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李濟文集(1-5卷)》內容簡介:研究古器物學命名的問題,也就等於為每一類型器物的歷史作一番考訂。這一考訂的工作應該以實物為主體,尋求它們所具的功能及它們形制的演變。但是做這一件事情,我們的出發點雖說是以發掘的資料為主,同時也應該藉此把著錄中的資料加一番界說及清理。關於史前的部分,我們所遭遇的困難為沒有文獻材料作比較;到歷史期間,這類困難減少了,但是新的問題也發生了。我所說的新的問題,很多牽涉到古器物的名稱部分。很僥倖地我們已經有若乾整理完善的成績可資憑藉;不過也有一些未完的工作,尚需現代的學人努力。作者簡介
李濟(1896—1979),20世紀我國著名的考古學家和古史學家。他於1918年由清華學堂選送留美,1923年在哈佛大學獲我國第一個人類學博士學位後返國工作。一開始在南開大學教書,1925年回母校清華大學的國學研究院任人類學導師,1928年10月“入伙”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任專任研究員兼考古組主任。李濟一生活動以主持我國近代考古學第一次田野工作——山西西陰村遺址發掘和領導河南安陽殷墟十五次考古發掘最為著名,為近代科學意義上的中國考古學的奠基作了重要的開拓工作。李濟畢生致力考古人類學的田野工作、室內研究和教學,共發表專著十餘種,論文150餘篇。此外更主編考古發掘報告、學術集刊近80種,並主纂《中國上古史文集》。1940年,他當選英國皇家人類學會榮譽會員。他一生培養了許多著名考古學家和歷史學家,如夏鼐、張光直、許倬雲等。
目錄
總目次
編者的話
代序一 我與中國考古工作(1961)
代序二 對李濟之先生考古學研究的一些看法(1984)
卷一目次
中國人類學
中國的若干人類學問題(英文1923;中譯文1990)
甘肅史前人種說略(1925)
奉天沙鍋屯與河南仰韶村古代人骨及近代華北人骨之比較(1925)
新鄭的骨(英文1926;中譯文1994)
周口店儲積中一個荷謨形的下臼齒(1927)
中國民族的形成——一次人類學的探索(英文版1928;日文本1943;中譯文1996)
譯者的話
前言
第一章 難題所在
第二章 現代中國人的體質特徵
第三章 我群的演進:以城址衡量其規模
第四章 我群的演進:在研究姓氏來源的基礎上對我群構成變化的評價
第五章 我群的遷徙:一千五百年間的中國人口統計
第六章 南方的你群
第七章 公元1644年以前的三次北方大入侵
第八章 現代中國人的整合
附錄
民族學發展之前途與比較法套用之限制(1941)
瑞岩民族學調查初步報告——體質(1950)
中國民族之始(1950)
從人類學看文化(1951)
安陽侯家莊商代墓葬人頭骨的一些測量特徵(英文1954;中譯文1985)
再論中國的若干人類學問題(英文1962;中譯文1990)
中國人的種族歷史(英文1969;中譯文1999)
古史研究一般
考古學(演講記錄,1926)
中國最近發現之新史料(1928)
中國考古學之過去與將來(1934)
《田野考古報告》編輯大旨(1936)
中國古器物學的新基礎(1950)
中國史前文化(1951)
中國上古史之重建工作及其問題(1954)
中國文明的開始(英文1957;中譯文1970)
葉序
著者序
第一講挖掘出中國的歷史
第二講中國文明的起源和它早期的發展
第三講中國的青銅時代
古代中國文明(英文196l;中譯文1996)
再談中國上古史的重建問題(1962)
想像的歷史與真實的歷史之比較(1965)
如何研究中國青銅器
——青銅器的六個方面(1966)
踏入文明的過程
——中國史前文化鳥瞰(待定稿)(1972)
卷二目次
石器時代史
遠古石器淺說(1943)
“北京人”的發現與研究之經過(1952)
“北京人”的體質與生活——“北京人”的發現與研究之經過(下篇)(1952)
黑陶文化在中國上古史中所占的地位(1963)
“北京人”的發現與研究及其所引起之問題(1965)
紅色土時代的周口店文化(1967)
華北新石器時代文化的類別、分布與編年(1968)
西陰村發掘
山西省歷史文物發掘管理辦法(英文打字稿1926;中譯文1995)
山西南部汾河流域考古調查(英文1927;中譯文1983)
西陰村史前的遺存(1927)
一、緣起
二、挖掘的經過
三、儲積的內容
四、遺存的大概情形
五、陶片
六、帶彩的陶片
七、石器及雜件
八、結論
附錄 西陰村史前遺址的發掘(英文1927;中譯文1994)
城子崖發掘
發掘龍山城子崖的理由及成績(1931)
《城子崖發掘報告》序(1934)
安陽殷墟發掘
小屯地面下情形分析初步(1929)
民國十八年秋季發掘殷墟之經過及其重要發現(1930)
小屯與仰韶(1930)
俯身葬(1931)
安陽最近發掘報告及六次工作之總估計(1933)
小屯地面下的先殷文化層(1944)
由笄形演變所看見的小屯遺址與侯家莊墓葬之時代關係(1958)
《殷墟建築遺存》序(1959)
安陽(英文版1977;日文版1982;中譯文1990,重校1996)
自序
序言
第一章 甲骨文:最初的發現及學術界的初步接觸
第二章 探索階段:甲骨文的蒐集、考釋和初步研究
第三章 二十世紀初期西方地質學家、古生物學家和考古學家在中國演示的田野方法
第四章 安陽有計畫發掘的初期
第五章 王陵的發現及系統發掘
第六章 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在小屯的最後三次田野發掘
第七章 戰時繼續研究安陽發現物所取得的成果
第八章 戰後的學術工作條件及安陽發現物的研究
第九章史前遺物和有關古代中國的傳說
第十章 建築風格:建築遺蹟和地上建築物復原之構想
第十一章 經濟:農業和製造業——殷商王朝的農業和其他自然資源
第十二章 殷商的裝飾藝術
第十三章 譜系、貞人和親屬關係
第十四章 祖先及神靈的祭祀儀式
第十五章 關於殷商人的體質人類學的評述
參考文獻
卷三目次
殷墟陶器研究
殷商陶器初論(1929)
小屯殷代與先殷陶器的研究(英文1955,中譯文1990)
殷墟白陶發展之程式(1957)
殷墟器物甲編:陶器(上輯)(1956)
序
第一章 導論
……
石玉骨器研究
小屯及豫北等銅器研究
卷四目次
殷墟銅器研究
殷商文化研究
卷五目次
學術論壇
序跋致敬
學事憶舊
書文評價
未譯論著
早年文錄
李濟先生學行紀略
序言
我與中國考古工作
我所以在學術上有些許的成就,丁文江先生實在對我有著很大的影響。丁先生是當年我國著名的地質學家,曾經做過北平地質調查所的所長。我和丁文江先生初次相識的時候,丁先生已經辭去了地質調查所的職務,在一家煤礦公司當經理;這家煤礦公司是北票煤礦。
我1918年赴美留學,1923年回國。回國之後,便在天津南開大學任教。到了南開之後不久,便遇到了幾件與我一生有關係的事。第一件事,便是認識了丁文江先生。丁先生不但是一位優秀的地質學家,同時還是一個非常富有理想的人。我在美國當留學生的時候,就對丁先生非常崇拜;不但我崇拜他,美國許多學術界人士對於丁先生也非常景仰。我第一次和丁文江先生見面時,丁先生給我的印象是非常深刻的。丁先生不但風采翩翩,而且學問淵博、見解超人。他的性格爽朗、直率,做事很有決斷。我和丁文江先生第一次見面,是在一個星期五的下午;那天我沒有課,也沒有回家去,便去拜訪了丁先生。雖然這是我們第一次見面,但是我們卻談得很多,也談得非常投機。在我們的談話中,丁文江先生曾問起我的博士論文;我告訴他,我的博士論文題目是《中國民族之形成》。丁先生就這題目與我談了很久,並且向我要底稿看。由於我和丁先生這一次的談話,使我不但對於丁先生更加佩服;同時還發現,丁先生有許多意見,實在與我自己的意見有很多相符合的地方。
第二件與我一生有關的事,可以說是第一次去做我的考古工作。雖然這一次的工作是失敗的,但卻從失敗中獲得了無數的寶貴經驗。