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廟具備的五項條件
(1)有一定的建築面積的公共場所;
(2)場所內供奉的神明是社區神(Communal god);
(3)在社區中有相對固定的信仰人群;
(4)每年都有圍繞廟內諸神生日所開展的集體性活動,如聚餐(福餐)、做戲、道場(法會)、割火、游神等;
(5)場所內有當地居民自發成立的管理組織。
村廟的由來
當代福建民間廟宇是古代村社廟宇制度演化的產物。在明清時期,漢民族居住區中,村村皆有廟,由於多種原因,北方地區的村社廟宇現多已不存在,只有南方地區,特別是福建、廣東、台灣等地傳統村社廟宇保存較多,並有經常性的信仰活動。在福建省,政府管理部門經常以“民間信仰活動場所”、“民間宮廟”來指稱村廟。但在學術研究中,用“民間信仰活動場所”來指稱村廟,不夠嚴謹,因為漢民族的民間信仰包括的內容與形式較多(“民間信仰”的含義下文有),能夠開展民間信仰活動場所也很多,只不過,村廟是傳統社區居民開展民間信仰活動的主要場所。用“民間宮廟”概念也不夠準確,在福建鄉村,如村村皆有的土地廟、陰廟(供奉孤魂野鬼的廟,只有三面牆壁的簡易廟棚)以及居民家裡的“神堂”就不具備社區意義。
在沿海地區,村廟多們於居民區內,而內陸山區因土地較開闊,村廟多在居民區外的村頭或村尾。傳統社會中,民宅要儘量遠離廟宇、祠堂,因為這些地方“陰氣”較重,不利於人間生活。由於人口的增加,以及可使用宅基地面積的有限,現在沿海地區,村廟已被周圍的民宅所包圍。在農村地區,村廟仍是一座相對獨立的建築,不與其它建築相鄰,面向總是坐北朝南。
城市中的村廟因城市建設統一規劃的限制,大都不能建得像農村地區那樣的輝煌壯觀。城市中的村廟管理者非常羨慕農村村廟的規模,對於他們來說,並不是沒有錢來建廟,而是城市規劃部門不允許他們建大廟,所以在城市傳統社區中,不得不因地制宜,村廟建築各有千秋,總體發展趨勢是“村廟進高樓”,在樓房中尋找自己的寄身之處。
村廟的建築造型上非常注重傳統,懸山起脊式架構,紫牆青瓦,這在一片西式樓房占主導的現代村落社區中非常醒目。福建省典型的村廟結構是三開間兩進懸山式結構,中有天井,兩邊通過廂房緊密相聯,兩邊廂房內設有鐘樓與鼓樓,構成前廳後殿式建築格局。廟外還附設廚房、衛生間。前廳主要設施是活動式戲台和閣樓式看台,戲台前和閣樓上都配有桌椅板凳,是村民娛神演戲、看戲和神誕會餐的地方。後殿就是神殿,是神明所住之地,也是村民崇拜祭祀之所。前廳的戲台緊靠廟門而建,多為木製結構,分為左右兩部分,這是為了方便進出村廟而設計。中間空出地為過道,與大門等寬,演戲時鋪上木板,便是戲台,因而可稱為“活動式戲台”。看台設在戲台左右,為閣樓形式,這樣可以增加建築的使用面積。平時桌椅板凳不用,都放在閣樓上,這樣前廳更為寬暢。傳統社會中“男女授受不親”,婦女看戲不能與男性混坐在一起,所以閣樓看台是專為村中婦女準備中,新社會已沒有這種規矩,閣樓上的看台任何人都可以就座。如果想要悠閒地看戲,只有上閣樓,可以邊喝茶邊看戲,這樣並不影響其它人看戲。
福建村廟這種建築設計充分體現了“人神共樂”的特徵,增加了世俗的氣氛,掃去正規佛道寺觀的神秘氣習。村民們平時常聚集在村廟中聊天,神誕會餐時則神殿內大擺筵席,猜拳行令,不亦樂乎。神誕演戲時,吹拉彈唱,熱鬧非凡,這說明村廟既是社區宗教活動中心,也是社區娛樂中心。閩南村廟結構與福州莆田地區的村廟外形有所不同。閩南村廟較低矮,缺乏東北部的地區的高大雄偉,但多的精巧與華麗。廟內外的裝飾較多。廟內不設戲台,也不設廚房,戲台多是露天的,位於廟前的廣場上的。面積上看,閩南村廟多在100平方米左右,而閩東北的村廟多在400平方米以上。閩南夏秋季節颱風時常登入,過高建築物易受颱風危害,所以閩南村廟建築設定顯得過少。不過,建築設定雖小,但以精雕細刻為重,所以在造價上並不低於福州地區的村廟。如泉州市江南鎮的八王府,占地面積只有120平方米,但造價就是74萬元(1998年建)。八王府門口石獅一對,蟠龍雕石龍柱一對,雕花屏風等這些都需要花費極多的人工才能做成。又如漳州台商投資區角美鎮五恩公廟,造價800多萬人民幣,全部由台灣鄉親捐資源建造,雕樑畫棟,用料考究,華麗而不失典雅,稱得上是民間村廟建築藝術的經典之作。《神都是浮雲》————天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