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
李錦藩先生,生1920年,卒子1991年,武式太極拳第五代表人物。李兆綸之曾孫,琴棋書畫多才多藝,自幼從師李遜之學習武式太極拳,隨李石泉學習器械,深得兩位老師的器重。先生習武成痴,全面繼承了武式太極拳之衣缽,他講練武式太極拳不能單憑時間來計算,重要的是練完每個架子就要總結練這個架子的體會,有很多東西是在長期的走架子中體會出來的,用心去練,按照要領,守住身法,加上老師的指導,功力才能提高得快。他講兩人推手較技,首先要注意接好對方的勁。退是進,進是退,遇上對方的勁,一粘即走,同時還要進中有退,退中有進,在進、退轉換的同時不是表現在手、臂上,而是在腰腿上表現出來。進是打人,退也是打人,兩人一點不接觸是無法發放人的,必領通過皮肉的感覺,借對方的勁,順勢借力達到把人發放出去的目的。
在實踐過程中,李錦藩在繼承傳統武式太極拳上下了很大功夫。他說由於舊社會封建勢力的影響,武式太極拳很多東西只是在少數族人內部傳習,老一輩的自藏本還沒有貢獻出來,如《七言四字解》其內容有"腳手不隨者不能,周身不一家者不能,身法散亂者不能,精神不團聚者不能……。"這些內容從來未見諸報刊、拳書。《授藝精言》分上下兩冊,上冊為李石泉授藝時的口述記錄,內附拳械秘本。下冊是李遜之授藝時的口述記錄,這都是非常珍貴的資料。據言按此口述練功,可免於迷途而臻於成熟。除這些武、李先人遺下來的手稿外,李家還有六種未外傳的拳械套路,即武式太極拳小架,兩路炮錘,隴西式太極刀,隴西式太極劍,一路桿子。經過多年的苦練,李錦藩盡得祖輩之生平技藝,把武式太極拳所有的精華套路完整的繼承下來了,其內功純正,功力深厚,意到氣到,氣到勁到,隨處能化能發,出神入化。當年李亦畲先生留下的練功的大鐵桿子重的80斤,輕的40斤,80斤的在文革期間被人化掉了。李錦藩去世的前兩年,還拿起鐵桿子一氣可抖一百多下。
在那黑白顛倒的歲月中,破四舊運動,不準習練武術,說練武的人都不是好人,一度武術處於水深火熱之中。不能公開練,就半夜當人們都熟睡的時候起來練拳。祖上留下來的寶貴財富、民族的瑰寶,不能失傳。他以超人的毅力和意志苦苦地追求太極拳藝,使武式太極拳在那艱難困苦的年代中得以完整的保留了下來,為後來的武式太極拳發展做出了重大的貢獻。
李錦藩先生由於過去得到李家前輩的口授心傳,對武禹襄、李亦畲的拳論能準確地闡釋。李家歷代雖研習太極拳,但祖訓不準以教拳為業,授徒極少。從李亦畲、李啟軒到李石泉、李遜之又到李槐蔭李棠蔭 李光藩李錦藩,這個以耕讀為業,不以教拳問世的書香門弟之家,武式太極拳卻能歷代相傳,聲光燦然,久久不墜,這在歷史上也是罕見的。1991年8月2日,李錦藩為籌備河北永年國際太極拳聯誼會,勞累過度離開了人間,享年72歲。
李錦藩先生授徒頗多,其遺囑中記載主要弟子有:李德龍、靳文彬、喬松茂、王潤生、荊雙增、 孫乾坤、孫建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