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赫特

李赫特是一名音樂家,畢業於莫斯科音樂學院

20世紀鋼琴藝術聖殿的大師級人物大多成名於二戰之前。從施納貝爾、吉澤金到阿勞、米開朗傑里,他們的赫赫之名都是因長年的舞台實踐而鑄就的。這些大師以自己鮮明的藝術個性聳立在樂迷心中。
1995年義大利鋼琴家米開朗傑里逝世後,英國一位樂評專家撰文指出:“鋼琴藝術萬神殿現在只有李赫特這一位大師健在。”1997年8月,李赫特因心臟病在莫斯科離開了人間,自此,鋼琴藝術的大師時代宣告結束。
斯維亞托斯拉夫.李赫特是一位出道較晚的鋼琴家。他1915年3月20日出生在烏克蘭,雙親都是德國人,而且都是音樂工作者。父親是管風琴師兼作曲家。
李赫特最初的鋼琴技術都是自學的。他曾擔任奧德薩歌劇院的合唱指導教師,並立志成為作曲家。1966年他對採訪他的記者說:“我在20歲之前及時終止了作曲,而且發誓永遠不在眾人面前演奏自己的音樂。”
19歲時,李赫特舉行了首場獨奏音樂會,曲目均為蕭邦作品。1937年,22歲的李赫特開始接受正規的鋼琴教育。這一年,他考入莫斯科音樂學院,師從海恩里希.涅高茲。涅高茲曾培養了一大批鋼琴人才,其中包括吉列爾斯、扎克、馬里寧等人。
在音樂學院,李赫特還與普羅科菲耶夫一起工作,並在1942年首演了他的《第6奏鳴曲》。此後,李赫特還首演了普氏的第7和第9奏鳴曲。1952年,羅斯特羅波維奇在莫斯科首演普羅科菲耶夫的《交響協奏曲》時,李赫特擔任客串樂隊指揮。
1945年李赫特獲得蘇聯鋼琴比賽第一名,1949年獲史達林獎金。50年代他在蘇聯和東歐舉行巡迴演出,有時一年要演出120場。
李赫特40年代開始錄唱片。他的唱片量是同代鋼琴家中最多的。李赫特本人不喜歡在錄音室里演奏。與他共事達37年之久的演出經理傑奎斯.萊薩爾介紹:“在錄音室李赫特感到很不自然,因此他的唱片實況錄音較多。即使在舞台上錄音,他仍要求不要讓他感覺到麥克風的存在,錄音師們不得不把錄音話筒藏在舞台前面的花叢中。
李赫特的演出曲目非常龐大,從巴赫的《平均律鋼琴曲集》到蕭士塔高維奇的前奏曲無所不包。他的演奏將精湛的技巧和豐富的想像力融合在一起。樂評家們認為李赫特對鋼琴音色的控制力是無人可比的。
李赫特性情憂鬱,生活中的他常常陷入沉思當中。為準備一場音樂會他常常要連續練習10幾個小時。
由於不習慣坐飛機,直到1960年45歲的李赫特才首次赴美國演出。這次演出引起了轟動。在美國他曾與萊納指揮的芝加哥交響樂團合作演出。真正使美國人感到驚奇的還是他在卡耐基音樂廳的5場獨奏音樂會。第一場他演奏了5首貝多芬奏鳴曲。《紐約時報》評論說:“紐約音樂界的頭面人物都出席了這場音樂會,音樂廳在開演前10分鐘就已經座無虛席。
“音樂會開始時,許多人還對這位蘇聯鋼琴家的實力抱懷疑態度,但10分鐘後,這些人都變成了李赫特的崇拜者。人們發現舞台上的李赫特是一位舉止高雅,演奏富於詩的意境,並具有高超技巧的鋼琴家。”
1965年和11970年,李赫特又兩次訪問美國。1970年4月他與小提琴家大衛.奧伊斯特拉赫聯手在卡耐基舉行音樂會。不幸的是,這次演出被當地的猶太人因抗議蘇聯當局虐待猶太人行經所舉行的示威所破壞。當時示威者狂叫著湧入音樂廳,沖向舞台。
傑奎斯.萊薩爾回憶說:“這場騷亂大大傷害了李赫特的感情,他不是猶太人,而奧伊斯特拉赫是猶太血統。李赫特認為示威者要求大衛反對自己的國家太過分了。”此後,儘管美國音樂界一再發出邀請,但李赫特再也沒有去美國演出。
李赫特與蘇聯領導人的關係長期不明朗。他不屬於持不同政見者行列,儘管1960年他曾在受到批判的作家帕斯捷爾納克的葬禮上演奏,以表示對死者的哀悼。這種行為在當時是需要勇氣的。此後幾年間,李赫特在美英等國的一系列演出計畫被取消,其中包括1962年出席倫敦愛丁堡音樂節。蘇聯文化部門提出的理由是:李赫特身體欠佳。
樂評家舒恩堡在探到他對1960年5場音樂會的總體印象時說:“在吉澤金之後,沒有人像李赫特那樣將拉威爾的作品演奏得如此迷人。他(李赫特)既有非凡的技巧,又可以在鋼琴上營造出輝煌的氣氛,但他的演奏基本上是內省、沉思型的。”
《格羅夫音樂辭典》對李赫特有這樣的記載:“他的完美技術,使他有充分自由在音樂中表達自己的創造力。他演奏中的色彩變化與眾不同,每一首樂曲從頭至尾都有他的個性存在。”
李赫特身體很壯,有一雙大手。他在上台時經常不理會熱烈的掌聲,直奔鋼琴,並迅速沉浸在音樂中。
李赫特是一位博學的藝術家,他能流利地講法語和德語。收集藝術品和裝飾物是他的一大愛好。他存有不少俄羅斯畫家的真跡。李赫特自己也是一位業餘畫家,其畫作頗有印象派特徵。
晚年,李赫特常與朋友們一起進行沙龍式的演奏。他的音樂生涯直到1995年他進行心臟手術後才真正停止。對有才華的青年演奏家給予忠告,但他對鋼琴教學沒有興趣。1963年,李赫特曾對記者說:“琴技巧我只學了一點皮毛,那有資格去教別人呢?”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