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9年l0月3日,李永和、藍朝鼎在雲南省大關縣牛皮寨聚眾起義,以“不交租”、“不納糧”、“打富濟貧”相號召,打“順天”旗.自稱順天軍,推李水和為順天王。起義以後,隨即組成700人的隊伍攻入川南,在六天之中連克筠連、慶符、高縣三縣。並進占敘州(今四川宜賓)城南的重鎮安邊。因圍攻敘州不克,迅速改變戰略,沿岷江北上攻入犍為附近的犍樂鹽場。當時犍樂、自貢兩大鹽場為清王朝在四川省內的重要財源.西南各省民用食鹽大都仰給於此。起義軍攻入鹽場,窮苦的鹽工群起回響,踴躍參加,隊伍因增至二萬餘人。清廷震驚,嚴令四川總督曾望顏率重兵堵截,不讓起義軍進入自貢鹽場。當時已是數九寒天,雨雪交加,行軍十分困難。1860年1月23日,正是鹹豐十年元旦.起義軍出敵不意,繞過清軍設防地帶,一舉襲取自貢鹽場。鹽工紛紛參軍,不過一個月,隊伍就發展到10餘萬人。此後,起義軍分兵活動。由李水和據守犍樂鹽場,以作根本;藍朝鼎則率大軍相機進取成都。1860年夏,藍朝鼎先後攻克邛州、大邑、崇寧、灌縣、新都、郫縣,親率大軍駐於崇慶縣之元通場,距成都僅70華里,成都危在旦夕。清廷急調湖南巡撫、鎮(河蟹)壓太平軍的劊子手駱秉章入川督辦軍務。
1860年秋,李、藍兩支隊伍以及各地零星起義隊伍均至富順縣北、沱江左岸的牛佛度會師,共商戰守大計,起義軍總數達到30餘萬人。他們決定在犍為、井研、榮縣、威遠一帶的鐵山地區建立根據地,由李永和留守。藍朝鼎、藍朝柱等率軍北上奪取綿州(今綿陽),張國福、周紹涌等率軍東進,相機迎候石達開部太平軍,並在川東一帶攻城賂地。
分兵以後,起義軍雖然聲勢潔大,但是力量分散,給敵人以可乘之機。而且隊伍發展過快,缺乏訓練,戰鬥力不強,遇到了駱秉章帶來的頗有鎮河蟹)壓農民起義經驗的湘軍,就難以輕易取勝。1861年5月,藍朗鼎率大軍圍攻綿州.還營數十里,圍城四個月不克,中了敵人以逸待勞、聚而殲之的毒計。1861年9月5日,駱秉章布置就緒,調動各路清軍,發起反攻。藍朝鼎部在會戰中失利,隊伍大部潰散,他率殘軍退守泯江西岸的丹稜。清軍挖壕引水,圍困丹秸,起義軍絕糧,藍朝鼎在突圍時戰死。1862年春,駱秉章用堅壁清野、斷絕糧源的辦法圍困鐵山地區。起義軍連戰不利,最後退守老根據地龍孔場。這裡雖然四面環山,易守難攻,但如築堤攔水可以淹灌全場。駱秉章正是用此毒計對付起義軍。1862年10月,清軍築成堤壩,引環龍河水淹沒龍孔場,死人無數,李永和率殘軍踩著沒膝的深水,砍開清軍所築一道又一道的木城,奮勇突圍,最後因糧盡力竭被俘,犧牲於成都。
1862年春石達開部太平軍大舉入川之時,正值李藍起義軍的藍朝柱、周紹涌等各部會師於川東墊江附近的鶴游坪。他們與圍攻涪州(今涪陵)的石達開部太平軍相距不足百里。終因長江阻隔,清軍水師封鎖江面,一南一北,未能會合。石達開部太平軍前鋒攻入川南敘水之時,困守鐵山地區的李水和曾派人前來聯繫,希望配合作戰,共同對付清軍。李永和致石達開的函件為石達開的部下傅佐庭所得,傅隨即夏函,可惜阻於長江,兩軍仍無法會合。後來石達開部太平軍南下黔、滇,繞道西上,覆軍於大渡河畔,藍起義軍餘部則從川東北上,進入陝南、鄂北和豫西。其中以藍朝柱部兵力最強,他攻占陝西洋縣時,被各部起義軍公推為首領,稱為“大漢顯王”。
1863年夏,太平軍西北遠征軍陳得才部由河南再入陝西,圍攻漢中.與據守洋縣的藍朝柱互通聲氣,配合作戰。1863年11月19日,藍朝柱率軍北上,一舉攻占周至縣城,距西安僅百餘里。清廷大震,急調西安將軍多隆阿率軍奮力堵擊。但這時天京圍急,洪秀全屢催陳得才部太平軍回援天京。1864年春,陳得才部撤離漢中,分兩路東下。藍朝柱部起義軍失去屏障,後方空虛,在與多隆阿軍作戰時,一再失利。不久,藍朝柱撤出周至,行軍至安康紫溪河,遭遇地主武裝的襲擊,不幸犧牲。1864年夏,李藍起義軍餘部蔡昌齡部占領商南重鎮龍駒寨,一度切斷清軍的豫、陝糧道。這時,太平軍陳得才的部下樑成富東援天京受阻,被迫退回陝西,於是和蔡昌齡部組成聯軍,並肩作戰。不久,聯軍橫越陝南,進入甘肅,攻下階州(今甘肅武都)。直到1865年6月,階州被清軍攻破,蔡昌齡力戰犧牲,梁成富重傷被俘,歷時六年,轉戰六省的李藍起義軍的戰鬥才告終止。
相關詞條
-
李、藍起義
1859年(清鹹豐九年)10月,雲南人李永和、藍朝鼎在昭通發動了反清起義,旋即進軍四川,攻占犍樂鹽場,圍攻雅州、綿州,並在川南鐵山地區和涪州鶴游坪建立根...
歷史事件 起義影響 -
三·二九起義
1911年4月27日,同盟會在廣州舉行武裝起義,史稱辛亥“三二九”起義,又稱黃花崗起義。
簡介 準備工作 起義過程 參加人員 評價 -
藍夷
藍夷是起源於山東半島的東夷族的一支,以種植藍靛染藍衣料習慣穿藍衣而得名。在商代時,曾被商王仲丁、河亶征討,他們從山東經河南、湖北、湖南而與瑤族融合,形成...
起源 由來 分布 文獻記載 -
西北回民起義
西北回民起義,又稱“同治陝甘回變、同治回亂、陝甘回變、陝甘回亂、回回亂”等,是同治元年至十二年(1862-1873)間,發生在陝西、甘肅兩省的回民暴動、...
簡介 當時的社會背景分析 回民起義經過和結局 戰時人口損失 -
捻軍起義
十九世紀中葉,在廣闊的淮北大地,爆發了一場大規模的農民革命——捻軍 起義。捻,是從捻繩的意思而來的,就是合起幾股為一股,團結起來有力量的意思。
起義背景 捻軍建制 起義經過 主要戰役 捻軍領袖 -
瀘順起義
1926年12月1日,為配合北伐戰爭的勝利進軍,中國共產黨重慶地方執行委員會在四川的瀘州、順慶(今南充)地區獨立領導和策動部分四川軍閥部隊舉行了一次大規...
時代背景 起義經過 劉帥脫險 起義遺址 -
長治號起義
解放戰爭時期國民黨軍起義投誠大事記,生動展現了一批國民黨愛國將領與士兵在歷史緊要關頭,以國家和民族利益為重,大義凜然,高舉義旗,棄暗投明。僅國民黨海軍就...
長治號前身 戰爭背景 戰爭過程 戰爭結果 -
九溪十八峒各民族人民大起義
九溪十八峒各民族人民大起義又名“九溪十八峒起義”、“九溪十八洞起義”或“苗民起義”,泛指發生在元、明、清三代(公元1277-1872)西南地區的苗、侗、...
由來 介紹 -
紫金起義
起義隊伍發展到3000多人,李榮泰為討袁大元帥。 鍾成營解圍後,即為進攻前導,配合援軍進攻九和。 鍾成營軍占九和後,燒民房40多間,並殺害一批討袁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