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炳海[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教授]

李炳海[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教授]
李炳海[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教授]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李炳海(1946—),吉林龍井人,現任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中國古代文學專業學術委員。並任復旦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研究中心、首都師範大學詩歌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曲阜師範大學孔子研究院特聘教授。

基本信息

人物經歷

1970年畢業於北京大學中文系,1986年在東北師大獲文學博士學位,師從楊公驥。1986-2001年在東北師大中文系任教,歷任東北師範大學講師、副教授、教授,中文系主任。2002年3月始在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任教,任復旦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研究中心、首都師範大學詩歌研究中心學術委員。現為曲阜師範大學孔子研究院特聘教授。

主講課程

本科生:中國文學史、中國古代神話、《詩經》研讀、楚辭研讀、中國古代文學與文化等。
研究生:《周易》釋讀、《禮記》導讀、《論語》導讀、中國古代作家研究、文學史方法論等。

研究方向

李炳海教授治學領域廣泛,自成體系:上個世紀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主要從事周代文藝思想研究。以儒家思想為重點,探討周代以及影響整個古代文藝思想的辯證結構。他的研究在古代文藝思想、中西方古典美學異同的揭示方面具有重要學術價值。80年代後期轉入道家和道家文學研究。以文學理論與創作實踐的結合為基點,對道家文學進行全面考察,提出了一系列重要命題和綜合性判斷,揭示出道家文學的基本特徵和普遍規律,還原了道家的理論體系。90年代主要致力於部族文化與先秦文學研究。從部族和地域文化角度,探討部族交融與中國古代文學的關係,通過不同文化系統的比較,用各部族文化的特點及其所形成的合力解釋相關的文學現象,在揭示文學風格成因的多源性、追溯先秦文學的發展歷程方面取得了顯著成績。與此同時,注重探討民族融合和古代文學的關係,從文化交融的角度深化了古代文學的綜合研究。90年代末轉入對傳統文化與漢代文學關係研究。以文學中的情與理為視角,探討漢代盛世文學與文化的關係以及漢代文學與先秦文學和文化的淵源,並以漢代賦體文學的文本分析為基礎,全面審視漢代文學,解決了以往漢代文學研究中的一系列重要問題。2003年開始主要進行先秦兩漢文學的生命意識及其顯現方式的研究,以及《山海經》名物考證及中國早期神話研究。

主要研究方向:先秦兩漢文學。

主要貢獻

李炳海教授的主要著作有《周代文藝思想概觀》、《道家與道家文學》、《部族文化與先秦文學》、《民族融合與中國古代文學》、《漢代文學的情理世界》、《黃鐘大呂之音――古代辭賦的文本闡釋》等,參與20餘部著作、教材、辭典的編寫,在《中國社會科學》、《文學遺產》、《文藝研究》、《民族文學研究》、《世界宗教研究》等學術刊物發表論文200餘篇。曾參加袁行霈版《中國文學史》的編寫,任秦漢卷主編。

代表學術論著有《道家與道家文學》、《中國詩歌通史:先秦卷》等。1991年被國家教委、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授予“做出突出貢獻的中國博士學位獲得者”稱號,在先秦兩漢文學、道家文學、民族文學、古代辭賦研究領域在國內居於領先位置。

學術著作

《道家與道家文學》,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2年

《周代文藝思想概觀》,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3年

《部族文化與先秦文學》,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年

《民族融合與中國古代文學》,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年

《漢代文學的情理世界》,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

《黃鐘大呂之音:古代詞賦的文本闡釋》,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

《先秦兩漢散文分類選講》,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

《詩經解讀》,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年

李炳海[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教授] 李炳海[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教授]

《中國詩歌通史:先秦卷》,人民文學出版社,2013年

重要學術論文

《楚辭·九歌》的東夷文化基因,中國社會科學,1991(4)

崔顥邊塞詩考辨,文學遺產,1999(6)

高山瀑布 峽谷激流--論賈誼賈山政論文的氣勢,中國文學研究,1999(3)

從幽靜閒雅到嫵媚妖冶--窈窕意象的原始內涵及演變,東北師大學報,2001(5)

生命張力形成的曲線美--“夭、喬”文學內涵探源,求是學刊,2001(6)

楚辭語詞與楚地歌舞的關係,文藝研究,2001(5)

中國古代文學的學科整合芻議,江漢論壇,2002(11)

從偏蹇之難到偃蹇之美── 《離騷》篇名與楚辭審美取向,社會科學戰線,2002(2)

洋溢著生命活力的潤澤之美──古代水崇拜與“沃”字美學內涵,文藝理論研究,2002(1)

群體生命意識的藝術載體—《詩經》相關詞語的生成、運用和解讀,中國詩歌研究,2002

古代的水火崇拜與神話中的珠玉意象—兼論先民長生意識和審美崇尚的關聯,中國文化研究,2003(3)

蛇:參與神靈形象整合的活性因子—珥蛇、操蛇、踐蛇之神的文化意蘊,文藝研究,2004(1)

充滿真情至性的野趣天樂—《詩經》野餐畫面及其歷史演變,文學遺產,2004(2)

崑崙神話:多部族文化融會的結晶,民族文學研究,2004(1)

中國古代文學的定量、定性和定位研究,人文雜誌,2004(4)

原始宗教靈物崇拜的載體—洋洋大觀而又井然有序的崑崙,世界宗教研究,2005(1)

從貧困非病到不以病為病—先秦道家文學中的疾病事象,中國文學研究,2005(3)

原始野性的展示、弱化和重現—先秦文學馬意象的演變,社會科學戰線,2005(6)

《身病而神清的孔門師徒》,《孔子研究》,2006年3月。

《<左傳>夢象與恐懼心理》,《社會科學戰線》,2007年1月。

《同聲相應、同氣相求的生命感應——先秦兩漢散文的一個透視點》,《齊魯學刊》,2007年1月。

《先秦兩漢文學的夢象 及其文學表現》,《人文雜誌》,2007年6月。

《<詩經·國風>同名歌詩用相同曲調演唱考論》,《文藝研究》,2008年1月。

《<詩經·國風>生成期的演唱方式》,《中州學刊》,2008年1月。

《發憤以抒情的坦率表白和精心調遣——屈原<九章>對創作緣起的交待》,《江漢論壇》,2008年6月。

《<離騷>抒情主人公的配飾意象》,《華中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年9月。

《先秦兩漢散文對自然生命觀的理論闡釋》,《中國文化研究》,2009年2月。

科研項目

1986年至1988年擔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道家思想與文學》,主持人;

1993年至1996年擔任教育部"八五"項目《民族融合與中國古代文學》主持人;

1996年至1999年擔任教育部"九五"重點項目《漢唐盛世文學與傳統文化》主持人。

獲獎記錄

1995年《道家與道家文學》獲吉林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 等獎;

1997年《部族文化與先秦文學》獲吉林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

1995年《〈楚辭·九歌〉的東夷文化基因》獲教育部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

1991年經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國家教委批准為做出突出貢獻的中國博士學位者;

1992年經國務院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貼;

1997年經吉林省政府批准為吉林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

1998年經吉林省委、省政府批准為首批省管優秀專家;

1999年經長春市政府批准為知名教授;

2001年被評為吉林省首批特聘教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