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任初,時值陽武縣黃河堤決,水勢泛濫,籌辦防堵工程不勝勞瘁,鏇又淫雨連綿,陽武一帶盡成水國,災民急待賑救。錫嘏及時上報災情,按戶發款,計口散糧,遠近無遺漏,吏役無侵吞,災民瀕死得活者甚多。但澇災已成,秋收大減,嚴冬到來,縣民飢餓依舊,四出逃生。他目睹此情,心急如焚,首先捐輸了自己的俸祿,並勸當地富戶同捐,設廠煮粥以賑災民,得救者五千餘人。錫嘏決斷訟事亦不輕易用刑,每案都耐心審察詳情,使有罪者甘心服罪,有冤者得以昭雪。
錫嘏被調任杞縣知事離陽武時,黎民攀轅臥轍挽留。到杞縣後,又值歲歉,他奉令賑濟,按上中下戶及人口大小,不漏一人,不濫發一粟。境內發生蝗災,他率領差役,召集縣人及時奮力撲滅。縣境內分為十保,糧隨地征,日久因農民遷移,征糧時往往找不到地主,無主地應納的糧由保內所屬農民負擔,農民對此有苦難言。他得知後,將久受牽連的無主地征糧盡數豁免,減輕農民負擔。他在杞縣任上,還遇黃河南北各處大水泛濫,水與堤平,一旦風雨激盪,即有決堤之險。他露宿堤上,率民日夜守護,直到退堤。時杞縣城垣年久失修,一旦河水溢出,即無法堵當,他令合邑人士量力捐輸,挑選有才幹而公正無私者監督管理,及時整修。他對教育尤為關注,力主設立書院,聘名儒為主講,並親臨書院登台執教。遇國家考試大典,必設豐厚宴席,招待應試學員,並捐出自己的俸銀為應試學員作路費。在他的影響下,杞縣的學風、文風大為改觀。杞縣人於縣城西郊普濟堂側為其建生祠,以表敬懷。河南省巡撫保舉他升任知府,後提補河南開封朱仙鎮水利同知,又委署河南衛輝府知府。他離開杞縣時,父老焚香頂燭,跪拜於路。
乾隆三十年(1765),李錫嘏奉委由水路運送東南各省官糧進京,行至大名府,舊沖氣病復發,卒於當地,終年57歲。其子李樹嘉奉喪歸,葬於縣城東關北嶽廟側。
相關詞條
-
傅嘏
傅嘏(gǔ)(209年-255年),字蘭石(一字昭先),北地郡泥陽縣(今甘肅寧縣米橋鄉)人。 三國曹魏後期重臣。西漢義陽侯傅介子之後、曹魏尚書傅巽之侄。...
人物生平 人物評價 個人作品 軼事典故 親屬成員 -
張天錫[前涼君主]
前涼悼公張天錫(338年—398年),小名獨活,初字公純嘏,後改字純嘏,前涼文王張駿少子,前涼桓王張重華和前涼威王張祚的弟弟,十六國時期前涼政權最後一位君主。
人物生平 為政舉措 趣聞軼事 歷史評價 史書記載 -
張天錫[前涼末代君主]
張天錫(346年—406年),小名獨活,初字公純嘏,後改字純嘏,前涼文王張駿少子,前涼桓王張重華和前涼威王張祚的弟弟,十六國時期前涼政權最後一位君主。
人物生平 為政舉措 趣聞軼事 歷史評價 史書記載 -
李唐氏族之推測
《李唐氏族之推測》是現代史學大師陳寅恪先生所寫的一篇探討李唐李氏族源、血統的研究性論文,該文在後世頗負盛名。後又寫《李唐氏族之推測後記》和《三論李唐氏族...
簡述 原文 相關文章 作者介紹 -
李椅
李椅(?~775年),唐宗室,歷任御史、尚書郎、給事中和御史中丞等職。
人物生平 李成公去思碑 其人其事 李椅、常袞的興教 《福州新學碑銘》 -
李虞仲
李虞仲 [唐](公元772年——836年)字見之(一作建之),趙州(舊唐書作趙郡)人,李端之子。生於唐代宗大曆七年,卒於文宗開成元年,年六十五歲。工詩,...
墓志銘 作品一覽 -
李友棠
李友棠 (1720一1798) 字召佰,號適園,又號西華,臨川榮山人,名臣李紱的孫子。曾充《三禮義疏》、《續文獻通考》兩館纂修官;又任《四庫全書》副總裁...
人物生平 主要作品 -
李湛然
李湛然[唐]嗣滕王,高祖五世孫。官至殿中監,兵部尚書。
人物簡介 作品一覽 -
柳毅傳
的封建婚姻制度作了嚴正的批判,對婚姻自主則大加宣揚。 作者簡介李朝威唐(約...戲曲家多取為題材。李朝威(約766—820),隴西人,唐代著名傳奇作家。他...下。二舞既畢,龍君大悅。錫以紈綺,頒於舞人,然後密席貫坐,縱酒極娛。酒酣...
簡介 作者簡介 原文 譯文 整體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