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駒[我國近代公園建設的先驅之一]

李駒[我國近代公園建設的先驅之一]
李駒[我國近代公園建設的先驅之一]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李駒(1900—1982),著名園藝學家,1900年出生於上海,1917年考入法國高等園藝學校,1921年畢業並獲園藝工程師資格後,考入法國諾尚高等熱帶植物學院,獲農業工程師稱號。

基本信息

公園建設先驅

他在法國學習期間,由於學校重視教學實習和實際操作鍛鍊,加上他經常進行實地考察,使他掌握了造園設計和植物栽培技術,提高了園藝場和農場的管理技能。他酷愛造園事業,渴望能為祖國人民建立休息活動的公園,培育優良品種的園藝場,1923年他放棄留法工作的機會,懷著科學救國的熱情回到祖國。

1926年開始,他先後任國立中央大學、重慶大學、四川大學的教授、園藝系主任,還先後在上海、北京、開封、南京、重慶等地城市公園設計與管理部門或園藝場、農場擔任高級技師。李駒是著名的園藝學家、園藝教育家、花卉專家,是我國近代公園建設的先驅之一。

1928年,他在中大農學院任教授,兼園藝系主任時,與該院郭須靜教授等人發起成立中國園藝學會,並任理事長。

1932年以後,李駒先後受聘於浙江省建設廳農業改良總場任高級園藝師和重慶大學、四川大學等高校任園藝系教授、系主任。在此期間主要教授《造園學》、《苗圃學》、《花卉學》、《觀賞樹木學》、《植物拉丁學名》以及教學實習等課程,他除了編寫教學講義和參考教材外,還調查浙江的果樹,編寫了《浙江楊梅與枇杷調查報告》,刊登於1933年浙江農業改良總場專刊上。1935年編著出版了《苗圃學》,對建立苗圃和苗木的繁殖、栽培和管理起到重要指導作用,至1938年的幾年間就重印四次。他還編有《植物拉丁學名釋義》、《行道樹的栽植法》、《成都園林事業之改進》等。

他除了任教之外,還同時從事園林設計和文物古蹟的整修設計工作。尤其在1938—1948年兼任成都市公園設計委員會委員時期,先後設計了成都少城、南郊公園、新都桂湖公園、博濟醫院等公園和私家庭園、墓園與校園,結合公園設計實踐,探索培養園林專業人才所需設定的學科內容。

新中國成立後,李駒仍在川大農學院任教授,1951年兼任成都市建設計畫委員會委員和成都文物古蹟整修委員會委員,任教之餘,他主持設計和整修了成都人民公園、勞動人民文化宮、杜甫草堂和昭覺寺等公園名勝古蹟。

李駒回國後,在從事教學的同時,還長期承擔繁重的園林設計工作。在南京他參加了中山陵園的設計,運用西方規則式的布局手法,採用了高大常綠針葉樹種雪松作了基調樹種,烘托出陵園宏偉、莊重、肅穆的氣氛。在任南京公園管理局主任時,提出了綠蔭街道的概念,並在南京的道路綠化實施中實現了這一構想,成為我國近代城市道路綠化的倡導者之一。

李駒運用國外的理論並結合國內實際,從1927年開始先後設計了開封的龍亭公園、繁塔寺公園;南京的玄武湖公園,秦淮河公園,中央大學校園;重慶大學校園,重慶教育學院校園;杭州的湖濱公園;成都的少城公園,新都桂湖公園等。在設計中他吸取了西方國家公園的手法和為民眾遊樂休息的格局,建立了開放式的杭州湖濱公園、南京的玄武湖公園等。這幾個公園至今仍保持著原來的設計的雛形。開封龍亭公園的設計受到馮玉祥將軍的讚譽。以後他又被推薦為蔣介石設計了浙江溪口妙高台花園,何香凝的浙江五夫庭園和其他一些知名人士的庭園、墓園。

解放後,園林事業受到重視,得到了發展。在近代公園、綠地建設中,他結合我國設計,較早較多地運用西方園林的布置手法,是我國近代公園建設的先驅者之一。

李駒,園林學家、園藝教育家、花卉專家。他為我國規劃設計了多處著名園林、景區,是我國近代公園建設的先驅之一。長期從事植物拉丁學名的蒐集、整理和編譯工作,著有《苗圃學》等。曾任幾所大學園藝系、園林系系主任。是中國園藝學會成立發起人之一。

人物介紹

李駒,字超然。1900年出生於上海市一個小商人家庭。1912年,其長兄李駿獲得公費留學法國,他隨兄一起赴法學習,1914年在巴黎和蘭斯(Laons)預備學校補習法文,並學完初、高中課程。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預備學校被德軍占領。後得機會到了柏林和瑞士,參觀了柏林和瑞士的公園和風景區,對造園事業倍感興趣,從而確定了他學園藝專業的志向。1915年考入法國南部的農業學校,1917年秋考入法國高等園藝學校繼續深造。他刻苦鑽研造園學和觀賞植物學,畢業後獲園藝工程師稱號。為進一步掌握熱帶、亞熱帶植物的栽培技術,1921年考入法國諾尚(Nagent—Sul—Marne)國立高等熱帶植物學院,進修一年,獲農業工程師稱號。1922年秋至1923年初與留法同學孫福熙等赴法國里昂(Lyon),沿途考察了法國北部海濱城鎮的公園、風景區、園藝場與農場。

在法國學習期間,學校注重教學實習和實際操作鍛鍊,加上他經常進行實地考察,使他掌握了造園設計和植物栽培技術,提高了園藝場和農場的管理技能。他酷愛造園事業,渴望能為祖國人民建立休息活動的公園,培育優良品種的園藝場。為此,他放棄了利用其兄在法國擔任中國駐法使館秘書和駐巴黎領事的關係而能留法工作的機會,謝絕了多家公園、園藝場的高薪聘請,1923年初懷著科學救國的熱情回到了祖國,回國後他立即補習漢文,並開始調查研究祖國的造園學、園藝學。

1926年開始,他先後在河南、南京、上海、重慶、成都等地的大學任教,並任上海、北京、開封、南京、重慶等地城市公園設計與管理部門或園藝場、農場的高級技師。他一邊教學,一邊參加當地的造園設計和園藝場的技術管理,力求改變中國園林、園藝的落後狀況。當時內戰頻繁,這種願望無法實現。但他立志科學救國的決心不變,在受聘於南京中央大學任農學院教授、園藝系主任時,他廣泛聯繫園林、園藝界的專家、教授,交流學術經驗,探討中國園林、園藝發展的途徑。於1928年又與該校郭須靜教授,金陵大學園藝系主任胡昌熾教授、章文才教授等人發起成立了中國園藝學會,並任學會理事長。

1932年以後,又先後受聘於浙江省建設廳農業改良總場任高級園藝師和重慶大學、四川大學等高等院校任園藝系教授、系主任。在此期間主要教授《造園學》、《苗圃學》、《花卉學》、《觀賞樹木學》、《植物拉丁學名》以及教學實習等課程,他除了編寫教學講義及參考教材外,還調查了浙江的果樹,編寫了《浙東楊梅與批把調查報告》,登載於1933年浙江省建設廳農業改良總場第三號專刊上。1935年編著出版了《苗圃學》一書,書中詳述了苗木的繁殖、栽培與修剪技術和苗圃的管理等,對建立苗圃和苗木的繁殖、栽培與管理起到了重要的指導作用,至1938年的幾年間就重印了4次;他還編有《植物拉丁學名釋義》、《行道樹的栽植法》、《成都園林事業之改進》等,分別載於校刊或報紙上。

1938年,他上書國民政府,建議將城市公園、綠地納入城市建設的範疇;為民眾建立休息遊樂的公園,並結合保護文物古蹟設定公園綠地,建立國家、省、市、縣級以至鄉村的公園,形成公園體系,改善城鄉人民的生活環境;開辦培養造園專門人才的學校和建立各級公園管理的專門機構,充分發揮造園人才的作用,以改變中國城鎮的面貌,但這些建議當時均無法實現。

在上書無望的情況下,他除了任教之外,還同時從事園林設計及文物古蹟的整修設計工作。尤其在1938—1948年兼任成都市公園設計委員會委員時期,先後設計了成都少城、南郊公園、新都桂湖公園、博濟醫院等公園和私家庭園、墓園與校園;結合公園設計實踐,探索培養園林專業人才所需設定的學科內容。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李駒仍在四川大學農學院園藝系任系主任、教授;1951—1952年兼任成都市人民政府建設計畫委員會委員和成都文物古蹟整修委員會委員,任教之餘,他還主持設計和整修了成都人民公園、勞動人民文化宮、杜甫草堂和昭覺寺等公園名勝古蹟。1952年院系調整,李駒調西南農學院園藝系任系主任、教授,仍從事教學與園林設計工作。

新中國成立以後,他仍忘不了開辦園林專業,他從各方面向高教部提出設定園林專業的建議,終於於1956年經高教部批准在北京林學院(現北京林業大學)設定城市及居民區綠化系,並調他任系主任。國內有名的園林專家教授雲集於北京林學院綠化系,他30多年的宿願終於實現了。但在極“左”思想的影響下,該系被作為封資修的產物於1965年撤銷。不久,“文化大革命”開始,年近70歲高齡的李駒遭受到沉重的打擊。1971年不得不離開他所熱愛的事業而退休,以後仍繼續整理《植物拉丁學名釋義》,1980年,年已80高齡的李駒仍孜孜不倦地編輯這本詞典直至1982年病危。

李駒一生力圖以科學救國。他擁護黨的方針政策,關心國家大事,為抗美援朝捐款,送子參軍;工作勤勤懇懇,兢兢業業。他治學嚴謹、誨人不倦的精神受到北京林學院廣大師生和園林界的讚譽和尊敬。

教育理念

我國的造園歷史悠久,藝術水平為世界矚目,但著名園林均被王親貴族、地主、資產階級所占用。造園理論也僅限於庭園,缺乏對城市公園、綠地的科學認識。因此,園林學是一門尚待開發的學科。李駒回國後邊教學,邊致力於編寫教材。他結合中國實際,在參考了大量國內外的有關資料後進行編寫。他對講義的要求是,要有科學性、時代性和實踐性,特別是要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如達不到“三性”要求,他決不脫稿出版。

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是李駒教學中一貫的指導思想。每到一所大學任教,他都主張開設教學實習課,開闢實習圃地、果園和農場。在中央大學任教時,他曾親自帶領學生赴杭州西湖風景區進行實地考察,增加感性知識,提高實際操作能力。在四川大學農學院任教期間,創辦了農場和花、果、茶引種育種實驗基地,並引進培育了新品種。40年代初曾引進並培育出無籽柑桔和美國薄殼山核桃等。這種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思想一直貫串在他一生的教學活動之中。

李駒還很注重農村園藝生產的調查。1932年在浙江省建設廳農業改良總場任職期間,他跑遍了浙江的山山水水,摸清了當時楊梅、批把、柑桔和青梅等主要果樹的分布,以及品種和栽培情況。在此基礎上提出了重點發展品種和增產措施。今日著名的肖山楊梅、塘棲枇把的優良品種就是從那時推廣、發展起來的。他寫了浙江楊梅與枇把的專題調查報告,於1932年8月在該場刊物第三號專刊上發表。

做出貢獻

李駒回國後,在從事教學的同時,還長期承擔繁重的園林設計工作。在南京他參加了中山陵園的設計,在植物種植上充分運用了西方規則式的布局手法,採用了高大的常綠針葉樹種雪松作為基調樹種,烘托出陵園宏偉、莊重、肅穆的氣氛。任南京公園管理處主任時,首先提出了綠蔭街道的概念,並在南京的道路綠化實施中實現了這一構想,成為我國近代城市道路綠化的倡導者之一。

本世紀初,我國各城市雖有不少私人花園,但幾乎沒有民眾性的公園。他運用國外的理論並結合國內實際,從1927年開始先後設計了開封的龍亭公園、繁塔寺公園、南城公園;南京的玄武湖公園(即當時的五州公園)、秦淮河公園、中央大學校園;重慶大學校園、重慶教育學院校園;杭州的湖濱公園;成都的少城公園、南郊公園、新都桂湖公園,博濟醫院庭園等。在設計中他吸取了西方國家公園的手法和為民眾遊樂休息的格局,建立了開放式的杭州湖濱公園、南京的玄武湖公園等。這幾個公園至今還保持著原來設計的雛形。開封龍亭公園的設計受到馮玉祥將軍的讚譽。以後他又被推薦為蔣介石設計了浙江溪口妙高台花園,何香凝的浙江五夫庭園和其他一些知名人士的庭園、墓園,如伍培英等的私人庭園,劉湘、李家鈺、李琪相等的墓園。此外,他還在報刊上對城市公園提出了改進意見,如1941年提出了“重慶市公園之改進”,1946年、1949年相繼提出了“成都市園林事業之改進”,對公園設計與建設起到了重要的指導作用。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園林事業受到了重視,得到了發展,李駒在四川大學農學院任教期間,主持規劃設計了成都勞動人民文化宮、人民公園、火車站鐵路公園,整修了杜甫草堂、昭覺寺等名勝古蹟。在開封南城公園、杭州湖濱公園、南京玄武湖公園、成都少城公園等的設計中,他因地制宜地採用了西方規則式的綠籬、花壇群、整形樹木、自然式的大草坪和樹林的布置手法。在近代公園、綠地建設中,他結合我國實際,較早較多地運用西方園林的布置手法,是我國近代公園建設的先驅者之一。

在寺廟的設計與整修中,他除了重視殿宇的環境綠化外,還擴大了寺廟的園林用地,吸取了西方寺院式庭園布局手法,闢建了供休息活動之用而獨立於殿宇之外的自然式庭園,形成具有園林格局的寺廟園林,成為既可供信仰朝拜,又可供遊覽的勝地。如開封的龍亭公園、繁塔寺公園、成都的杜甫草堂、昭覺寺等,從而進一步發展了我國的寺廟殿宇園林。

李駒在設計工作中一絲不苟,設計出的圖紙整潔、美觀、線條清晰、字型工整,至今還可以作為園林設計圖的範例。

他幾十年潛心著書立說,雖然大多被不可抗拒的歷史事件毀掉或擱置,很多著作未能公諸於世。但他的學術成就和知識業,已傳授給歷屆學生。現在園林、園藝事業後繼有人,他播下的種子必將繼續開花結果。

人物介紹

1900年8月19日 出生於上海市。

1921年 畢業於法國高等園藝學校。

1922年 畢業於法國高等熱帶植物學院。

1923—1925年 任上海市法工部局公園管理處高級園藝技師。

1925—1926年 任北京公園園藝部指導員兼北京中國大學法文教授。

1926—1927年 任河南大學教授,園藝系主任兼農場主任。

1927—1930年 任南京中央大學農學院教授、園藝系主任,兼任南京中山陵園設計委員會委員,南京市公園管理處主任。

1930—1932年 任上海勞動大學農學院教授,兼園藝系主任。

1932—1934年 任浙江省建設廳農業改良總場高級園藝技師。

1934—1936年 任重慶大學農學院教授,重慶教育學院教授兼教務主任。

1936—1952年 任四川大學農學院教授,園藝系主任。

1952—1956年 任西南農學院教授,園藝系主任。

1956—1971年 任北京林學院教授,園林系主任。

1982年12月20日 病逝於杭州。

主要論著

1 李駒.苗圃學.上海:商務印書館,1935,第4版,1938.

2 李駒.浙東楊梅與枇杷調查報告,浙江省建設廳農業改良總場第三號專刊,1938(8).

3 李駒.植物拉丁學名釋義.中央大學農學院園藝學會刊物——園藝,1937.

4 李駒.行道樹的栽植法.四川大學農學院刊物——現代農民,1937.

5 李駒.成都市園林事業之改進.成都晚報,1946(缺月,日);工商導報,1949(缺月,日).

6 李駒.植物拉丁學名的命名法及其在科學研究上的要性.西南農學院科學研究部專刊.

7 李駒.植物學名釋義,西南農學院科學研究部專刊,1956.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