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筱亭

李筱亭

李筱亭(1880——1961),別名鳳梧,化名彭俊升。四川省宜賓縣漆樹鄉(今屬自貢市沿灘區)鵝兒溝人。清末增生。第一屆全國人大代表。

基本信息

人物生平

李筱亭 李筱亭

1928年春加入中國共產黨。

1950年加入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

1906年入四川通省師範學堂學習。

1907年加入同盟會。

1909年畢業回鄉,先後在貢井國小、敘州官立中學堂任國文教師。

1911年辛亥四川保路事起,李筱亭在鄉舉辦團防,率員反正。

1912年任成都敘屬聯中教員。

1912年冬被選為四川省議會候補議員。後入川南師範學校任教。參加討袁,任護國軍支隊參贊。

1919年加入國民黨。曾任江油、綿竹、綿陽、樂山等縣知事。

1920年任呂超部軍事全權代表。聯合滇黔軍共逐熊克武、劉湘、楊森。因顧品珍中變,呂敗,李出走上海。

1921年初任孫中山總統府秘書處科員。

1922年夏任國民黨中央黨部總理辦公室秘書,專管聯俄文電。

1924年奉孫中山命回川,任四川討賊軍第一軍呂超部軍法處長。

1926年參加國民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任大會秘書處幹事。會後,任國民黨中央特派員,指導四川省黨部工作。與吳玉章、楊閣公等在重慶蓮花池成立國民黨(左派)省黨部,4月,被推選為主任委員。

1926年8月任國民黨中央決定成立負責四川軍事工作的特委會委員。

1927年重慶“三·三一”慘案後,被通緝,與鄧頡剛共赴涪陵,參加李蔚如武裝討伐劉湘,因被郭汝棟出賣而失敗,李蔚如被捕犧牲,李日夜兼程240里,至江北沙溪,幸免於難。後以教書為名長期隱蔽於雙流縣等地。

1928年由王乾青、熊子駿介紹參加入黨。後一直隱蔽身份,做上層統戰工作。

1938年任教於成都協進中學。

1940年成都“搶米事件”後,中共組織決定與李單線聯繫。

1941年回貢井作塾師。

1945年10月國共重慶談判期間,李上書毛澤東,陳述建國方略,毛澤東覆信:“大教崇論宏文,善為國謀,佩仰不盡”。

1946年奉中共四川省委吳玉章、王維舟指示到成都做上層統戰工作,同時受張瀾之聘,為慈惠堂安老所所長,以此為掩護,做反蔣工作。

1949年參加中共四川臨時工委,做川西策反工作。曾引導不少青年參加革命或奔赴延安。

1949年12月至1953年1月任西南軍政委員會委員兼人民監察委員會主任委員。

1953年9月至1955年1月任四川省人民政府副主席。

1955年1月至1959年6月任四川省第一屆政協副主席。

1955年5月至1958年10月任民革四川省第一屆委員會委員兼四川省委副主任委員、民革中央團結委員。。

1959年6月至1961年3月任四川省第二屆政協副主席。

1961年3月7日在成都逝世。

1985年中共四川省委恢復其黨籍。

軼事典故

李筱亭為人正派。任江油縣知事時,以明團暗匪罪逮捕了某區團總,有士紳許以銀元若干,並保證將銀護送至宜賓縣李家,以開脫某團總罪。李大怒,立即將該團總斬首,懸縣印於中堂而去。其自奉儉樸,常著布衣草履。

李筱亭前後任教20年,引導不少青年走上革命道路。革命烈士盧德銘、李家勛、藍致和、沈玉琪等都曾受其教誨;王劍青等皆由其薦赴延安,投身革命。抗日戰爭初,蔣介石曾請李進國民政府做官,他以“不與叛徒共事”拒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