土地種植葡萄。由於距離他的葡萄園最近的公路也要七八百米遠,交通閉塞,遊客根本轉不到這裡,葡萄只能靠市場批發銷售。因此杜喜山儘管種植面積最大,但當時的收入還不及一些搞採摘的小型種植戶。

采育鎮葡萄種植戶杜喜山:“咱們看了也比較眼饞,可是以前就3、5個品種比較單一,咱品種也沒競爭力,都是一樣的品種。”

杜喜山曾經考慮像王琨一樣種植多樣化的水果招攬遊客,但品種與大家都一樣,又有誰會願意捨近求遠到他這裡採摘呢?思前想後杜喜山決定砍掉原有葡萄樹。

采育鎮葡萄種植戶杜喜山:“商業上不是有句話,人有我優、人無我有,這個理念,當時就開始引進品種當時我引進了八九十個品種搞試種。”

杜喜山砍掉一多半的葡萄樹搞新品種試種,通過兩年時間的篩選,將夏黑、金手指等十幾種高檔葡萄定為常規種植品種。並且受種果樹的啟發,將種植的葡萄分為早、中、晚熟三個階段,讓早熟的葡萄為中熟的葡萄做宣傳,中熟的葡萄再為晚熟的葡萄做廣告。

采育鎮葡萄種植戶杜喜山:“6月中下旬就開始有葡萄採摘了,一直能到10月的中旬。”

遊客:“這裡採摘的季節挺長的,就是每個月都有不同的品種。”

杜喜山靠獨特的葡萄品種,吸引來了大量採摘遊客,同時有的遊客為了品嘗到不同品種的葡萄,每年都會來上三四次。當其他種植戶得知杜喜山光靠葡萄也能吸引顧客的事情,紛紛向他購買葡萄苗木,改良品種。采育鎮提高品質後的葡萄採摘,每畝效益由原來的幾千元錢提高到了萬元以上,全年葡萄產值達到5000萬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