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聲高

李聲高

李聲高,1944年7月生,字金鐘,法名德純,自稱“半新半舊詩人、半僧半俗居士、半他半我書家、半真半假瞎子”,故號八半居士。湖北黃石人,民盟盟員,中專文化,副編審,歷任《散花》編輯部副主任、黃石文聯組聯部主任、文藝研究室主任,湖北省書法家協會會員,黃石市書法家協會副主席,黃石市作協副主席,黃石市政協副主席,中華詩詞學會首批會員,西塞山詩社社長,湖北省詩詞學會副會長,黃石市民盟主委,黃石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著有《八半居古詩文選集》五卷 、《八半詩三百》、《八半墨跡印痕錄》等。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任職經歷

李聲高 李聲高

1966年畢業於大冶師範學校。1967年7月~1970年8月在武鋼星鄉鐵礦宣傳科工作;1970年8月~1976年3月在《武鋼文藝》編輯部工作;1976年3月~1980年12月在《黃石文藝》編輯部工作;1981年1月~1990年12月任《散花》雜誌編輯部副主任;1991年1月~1992年8月任《五彩石》編輯部副主任;1992年8月任黃石市文聯文藝研究室主任。從1993年起連續三年在文在線上關幹部中被評為優秀。

李聲高,字金鐘,法名德純,自稱“半新半舊詩人、半僧半俗居士、半他半我書家、半真半假瞎子”,故號八半居士。1986年組織西塞山摩崖刻石;1991年配合黃石國際桌球節組織《國際書法邀請展》;1992年組織《美爾雅書法擷英展》;1993年組織《黃石名勝百聯展》及磁湖碑林鐫刻工作。通過這些活動,徵得了一批名家手跡,為黃石積累了豐厚的文化遺存。鑒於李聲高對黃石文化事業的貢獻,1995年黃石電視台、湖北電視台先後以《傳統文化的傳人》為題播出專題片,對其進行介紹。李聲高曾任《散花》編輯部副主任、黃石文聯組聯部主任、文藝研究室主任、黃石市書協副主席、黃石市作協副主席、黃石市政協副主席。現任西塞山詩社社長、湖北省詩詞學會副會長、黃石市民盟主委、黃石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

主要著作

著有《八半居古詩文選集》五卷 、《八半詩三百》、《八半墨跡印痕錄》等。李聲高居士的書法作品多表現為“清雅、恬靜、端莊”,冥冥之中,作品裡還透露出一種“禪意”,給人一種寧靜、幽古、脫俗之感,極具特色。原來,李聲高居士自皈依後,深受佛教文化的啟迪。他認為,中國歷代有很多法師既是大書法家,又是思想家和教育家,其中弘一法師是他最敬佩的高僧之一。春節期間,黃石市新博物館首次舉辦個人書法展覽,黃石知名詩人、書法家李聲高先生的50餘書法作品在此進行了展出,吸引許多書法家和書法愛好者前來觀賞,成為今年春節期間一道文化大餐。女詩人吳詩韻觀展後,當即賦詩一首:“一生心血燦華堂,滿目琳琅翰墨香。紙上得來終覺淺,筆頭流出好文章。”表達了詩人對老書法家李聲高的敬佩之情。

長期從事文藝編輯工作,先後參與《武鋼文藝》、《黃石文藝》、《散花》、《五彩石》等文藝期刊的創辦與編輯,現為副編審。早年寫作新詩,在全國各報刊發表300餘首,80年代始致力於舊體詩詞的創作與研究。詩詞授聯作品除散見於各報刊外,還入選《五四以來詩詞選》、《當代詩詞點評》、《現代千家詩》、《華夏吟友》、《中國對聯寶典》等數十部選集出版。出版有《八半居士詩文選集》五卷本、舊詩集《八半吟稿》、檢聯集《八半聯語錄》、散文集《八半文鈔》、書法篆刻集《八半詩書印》等。1997年12月當選為湖北省第九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社會評說

人書俱在僧俗間

初識李聲高先生是從他的書法作品開始的。那是很多年前的事,記者在許多黃石寺院匾額、有關佛教書籍及詩詞作品中屢見其名。之後,記者在接受正慈法師邀請進行佛教文化交流中,所到之處,李聲高先生的文學修養與書法藝術常常讓很多大家讚賞不已,有的作品還被寺院視為珍寶。

2003年夏,記者隨同正慈法師、李聲高先生等代表湖北省佛協參加河北省柏林禪寺“第十屆全國大學生生活禪夏令營”活動時得知,1987年6月,李聲高先生在北京廣濟寺皈依了當時中國佛協常務副會長正果大和尚,成為一名佛界居士,與柏林禪寺當時的方丈、全國知名高僧、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淨慧大和尚是深交多年的“書友”和“文友”。淨慧大和尚對李聲高居士的文才十分欽佩。

從此,記者與李聲高先生接觸頗多,逐漸明白了李聲高先生為什麼自稱是“半新半舊詩人、半僧半俗居士、半他半我書家、半真半假瞎子”的“八半居士”,對李聲高先生走上書法之路有了更深的了解。

1961年,李聲高國中畢業後回到農村務農,但他酷愛書法。為了訓練基本功,他想出一個“絕招”,將一顆笨重的螺絲帽固定在毛筆桿頂端,一可增加毛筆的重量,二可提高握筆的穩定性。經過長時期的刻苦訓練後,再去掉螺絲帽,發現自己已能揮筆自如。

1963年,李聲高考入大冶師範學校,1967年分配到武鋼靈鄉鐵礦從事教育和宣傳工作。1972年調入武鋼創辦《武鋼文藝》,1976年調回黃石文化局創辦《黃石文藝》,之後,又參與《散花》和《五彩石》的編輯工作。

回憶這段歷程,李聲高先生感觸頗多。他說,書法與文學基礎得益於在農村3年,一邊種田,一邊刻苦練習書法和學習文學,書法以顏真卿與柳公權的楷書為主,文學創作以新詩歌與小說為主。那時,他在《黃石日報》上發表了小說《辦嫁妝》處女作,在靈鄉鐵礦工作時他在《湖北日報》上發表了兩首新詩歌。1973年,他在《湖北文藝》創刊號上發表其成名作《礦山組歌》,更加激發了他對文學創作的熱情。

書有禪意通墨海

李聲高先生的書法作品多表現為“清雅、恬靜、端莊”,冥冥之中,作品裡還透露出一種“禪意”,給人一種寧靜、幽古、脫俗之感,極具特色。原來,李聲高先生自皈依後,深受佛教文化的啟迪。他認為,中國歷代有很多高僧既是大書法家,又是思想家和教育家,其中弘一法師是他最敬佩的高僧之一。

弘一俗名李叔同,浙江人,既是才氣橫溢的藝術教育家,也是一代高僧。“二十文章驚海內”的大師,集詩、詞、書畫、篆刻、音樂、戲劇、文學於一身,在多個領域,開中華燦爛文化藝術之先河。

李聲高先生說:“弘一法師的書法藝術埋藏著深厚的禪意,與自己的心境一拍即合,仿佛找到了一位知己。”從此,他對弘一法師的書法推崇有加,愛不釋手,並開始學習和研究弘一法師的書法,稱自己為“弘一法師門外弟子”,並特地篆刻了一枚印章用之。

在學習和研究中,他還發現宋代大文學家蘇東坡就是把書法與佛學融為一體,使書法藝術達到極高的境界,如大家熟知的《赤壁賦》,也是書法作品中的一絕。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李聲高先生臨池不輟,取法乎上,刻苦練習蘇東坡、弘一法師和趙朴初先生的書法。也就是這時候,李聲高先生開始轉向舊體詩詞創作,並在他所在的刊物開闢“舊體詩詞之頁”。1983年,他參與發起並成立了湖北省第一個舊體詩詞團體——西塞山詩社,成為了中華詩詞學會早期發起人之一。

滿目琳琅翰墨香

蔡邕《筆論》云:書者,散也。欲書先散懷抱,任情恣性,然後書。觀李聲高先生的書法作品,他的行草清新自然,非矯勵所得,講大勢,顧大局,率真豪邁,不斤斤計較一筆一划的得失,自出新意而不踐古人,完全是他內心世界的寫照。他的隸、楷、印,筆力遒勁,力透紙背,筆勢雄渾,圓厚而蒼渾,氣勢放縱而端重安詳,筆墨流暢,點畫隨意,自然得體,內藏筋骨,寓剛於柔,凸顯大氣磅礴而又風流儒雅之勢,與其性情頗相符合,處處散發出翰墨芬芳。

當記者問及他對書法藝術的理解時,李聲高先生認為,書法首先是一個載體,其次才是它的藝術。自古以來,沒有人專門為寫字而寫字,而是藉助這個載體來表達個人的情感或意念。如王羲之的《蘭亭序》、顏真卿的《祭侄文稿》都是通過書法這種載體表達作者的情感,再體現其藝術魅力與價值。當代知名書法家、詩人吳丈蜀曾說“當書法家,首先要當好學問家”,說的就是這個理。書法注重的是內容,在內容豐富的基礎上才是書法的線條美。以文取勝,以思取勝,還書法本來的面目,是他對書法藝術的畢生追求。

幾十年來,李聲高先生從不間斷地研習書法,臨帖中國歷代名書法家手跡。主張研習書法要有“悟性”,注重“內容”;有效地運用“學書之道,理解先行;學書之法,領悟關鍵”;提倡“厚古而不薄今,傳統而又創新”。領悟名書法家的書法之意與勢,融入自己的筆法與氣勢,力求作品有創意、有特色,形成自己的獨特風格。其作品曾先後到日本、台灣、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進行展出。

除了自身對書法藝術的追求外,李聲高先生對黃石地區書法發展所做的貢獻也是有口皆碑的。他組織和創辦了黃石書法家協會,參與組織黃石書法作品到全國許多大中型城市進行書法交流。上世紀80年代中期,先後組織了逸趣園、澄月島、鹿獐山等景點的征聯、評選、書刻:1986年組織西塞山摩崖刻石;1991年配合黃石國際桌球節組織《國際書法邀請展》;1992年組織《美爾雅書法擷英展》;1993年組織《黃石名勝百聯展》及磁湖碑林鐫刻工作等等。通過這些活動,徵得了一批全國名家手跡,為黃石積累了豐厚的文化遺存。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