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經歷

1935年 (民國二十四年)12月21日,李瑞芳出生在中國甘肅省天水市的一個普通的家庭中。從小就對藝術很有天分,跟媽媽學習剪窗花,跟國小老師學習畫畫、刻皮影娃娃 。
1951年,李瑞芳從天水的“部隊文工團”轉業到延安民眾劇團做演員 。
1952年,李瑞芳考入了陝西省戲曲研究院學習地方戲 ,院長馬健翎送了她“先做人後學習”的六字金言。之後,她在恩師黃俊耀的指導下學會道白、哭、笑、唱 。同年,她在黃俊耀、任國寶等人的指導下開始排練眉戶劇《梁秋燕》,並在9個月後站在上了長安大舞台的中間 。
演藝經歷

1953年,李瑞芳在長安大舞台首演眉戶劇《梁秋燕》,劇中飾演女主角梁秋燕 。
1954年,李瑞芳連演現代眉戶劇《梁秋燕》108場 。李瑞芳版《梁秋燕》被其他省市180多個劇團作為範本。
1955年,李瑞芳演出現代眉戶劇《梁秋燕》超過了一千場 並獲得“看了梁秋燕三天不吃飯”之讚譽。同年,李瑞芳出演了黃俊耀創作的現代眉戶劇《糧食》 。
1956年,李瑞芳首次在碗碗腔從皮影戲搬上舞台的第一齣戲《金琬釵之借水、贈釵》中任主演 。
1958年,陝西省戲曲研究院李瑞芳主演劇組《梁秋燕》和《金琬釵》赴京匯演,獲得劉少奇、周恩來、朱德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接見 。同年,李瑞芳在北京獲得了梅蘭芳、田漢、馬少波、郭沫若、尚小雲等藝術家、作家的指導 。
1959年,李瑞芳主演了眉戶傳統劇目《十二把鐮刀》;同時主演陝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單行本的眉戶傳統劇目《曲江歌女》 。同年主演兩部碗碗腔傳統劇目,分別為《白玉佃》飾尚飛瓊 ;《女巡按》飾謝瑤環 。
1960年,李瑞芳開始排演秦腔、眉戶、華劇現代劇。文革期間開始排演革命題材劇目 。
1963年,李瑞芳在陝西省政法學院大劇場出演眉戶與秦腔結合劇目《雷鋒》,在劇中飾演雷鋒的母親。
1967年,李瑞芳主演了眉戶劇《紅燈記》,此劇在七十年代被改為秦腔劇目。
1973年,李瑞芳主演了碗碗腔《紅色娘子軍之常青指路》一折。
1974年,李瑞芳主演了碗碗腔《紅色娘子軍》。同年主演的眉戶劇《杜鵑山》在全國多個城市巡演。
1976年,李瑞芳主演的現代眉戶劇《杏花村》獲得了陝西省戲曲調演一等獎 。
1977年,李瑞芳主演了張曉斌改編的碗碗腔《蝶戀花》,在劇中扮演主角楊開慧。
1980年,李瑞芳主演了碗碗腔《愛與恨》劇中扮演山丹丹,再獲陝西省省直戲曲調演一等獎 。
1982年,李瑞芳主演的眉戶劇《杏花村》被拍攝為戲曲電影,並獲首屆陝西省藝術節大獎 。
1986年,李瑞芳主演了新編華劇 《楊貴妃》劇中扮演楊玉環,在陝西省首屆藝術節中榮獲表演一等獎,中國藝術節西北薈萃獲金獎。該劇獲陝西戲曲保留演出劇目 。

1987年,李瑞芳主演的《楊貴妃》劇組赴香港“中國地方戲曲展”引起反響,首次將地方戲推向國際舞台 。
1989年,李瑞芳主演了碗碗腔《法門軼事》劇中扮演武則天,獲陝西省第二屆藝術節銀牌獎 。
1992年,李瑞芳主演了芬蘭話劇移植改編的《真的·真的》劇中飾阿格法。“李瑞芳的首映式”芬蘭各大報刊都作了報導 。該劇目參加中國戲曲“金三角”交流演出獲得“優劇目秀獎” 。同年,同劇組赴芬蘭出演 。
1993年,李瑞芳主演華劇《真的·真的》劇組,應文化部藝術局邀請到北京公演,李瑞芳受到中央領導、文藝界專家及觀眾的高度評價 。同年,與《真的·真的》劇組雙赴四川成都參加“全國地方戲曲交流演出”,該劇目獲得金獎,李瑞芳獲主演一等獎 。
1997年,李瑞芳從陝西省戲曲研究院副院長職位退休。李瑞芳在職期出演的戲曲劇目(秦腔、眉戶、碗碗腔)共200多部。退休後繼續擔任多部戲的主演,如秦腔傳統劇目《白蛇傳》全劇,在劇中扮演白素貞。包括“盜草”、“水斗”兩折武戲 。
2005年,李瑞芳出席“紀念李瑞芳成功演出《梁秋燕》五十周年”的大型演藝活動,同時進行了“李瑞芳《梁秋燕》紀念郵票”的簽售活動 。同年出演了京劇移植的碗碗腔劇目《貴妃醉酒》,在劇中扮演楊貴妃。該劇是梅蘭芳在1958年親自指點她的 。
2008年,李瑞芳出席了陝西電視台、陝西書畫藝術研究院聯辦的《愛是永恆的主題》大型賑災義演 。
2010年,李瑞芳出席了《尚小雲先生誕辰110周年》名家紀念演唱會 。同年,接受了中央電視台戲曲欄目主持人白燕升的專訪,並錄製了《戲苑百家》第32期的電視節目。
2011年,李瑞芳出席了“秦腔表演藝術家終身成就獎”評選活動慈善義演 。
2012年,李瑞芳在陝西省文化廳,陝西電視台組織的戲曲大賽中擔任評審嘉賓。
2017年,李瑞芳入選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推薦名單。
2018年5月,被評定為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評審意見
通過認真審核李瑞芳申報材料,認為申報人較為全面的掌握了本項目的專業技能,主工青衣、小旦、花旦、老旦,扮相端莊秀美,嗓音明亮甜潤,表演生動鮮活,真切細膩;演唱聲情並茂,獨樹一幟。主演或參演的劇目,成功塑造了眾多不同年齡、不同身份、不同個性的人物形象,榮獲多項獎勵,具有業界代表性和民眾影響力。師承譜系明確,繼承較為全面,傳承有序。該申報人還熱衷於本項目的研究和傳承,有較高的自覺性,在劇院及藝術學校為學生義務排戲,深入基層為市、縣級劇團演員、義務說戲、排戲,傳承眉戶藝術。經過評審組評審,該申報人李瑞芳符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評審標準,同意推薦為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
個人生活

家庭背景
李瑞芳出生在中國甘肅省天水市的一個普通的工人家庭中。
日常生活
李瑞芳性格開朗幽默,在社會各界結交了很多良師益友,閒暇時喜歡旅遊觀光。酷愛畫畫和書法,閒暇時經常會閉門畫畫,且依然堅持練功、打太極拳、參加義演和培養下一代戲曲演員。
感情經歷
李瑞芳的先生趙士荷是一名高級建築師,也是家居雜誌《家具與生活》 (現《 新居室 》)的創辦人之一,並在該雜誌擔任總編輯。1989年,趙士荷先生因病去世。李瑞芳與趙士荷兩人有一獨子 。
主要作品
戲曲作品
眉戶戲 | 眉戶戲 | 碗碗腔 | 碗碗腔 | 秦腔 | 秦腔 |
《糧食》 | 《梁秋燕》 | 《金琬釵》 | 《楊貴妃》 | 《白蛇傳》 | 《向陽川》 |
《十二把鐮刀》 | 《杏花村》 | 《真的·真的》 | 《白玉鈿》 | 《雷鋒》 | 《恩仇記》 |
《曲江歌女》 | 《杜鵑山》 | 《貴妃醉酒》 | 《愛與恨》 | 《紅燈記》 | 《劉志丹》 |
《盤店》 | 《古道別》 | 《法門軼事》 | 《女巡按》 | 《蟠桃園》 | 《寫狀》 |
《苦菜花》 | 《紅燈記》 | 《紅色娘子軍》 | 《蝶戀花》 | 《楊貴妃》 | 秦腔版 |
相關參考: / / /
參演電影
上映時間 | 劇名 | 扮演角色 | 導演 | 合作演員 |
1987 | 珍珍的髮屋 | 女大學生 | 許同均 | 米蘭 尹國華 趙明 周虹 譚小燕 閻青妤 |
1982 | 杏花村 | 文英 | 王志傑 | 吳德 焦瑞霞 王群英 賀林 |
相關參考:
綜藝節目
播出時間 | 節目名稱 | 簡介 |
2010-02-18 | 紀念"尚小雲"先生誕辰110周年 | 尚小雲誕辰110周年系列紀念演出。以及秦腔、晉劇名家李瑞芳、王愛愛等一同舉辦. |
2010/8/10 | 戲苑百家 | 本期節目是陝西省戲曲研究院旦角演員李瑞芳的專訪,(戲苑百家 /2010年 第32期) |
相關參考: /
社會活動
2008年,李瑞芳出席了陝西電視台、陝西書畫藝術研究院聯辦的“愛是永恆的主題”大型賑災義演 。
2011年,李瑞芳出席了“秦腔表演藝術家終身成就獎”評選活動慈善義演 。
獲獎記錄
陝西省戲曲獎 |
|
中國藝術節 |
|
陝西省藝術節 |
|
中國戲曲“金三角”獎 |
|
中國戲曲表演學會 |
|
相關參考: / /
人物評價

李瑞芳長期住在城市,但不忘人民,總是找機會去人民中間,體驗他們日新月異的生活。這是她藝術精湛的基礎 。 ( 馬家駿 評)
李瑞芳的唱腔不僅很美,而且給人一種健康飽滿的感覺。她“將傳統技巧運到現代戲曲人物身上”這點很好 。 (梅蘭芳論)
李瑞芳嗓音渾厚圓潤,扮相俊秀端莊,唱腔甜潤清脆,優美動聽,行腔委婉柔和,清麗細膩,吐字清晰,歸韻準確。李瑞芳真切充沛的感情和豐富多彩的表演技巧,使觀眾嘆服。在歷史題材劇目《楊貴妃》中,李瑞芳創造性地將傳統戲曲與現代音樂劇熔於一爐,以新穎的表現手法,使該劇體現出令人盪氣迴腸的藝術美感 。 (中國日報網評)
五十個春秋在人類歷史長河中是短暫的,而對於李瑞芳那樣有遠大抱負的人來說卻足以創造輝煌。李瑞芳幾十年如一日,心繫祖國,情系人民,魂系舞台。在中國戲曲藝術的道路上可謂顛峰疊起,一路輝煌。李瑞芳揮灑給觀眾的是汗水和熱情,銘刻在老百姓心目中的是一個個光彩奪目的藝術形象。李瑞芳以自己的實踐為戲劇後來者樹立了光輝的典範。是戲曲藝術界勇於開拓、勇於創新的一面旗幟。也是一位真正的當之無愧的人民藝術家。李瑞芳女士是我們羲皇顧里的沃土中長出的一朵艷麗的戲曲之花 。 (中國甘肅網評)
李瑞芳將眉戶劇《梁秋燕》連續主演了一千多場成為戲曲史上的空前奇蹟。之後她大膽創新,“洋為中用”將北歐話劇《真的,真的》搬上地方戲舞台。她不僅戲演得好,生活中也多才多藝,並且經常參加義演,為戲曲的宣傳與普及發揮了餘熱,不愧為德藝雙馨的藝術大家 。 (人民網評)
“楊貴妃優美提神,李瑞芳一枝獨秀。” (香港日報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